我写过一段时间的反思日志,现在也还在继续,只是流程简化许多,它的基本内容在《反思实践:一个学习心理治疗的笨办法》已经提过,也就是「描述、感受、评估、分析、结论、行动计划」这样的循环。

对我来说,即使不是对于心理咨询进行总结,这个方法也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更加真切地参与其中,主动对其施加影响,之后再去不断优化迭代。

How to Make Smart Notes 一书之中详细介绍了 Zettelkasten 笔记法,抛开这套非常适合学术,创作的工作流程不谈,它所提倡的 Work as if writing is the only thing that matters,在我看来与反思日志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写作成为了一种「思考工具」,只有把一个想法表达出来,互通有无,相互评议,这才能说明它是扎实的,甚至才能说明它并不虚无。

因此,需要写下你的所得,读书如此,任何所谓「学习」都是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简单摘抄,字迹工整地誊写他人的观点,而是把它变成「我」的一个部分

我很推崇 Andy Matuschak 的 Evergreen Notes[1],这是关于 Zettelkasten 是什么的绝佳范例。

在这些笔记之中,他说:

写下你读了什么是重要的,因为理解需要努力投入,特别地,写作敦促锐利思考,因为,否则的话,你不会去进行自己的思考,因为知识实践应该聚生,而笔记写作能够帮助积累阅读付出。

不过,我想讨论的并不是某一工作方法,而是这样一种态度。当我说它与反思日志类似,我说的是它们都会要求一种投入。这种投入并不容易,以致必须要去付出额外努力——在这两处,这种努力都是写作——但是,与此同时,投入本身会带来一种自主感,而这种自主感是非常宝贵的。

现代人类似乎容易活得空洞,我们仿佛可以只靠「刷新」生活。可是,「抱着手机不知道做了什么就已深夜」,这一行为背后,「我」是几乎并不存在的。虽然暂时获得了逃避,以及廉价的肥宅快乐,从长远来看,却是进一步地削弱了原本已经支离破碎的自体。

找回掌控感却并不容易,因为延迟满足是一种相当稀缺的能力。更容易的是,持之以恒的不满足之下,痛下决心买了一节知识付费的会员。

——「我」被占满了,但「我」还是并不存在。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越来越觉得一些看上去很笨的办法弥足珍贵:在一个没有侵入的咨询关系之中讨论自己的感觉,花费一些时间记录自己做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抛开无用的摘抄,而去写下今日阅读之中自己的思考到底是什么。

References

[1] Evergreen Notes: *https://notes.andymatuschak.org/About_these_notes*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