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行「溺爱」时,养育者实际上是把自己无法承受的无能感投射给了孩子;通常情况之下,孩子无法分辨,只能接受。
这也就意味着,孩子必须与「我是无法自我照料的」这样一个信念共同存活下来,而这当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唯一解决方案:以被动、压抑的方式存在。
或许更加糟糕的是,这个警告将会在每个试图独立的时刻响起,并以面对未知的恐惧压倒冒险探索的喜悦,从而成功将孩子永远困在无能为力的位置。
理所当然,无论这会孕育多么巨大的愤怒,它都不能允许被看到。它会摧毁一切。
以这样的方式养育出来的孩子本身已经很难拥有愤怒的能力,更不用说,养育者通常会用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道德捆绑进一步控制(「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
无怪溺爱常常成为最密不透风的绑架,无论如何挣扎都没有用。
——不免感慨汉字总是彰显它的古老智慧,溺爱之中从来都没有「爱」,所谓的「爱」只不过是用来「溺」的伪装。尽得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