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养育者本身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更有可能以一种自以为是的姿态一厢情愿地过度补偿。实际上他试图喂养的更是自己,而不是孩子。他将自身需求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并且,最终希望通过养育孩子,拯救自己。再一次地,我们在此看到的是对于孩子本身的否认、忽略。
自以为是,一厢情愿通常可能带来更多动力:委屈,控制,愤怒,抵抗。……不一而足。
自他相换异常困难:暂且不论社会日新月异,快速变化,个体之间的差异本身就令人心惊。唯有如此,首先「看到」另一个人的存在,并且试图理解我们之间的不同,以及不同之下,他的独特需求,才会显得格外必要。许多时候,看到、理解就是最大的支持、给予,至于真正做了什么,反而就不那么要紧了。毕竟,每个人终将面对属于自己的人生。
虽然将此列为「育儿经」,但是,咨询同理,任何一段关系同理。当我们总是对于他人感到心怀愧疚,自认「做得不够」,想要付出更多,却又不知如何下手的时候,不妨向内看看,自己渴望获得满足的部分,也再重新理解,他人真正希望被看到的到底是什么。
即使身为一名咨询师,我们能够提供的也不过是一份理解,但是,为自己做点什么,总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