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课程结束之后总要热闹一阵,这回讨论了「被督导 diss」的话题,我也临时起意写上一篇。
近来杨柳老师连续写了两篇「督导师手记」,读来与自己在被督过程中的体验相互印证,畅快极了。这是不是最好的被督招募广告?
——无论是被督体验而言,或者成长效果来说,督导作为容器抱持焦虑的功能,都与个案理解,或者理论、技术同等重要,有时甚至更加重要。
督导选择的指导方式好似母亲带领孩子拼图游戏:既不代替包办,也不焦灼敦促,过程之中却能够安抚引领。我还记得刚刚开始工作时,对于某一梦境的理解毫无头绪,一团模糊,督导采取的方式是让我把它们直接讲出来,「那一团模糊来自于你的直觉,是非常重要的。」我就这样不知如何就说到了关键,发现自己竟然是懂得的,那次体验也让我重新理解了那个关于拼图的故事。
身处东亚文化的单一评价体系,常易忘记,每一个体都有其自身特质,并无好坏优劣,只要善加利用,我之前曾说过自己经常在团体督导之中特别分明地看到每个人的宝贵,我的督导也常在工作之中并非刻意地提醒我这样一点。
于是,曾经与来访者面对共同的问题变成了容易理解、共情到 Ta,不够直面惨淡的人生变成了相对温和的咨询风格……
「这些都并不是坏事。」督导说。
问题在于,要去觉察,并且理解,这样才能再去扬长避短。
说到底,咨询之中的焦虑只是与「我」有关,而与来访者无关,当你怀揣焦虑之时,甚至并不是在工作,就更谈不上怎样工作,工作得如何了。
以为自己能够真的能够帮助到来访者(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以他们期待的方式),想象自己能够立刻成长为督导一样的江湖传说,或者终有一天「修通」所有的问题,这才是最大的「病」:得治。
为了教会被督这样一点,督导也是用尽十八般武艺:
「已经做过这个诠释?不好意思,心理咨询就是不断重复,螺旋深入的过程。」
「总是以为成长太慢?慢慢来呀,我也没有催促你。」
更多的是在来来回回地细致讨论之中明确对于个案的理解,并且就像打磨一把工具一样去体会反移情;或者上阵演练,这样讨论下来,要去如何回应,又有什么感受。
长期工作下来,是会有一种被看透的感受,一点偏差尚未仔细上报,已被读出了原因,通常排除了理论,技术的不足,它们大多会和被来访者激活的部分有关。
那就再回到个人分析之中。
~~反正督导会很有边界地不去管你的。但是,~~心理韧性也在这个过程之中生长出来,毕竟被好妈妈养育了这么久,总归会内化一些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