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实践:一个学习心理治疗的笨办法

因为相信「凡事皆可 Hack」,我向来对于方法抱有兴趣,甚至可说执念;我总希望通过一些方法上的调整,一些事情可以变得有趣,高效,甚至自动化。

这个想法在开始学习精神分析这样一个完全没有效率可言的疗法之后渐渐动摇了。——哦,它不但没有效率,而且充满痛苦;学习它的过程也是如此漫长。

我现在依然讲求方法,但我发现自己不再排斥那些有些笨拙的方法。

反思实践是我在一次撰写研究计划时最初接触到的概念,近来将之用在心理治疗的学习与实践之中,发现可以解决许多曾经困扰我的问题,我也逐渐意识到了,在与督导的工作之中,我们如何已经持续使用这个模型。

反思 (Reflection) 是首先由 John Dewey 在 1933 年提出的概念,他把反思定义为一种有目的性的思考方式,也是检视过去的经验并且改善学习行为的一种过程。

而反思实践 (Reflective Practice) 则由 Donald Schön 1983 年在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一书之中首先提出。

在此之后,不同理论家提出了不同的反思模型,目前我在用的是 Gibbs 在 1988 年提出的六阶段反思循环理论 (The Reflction Cycle),方式则是简单地书写反思日志

我会把它用在以下方面。

自主学习评估与管理

即使是经过系统设计的学位教育并无缺位,心理咨询作为细分方向,以及继续教育的一个部分,对于从业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而这个要求其实是不容易达到的。学习型人格障碍的诞生从某个角度来说也与这一事实有关。

而实际上,自主学习是有法可循的,比如,首先明确领域之内的地图(类似 Competence Map,可以借用心智导图等形式),构建框架之后,再根据需要填充细节。而我们之前推荐过的 Docear 就是一款非常适合搭建框架,并且填充细节的开源学术管理应用。

除此之外,今天提到的反思日志也是在这个过程之中进行进程标记,并且灵活调整的一个好的方法。

比起单纯的读书笔记,我经常在反思日志之中进行学习内容与个案,个人分析的联结,即使过滤掉了一些暂时没有印象的部分,这种扎根体验的记录似乎更加符合浸泡感觉

与此同时,它也能够帮助随时调整学习方法,比如大量阅读材料蜂拥而至的时候,泛读的重要就被提上日程了。

咨询师的自我督导

从我最初与督导开始工作的时候,「自我督导」的重要就已经在被强调了。当然,这个话题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我也在读与之有关的相关文献,或许之后可以单独写一篇文章进行讨论。不过,这里我想表达的是,在我们对之了解还并不足够的时候,反思实践或许可以作为简便易行的起点,尤其是在 Boud 以及后来的模型将「个人情绪与感受」引入之后,反思实践可以很好地被用来监测反移情以及它对咨询会谈的影响

它的好用之处在于提供了一个可以遵循的思维模型,认真按照这个流程梳理下来,相当于不断对于学习过程迭代优化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