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的元知识

兼谈我为什么要做付费分享。

什么是咨询师的元知识?它为什么是重要的?

根据维基百科,元知识是关于描述、使用一般知识的知识,也常被宽泛地依照字面意思称为「关于知识的知识」。第一级别的元知识包括关于计划,建模,学习和更新领域知识的方法。

此处我们借用这一概念,把心理咨询领域一切与专业能力没有直接联系,但却对于后者的提升在事实上起到关键作用的知识称为元知识。

举例来说,我的职业生涯之中,对我帮助最大的并非某一培训,分析师,督导,而是 Yoyo Chen 的知乎 live「做一名不为个案来源发愁的咨询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生万物,其他皆由此而来。当我真正理解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受训的重要,我就能够做出当时对我而言非常重要的抉择,后续的一切都变得水到渠成了。

而我在与同行,以及后辈交流的时候,同样发现,真正影响一个咨询师职业发展的,远不只是专业能力,更多的是:对于职业发展是否具有合理预期,以及由此带来的信心,而非自我怀疑;学习投入是否合理,而有规划;学习方法是否高效、可行等。

这就是我所谓的咨询师的元知识。

在许多领域之中,元知识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心理咨询也不例外。正如上文所说,专业能力,以及元知识就像因、缘,互相促进,最终在事实上几乎决定了咨询师的职业发展。

为什么获取元知识是困难的?

然而,尤其是在中国心理咨询行业尚无明朗政策的现在,我们能够获得这一知识的渠道非常有限,几乎只能倚赖前辈的经验分享。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见到一名咨询师只因对于培训了解有限,就失去了重要节点的发展机会。

多的是雨后春笋一般陆续推出的培训项目,少的是专业技能之外的元知识的讨论。

我们欠缺的元知识远不只以上提到的内容。如果说,政策,培训,投入等尚且可以通过向前辈请教,而获得一个相对可靠的答案的话,另外一些话题可能很少去被提及,更不用说系统梳理。比如学习方法:

  • 如何高效使用督导?
  • 如何阅读精神分析文献?
  • ……

又比如个人执业相关的系列问题。

  • 如何规划个人执业?
  • 如何创作自媒体?
  • ……

这也一定程度地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涉及元知识的分享很受欢迎。包括:

为什么要以付费分享的形式总结、传播元知识?

实践总是源于观察,以上观察是我开始想要去做付费分享的基础: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一路踩坑的经验分享,多少改善咨询师们获取元知识困难的现状。

元知识首先是一种实践知识,通常只能经由摸着石头过河得到,并且只能经由经验进行传承;一般而言,付费分享的形式就是经过总结的体系化的经验分享。在这一点上,我想二者是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是知识付费的重度用户,但我也不排斥这个形式,曾经从中获益(上面所举的 Yoyo Chen 的知乎 live 就是一例)。在我看来,知识付费首先与人有关:当分享者本身值得信任,具有某一领域的经验,并且熟悉互联网思维时,这一分享可能是会有价值的。

具体到了年内要做的两个分享,同样是由于看到了一些需求,比如:平台变化催生了咨询师们经营个人品牌的愿望,但咨询师们却由于缺乏相关经验而面临困难;或者英文水平限制受训可能,即使努力学习,但却与实际应用还有一定距离等。

这些分享也绝非心血来潮:如果你长期关注何苦开心,就会发现关于创作、英文的分享贯穿始终,近期我也会把相关内容挑选出来,进行回顾,同时作为付费分享的预热。

对我自己来说,创作付费分享的过程也能够使得之前碎片化的思考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体系化的方法论。

为什么要收费?

首先基于这样一个朴素的理念:有价值的分享是值得付费的。松浦弥太郎在《100 个基本》之中说:「常对自己投资。为体验花钱。不用贫穷的方法学习。」这是我非常认同的理念(你当然能够了解这一点,自律的心理动力学咨询师每个月的学习支出接近 1 万);所以,当我在做有价值的分享时,我也认为收费是一件正当的事。

这些分享的价值来自于经验,反思;同时,如上所述,也来自于市面上少有专注于此的内容。

其次,收费也能够使我更加专注地以高质量为首要目的进行创作,而不是平日零散的短文。这对我,与读者都是有益的。免费形式的零散思考是快速发布的最小可用原型,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精神分析,而收费形式的对于某一话题的深入探索让我有机会将原型打磨成为完整作品,同时更加适合有专门需要的人。

当然,收费也是源自生活花销的必须:我的主要收入来自临床工作,但是,一些额外收入可以增加它的灵活。

为什么要采取图文形式?

我能理解,心理咨询领域的许多分享是以线上讲座的形式进行:现场互动更加及时,当面交流的连接也会更强。但我更愿意以图文形式进行分享:这首先使得它成为可以沉淀的内容。我更加希望这些分享成为元知识手册,读者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不断回到其中,按图索骥。而线上讲座的形式显然不能满足这个要求。

至于互动:我将收集提问,答疑部分将以免费更新的部分后续推出。这也会使得这些手册保持持续更新。

由此也引出了以图文形式进行分享的另外一个好处:这些手册可能能够一定程度地不断利益到之后入行的咨询师们。

题外话:是否会有面对来访者端的分享?

我一直在关注各种心理咨询之外能够帮助到来访者们的方法:自助书籍,正念应用,游戏……我也知道,一些心理相关的工作者专门致力于类似研究。心理咨询,尤其是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能够帮助到的人非常有限;而目前真正具有胜任力的咨询师又太过不足。我也听说过,某些咨询师会将服务人群分为不同类别;一些课程的确能够一定程度地促进来访者的自我反思。

但是,以我的受训背景来说,我更愿意,也更擅长进入到一段深入的咨询关系,以此促进来访者的改变(欢迎点击此处与我联系,商讨共同工作的可能)。我目前很难想象出来真正能够帮助到来访者们的分享。或许之后我会改变想法,但是,目前来说,我并不打算做针对来访者们的分享。

欢迎你也参与进来。

就长远来说,我希望能够打造一个咨询师的元知识库,但是,如你们知道的那样,我的个人能力远远不够。就心理咨询领域而言,我不过是一个晚生后辈;个人见识,经验也都非常有限。这也是为什么我非常诚挚地欢迎你也参与进来。

如果你也有与咨询师的「元知识」有关的积淀,但却对于长文写作,知识分享并不熟悉,或者懒于运营一个可以发布这些分享的自媒体,欢迎与我联系商讨合作的可能。

但是,你的参与甚至可以通过一种更加简便易行的方式进行:「何苦开心」将会制作一个持续更新的页面在后台菜单,它将包括我在本文列出的前辈已经做过的与元知识有关的分享,也欢迎大家把合适的内容推荐给我,我可以更新到这一页面。

从一开始的避免「独学而无友」的创立初衷,到字幕组,「开始咨询」黄页,「何苦开心」一直希望把这个场域开放给每一个人,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这一次也不例外。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