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念与精神分析,或者更加广义的心理治疗,相关研究一直都有,Inquiring Deeply 一书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将正念,以及佛教修行之中的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更加作为一种态度而非技术引入心理治疗,乃至日常生活,从而形成了一套可以作为参考的思考框架。
将正念作为技术引入心理治疗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MBCT、DBT、ACT 等都是这样做的,而且的确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正念本身也可被当做防御使用,只是作为调节情绪的方法,也并不一定能够带来洞见。
自我反思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而它也常常与正念结合起来使用,构成 contemplative meditation——本书之中被命名为 Inquiring Deeply 的实践大多基于此。
佛教传统之中,自我反思多被用来思维包括空性在内的种种法义,而 Inquiring Deeply 更多被用来体察情绪与关系之间的内在动力,由此促进观察性自我的发展。
如果说佛教修行注重切断问题的根本,那么 Inquiring Deeply 更加看重从问题之中学习。以承认实际经验的困难为基础,反思之后,理解、容纳,从而获得创造全新经验的可能。
本书立足当代精神分析,大量涉及主体间等主题,同时引入了大量临床案例,对于这一部分与正念结合感兴趣的治疗师不妨了解。
不过,把它放在心书速读这个栏目之下,我更看重它的自助作用,作者提出的反思方法提供了一个正念应用的新鲜可能。
具体说来,Inquiring Deeply 包含如下步骤:
- Noticing
- Investigation
- Inquiry
- Self-reflection
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在 Self-relection 阶段值得考虑的问题清单。
- Basic Questions: Is it true? Why?
- Delineating Problems
- Problematic Aspects of Self-Experience
- Relational Dimension of Problems
- Existential Dimension of Problems
对比一种正念修习方法 R.A.I.N – Recognition, Acceptance, Investigation, and Non-identification 可以看出上文之中提到的不同。
当然,这里存在一些问题,一个是作者更多把这个方法运用在临床之中,自助使用可能会需要一些更改,另外,contemplative meditation 看起来也容易沦为强迫思维的一种形式,我们也很难在情绪困扰的当下想起使用这个方法。
更可能的实践步骤仍是留出固定的时间进行反思,我仍然推荐日志的形式,首先便于操作,其次,虽然本文没有列出,但是作者实际讨论了大量的叙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