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版本的《扪心问诊》

《或许你应该找人谈谈》。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A Therapist, Her Therapist, and Our Lives Revealed.

在 Goodreads 上看到这本书的推荐之后,几乎一口气翻完了。语言晓畅,结构优雅,总是我喜欢一本书的最初理由;但它不止这些:

本书一开始的引言部分就涉及到了与何苦开心特别契合的部分(「开心或许应该在未来的精神诊断手册之中被列为一种新的病症」),而这部自传作品涉及的内容(A Therapist, Her Therapist, and Our Lives Revealed)当然也是应该被放到这里推荐的。

除了受训部分接受的治疗之外,作者,同时也是心理治疗师的 Lori Gottlieb 没有进入过其他心理治疗当中。在她的未婚夫突然取消婚姻计划之后,她的生活全乱套了。朋友和家人都不起作用,哪怕那些身为治疗师的朋友也是一样:我会介绍给你一个靠谱的新男友的!……

也许你应该找一个自己不做治疗师的地方。」终于有人这样建议。

克服了种种诸如「认识了太多同行以致找不到合适的治疗师」等困难之后,她的确进入了心理治疗,并且声称,她只需要短暂的生活事件干预。——当然,结果是她在咨询室里坐了下来,待了很久。

在此之间,夹杂其他叙述:

譬如来访者——他们或者抱怨一切都是白痴,唯独爱自己的丑狗;或者刚刚进入婚姻,却毫无预兆地罹患癌症。……

譬如 Lori 本人走进心理咨询行业的因缘与过程,套用自媒体的标题就会是「从好莱坞到精神分析」。……

其间大段咨询晤谈的过程,以及细节

这也是为什么我将本文标题党地取名为「自传版本的《扪心问诊》」,因为它们的确相似,也因为我近来正在做着这样的观察实验。当然文字具有许多影视不能达到的优势,比如内在丰富的心理描写。

如果你是治疗师,或者正在经历心理咨询,我想一定会有许多感同身受,单是一个接一个的梗就值回票价,我经常在阅读过程之中笑到捧腹:

  • 你怎么能安睡在一人身边,筹划与她共度人生,与此同时却密谋离开?(答案非常简单——一个叫做反向形成的常见的防御机制。但是,此刻,我正忙于运用另一防御机制否认对此避而不见。)
  • 我的治疗师朋友听到立刻将他定义为“回避型”,而我的非治疗师朋友则很快做出了「渣男」的评价。
  • 心理咨询某种程度就像一些地下服务行业,即使太多人都在使用它们,却很少有人公开承认。

更不用提,Lori 在这段个人治疗之中的种种防御:哦,他只是想要与我建立治疗联盟。

……

如果这些都没有打动你,那么,「你的病人的妻子正在见你的治疗师」这个段子呢?

I noodle this scenario around in my head: John wants me to call my own therapist to discuss why my patient isn’t happy with the therapy my therapist is doing with my patient’s wife. ……

但是,与此同时,它也被归类为自助书籍,因为这样一段类似小说的感性叙述之中,竟然也可以看成一本生动极了的心理科普:Lori 好像在用自己与来访者的经历讲述心理咨询到底是什么,它会如何发生,发展,以及我们可以期待怎样的结果;同时也是一个关于咨询师为什么自己还需要接受治疗的最好解答;而它的科普甚至细微到了一些概念——表征问题大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它只是一个引子。

Goodreads 有书评说:我们实在需要更多地谈论心理咨询。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将它推荐给并不了解心理咨询的人。鉴于有些读者抱怨何苦开心总是发些「专业内容」,我保证它比这里的文章要好读得多。

以上。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