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联想+ Vol.1 一场陪伴式的精神分析浸泡阅读体验

阅读联想+ 是一份由主张精神分析活用的何苦开心每周发布的精神分析剪报,致力带来与精神分析有关的陪伴式的持续浸泡的阅读体验;内容包括付费订阅的图文剪报「阅读」,免费发布的音频播客「联想」,持续更新的会员专属的精神分析知识库,以及后续开放的更多可能。欢迎你的加入,与我共同构建一个精神分析学习社群。

🍃一点思考

2020 年接近尾声:这一年发生了许多事情,对我个人来说,「何苦开心」的创立给我的生活带来的许多改变。对外,「如切如磋」的讨论让我收获了许多连接,对内,「闻、思、修」的流程优化给我带来了更加「凝聚」的感受。

作为不断「凝聚」的结果,「何苦开心」也在持续迭代升级:「一次改版」之后,「阅读联想+」的到来,同样出于类似的考量。

借由这样一次改版的契机,我希望把咨询师向的内容统一收录在「阅读联想+」,并且将之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学习社群的起点;与之相对,「精神分析活用」则是一个更加纯粹的面向大众的系列写作。

具体来说,「阅读联想+」包括付费订阅的图文剪报「阅读」,免费更新的音频播客「联想」,内容关涉之前不时发布的心理咨询学习经验,文献阅读,翻译,书籍推介,以及其他种种,旨在提供与精神分析有关的陪伴式的持续浸泡的阅读体验。以上内容如果可成体系,则会沉淀进入「元知识库」。

目前,你可以通过如下方式与「阅读联想+」产生联系:

  • 通过公众号免费收听音频播客「联想」;
  • 通过公众号付费阅读图文剪报「阅读」;

不过,我更加希望「阅读联想+」是一个不断进化的项目,进化的一个方向是我一直持续更新的精神分析文献知识库;它此前存放在 Roam Research 之中,现在为了之后的分享,我正在将之陆续迁移到 Notion.so,后续将会逐步以订阅的形式向会员进行开放。你也会在每期开篇看到这一知识库的 update 进展。

知识共享的优势在于:它不仅是一种单向传输,而更是思考共振;你所读到的是我持续进行加工、处理之后的内容,更加接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这也就形成了「陪伴阅读」的基础。

熟悉「何苦开心」的人们可能知道,促使我开启一个项目的动机一般会有两个:

  • 对内,这是我对工作流的持续优化,也是我的构建意义,增强自主的尝试;
  • 对外,也是源自一些观察:我向来认为,所谓「学习型人格障碍」恰是缺乏自主的迷茫,不断囤积课程永远不能弥补学习能力的欠缺,因此,「阅读联想+」也是希望通过我的尝试给到大家一些启发。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提纲,但是,当然,这一实验内容还在不断调整之中,如有变化,还望理解。

图文剪报「阅读」包括:

  • 与当期播客同一主题,但却更加细化的「一点思考」
  • 精神分析作者推介「一位作者」
  • 主题文献摘要、综述「一个主题」
  • 金句提炼与要点摘录「一些摘抄」
  • 使用现代工具优化阅读「一则技巧」
  • 以及不时变化的实验内容

音频播客「联想」则会是更加随性的阅读相关表达,一段时间之内还会以阅读方法、主题阅读为主。

以下是一些筹备之中的题目,诸位可以试着以此感受一下它的风格:

  • 要像关注健康一样拣择精神食粮
  • 阅读才是最为高效的社交
  • 心心相印带来的阅读沉淀
  • 原著阅读的意义,困难与解决之道
  • 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与学做一个好家长
  • ……

如果你想更多了解「阅读联想+」,欢迎继续阅读以下内容。

👩‍🎨一位作者

我先是在学院推荐的阅读材料中读到了 Fred Busch 对于 process knowledge 的论述,感到十分欢喜,随之读了下去。

Fred Busch 是波士顿精神分析学院的训练分析师,督导。他异常多产,仅就 pep-web 收录内容而言,就有近 60 篇文章,最近的内容直到 2018 年,所谓笔耕不辍,还有两本书籍问世。

Fred Busch 是一位温暖而柔和的分析师,早期曾经对于一些关键概念进行发展,譬如,进一步细分过渡客体;随后,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相对独特的临床框架:从来强调精神分析对于病人自我分析能力的提升,强调促进病人思考的回应,强调诠释要处于病人与分析师的心理现实之间的工作层面,强调接近前意识处进行工作,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真正为病人所使用。他更愿意消解分析师的权威地位,而去强调与病人共同思考的重要:更加认同「此时此地」,「以分析师为中心」的诠释,以及为病人留有空间的「非饱和诠释」。

尽管 Fred Busch 总是提及精神分析的现代发展,以致看来有些激进,但是,从某个角度来看,他又是从经典弗洛伊德,或者自我心理学一路走来;而就像 Creating a Psychoanalytic Mind 一书之中指出的那样,他的精神分析方法实际上是基于绝大多数理论流派的基本治疗过程:比如,讨论「面质」这一基本技术的时候,他会引用包括克莱因学派与关系学派的种种异同;他也写过相当「比较精神分析」的文章,说明不同理论流派的殊途同归;甚至专门撰文对于日益落寞的自我心理学表达声援,或对于弗洛伊德学派提出改进;而且总是不断强调自我力量的重要,提及精神分析的目的之一是帮助人们意识到,「每个人是能够自主的,是自己生命的导演」。

尤其到了近年以来的一些作品,Fred Busch 的表达更加随性,与此同时,更像一种大道至简的回归。在我看来,他的写作仿佛是在解构某些刻板与陈腐的同时,建构一个更加接近本质的精神分析。就像他曾在 *The Search for Psychic Truths* 一文之中指出的那样:

  • From this perspective, knowledge can be the enemy of meaning.

即使精神分析饱受抨击,而分析师们也在治疗过程之中步履维艰,Fred Busch 还是保持乐观。他曾专门写了一篇看似并不「干货」的 Our Vital Profession,指出精神分析工作不可替代的价值。而在另外一篇 *An Optimistic Turn* 之中,他更是指出,精神分析更多讨论病人的悲剧背景,却一定程度地忽略了他们的发展愿望,甚至将之降格看作病理特征。

🌌一个主题

Fred Busch 在 On Creating a Psychoanalytic Mind 一文之中提到了 process knowledge 的重要,也就是说,分析师并不只是要去引导病人发现潜意识之中「埋藏」的真相,而是更多要去协助病人发展出来自我反思,自我分析,以及真正的「思考」能力。这在他们刚刚进入分析时是没有能力做到的。

虽然文献之中对此话题的讨论可能并不少见,但是,真正以 process knowledge 作为命名的并不多见,我找到的只有这样一篇。其中提到:

  • A third level of reference and meaning in relation 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conscious is the dynamic level, in which the activity of exploration is seen as a process of knowledge.

并且指出,关于这一过程的吊诡之处在于,它既涉及理性,又涉及感性;包括开放,扩展 (opening and expansion),以及协调,定位 (coordination and location) 两个阶段。

📋一些摘抄

  • The Search for Psychic Truth
    • In fact, I think that the search for “real” truths in psychoanalysis can lead away from psychic truths.
    • As Paniagua (1991) noted, we are always working with three surfaces: what the patient thinks is on his mind; what the analyst is thinking this means; and what is the workable surface (i.e., an amalgam of what the analyst is thinking and what the patient can be aware of in the analyst’s thinking).
    • However, approaching the patient’s psychic truths as true is different than considering them real (i.e., this is what really happened).
    • I think it is preferable to think of the importance of accuracy rather than truth in what is revealed in psychoanalysis.
    • To elaborate, accuracy means to bring something to the patient’s mind that can be preconsciously felt and thought about, without raising undue anxiety leading to defensive withdrawal.
    • From my perspective, psychoanalysis is not only about discovered psychic truths; it is also a method of searching for psychic truths.
  • On Creating a Psychoanalytic Mind
    • What is accomplished in a relatively successful psychoanalysis is a way of knowing, and not simply knowing.
    • It requires a different form of attention that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patient’s way of analyzing, the resistances to analyzing, and the analyst’s way of bringing what he knows.
    • It leads a patient into a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state that I would call a psychoanalytic mind.
    • By slowly helping to move what was unconscious into preconscious thinking, we change psychic structures from something simple to something more complex (Busch, 2007; Schmidt-Hellerau, 2000).
    • Process knowledge leads to an appreciation of the methods necessary to obtain state knowledge.
    • At the heart of process knowledge is the capacity to think of one’s thoughts as mental events.
  • Unraveling an Engima
    • The purpose of a clarification is to ultimately build a representation.
    • The patient’s safety in facing what seems like a dangerous inner world can be aided by the analyst’s method of analyzing, rather than the analyst’s presence.
  • Methods of Understanding: Revisions to a Freudian Method
    • The goal of treatment remains to help the patient to find her own mind.

🎯一则技巧

目前,微信读书网页版,以及 iOS 客户端(Android 尚未测试)均可导入 epub/text 格式进行阅读。通过 pep-web 下载 epub 格式文献,并且导入微信读书,阅读体验良好。其他 pdf 书籍也可以使用 calibre 转为 epub 格式进行导入。

祝你阅读愉快!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