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自 The Inseparable Nature of Love and Aggression.
团体督导之中的动力
这将我们引入团体督导的过程之中:它可能非常利于整合被督的知识经验成长,同时也使他们对于督导知识的局限有了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在一个团体情境之下,我们有机会从多个不同临床角度讨论案例,从而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理解,这些理解并无好坏优劣之分。
与此同时,督导具有团体动力领域的知识会很有帮助,由此可将督导小组情境本身作为教学手段。此处,我指的是在小组之中角色自动分配,就像是个别督导关系之中的「平行过程」。在实践中,呈报案例之中的尚未解决的移情、反移情固着可能引发成员们的不同反应,它对应于这一案例之中的移情、反移情冲突的或者分裂部分的分布。
结合这些针对同一材料的不同反应,督导将会对于案例呈报人无意识传递给成员的主要的移情、反移情情境进行深入分析。当然,当督导表现得像是自己才是呈报案例相关问题的唯一知识来源时,这一过程往往变得模糊不清。事实上,督导提出的「结案陈词」往往会干扰团体之中的交流,从而阻碍学习过程。
当团体督导之中的每个成员呈报的个案也在接受个别督导时,一个关于动态的有趣表达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下,个别督导与团体督导的显著差异可能会迅速出现,并以多种方式挑战成员与团体督导。两位督导之间的竞争可能会在暗处为团体之中的互动增色,并且,无论公开表达与否,不同观点将会普遍导致受训人员感到焦虑。
暴露在不同的观点之下将会带来巨大的教育优势,它会迫使学生考虑相互替代的参考标准,进行比较,并且发展出来自己经过综合的独特观点。
我们可以争辩,与此相反,暴露在相互矛盾的观点之下将会导致混乱。这也可能是正确的,尤其是当我们缺乏发表,比较不同观点,或者学生得出自己结论的专业论坛。目前,在精神分析机构之中,决定一个基础的**「共同技术理论」**可能会是一个重大挑战。
在此方面评估受训人员的一个方法是,他有能力为自己的技术理解、方法发展出来整合框架,而不是依靠混乱且基于直觉的折衷混合,在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没有一个共通、整合的框架作为基础,由此说明进入到一个替代技术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