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自 The Psychological Birth of the Human Infant (Margaret S. Mahler, 1975).
本书是米勒阐述「分离个体化」这个概念的重要著作,在做出更加细致的讨论之前,她认为这个概念是基于适应与客体关系两个主题。以下这个段落就是她对于「适应」的简要描述。即使从简,婴儿早年的生存状况却被极为贴切地描述出来,读来令人惊心。
婴儿对于养育环境的适应
在精神分析的发展历史中,Hartmann (1939) 开始将适应的观点带入精神分析理论是相当晚近的事。或许这是因为,在成人的临床分析之中,太多东西似乎来自于病人内在,来自于他的长期人格特质与主导幻想。但是在与婴儿以及儿童的工作之中,适应极具冲击地给观察人员带来了深刻印象。
从一开始,孩子就在母婴二元单位矩阵之中成型并且展开。无论母亲可能对于孩子做出了怎样的适应,无论她是否敏感与共情,我们坚信,孩子的新鲜柔韧的适应能力,以及他对适应的需要(以获得满足),都比母亲相应的部分要大得多。
母亲的人格,及其性格与防御类型已被牢固地,而且经常是僵化地规范 (Mahler, 1963)。婴儿依据母亲的方式与风格改变自己,与她要求相一致,或者与她反对相背离,无论母亲自身为此适应提供的是一个健康的或是病理的客体。
在元心理学上,动态观点的焦点,也就是冲动与防御之间的冲突,在生命最初的几个月远不如后来出现时那么重要,那时人格结构将会导致最为重要的内部与人际冲突。紧张,创伤性焦虑,生物饥饿,自我装置和体内稳态在最初的几个月内是近乎生物学相关的概念,也分别是如下概念的前驱,也就是心理容量焦虑,信号焦虑,口欲或其他驱力,自我功能与内部监管机制(防御与性格特质)。
适应观点在婴儿早期最为相关:婴儿出生于他的适应需求的峰值。幸运的是,这些需求通过婴儿的能力,个性的韧性与非定性得到满足,这些能力使得他可以被环境塑造,或者根据环境塑造自身。
在婴儿早期,孩子就已经具备了适应他的环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