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晓萌:个人分析是我最重要的受训

「开始咨询」是由「何苦开心」发起的咨询师黄页项目,旨在帮你找到低价、可靠的心理动力学取向新手咨询师。

为了帮助你更加了解「开始咨询」的咨询师们,我们将会陆续推出专业访谈,你也可以通过「我要提问」向咨询师们提出你的问题。

今天接受访谈的咨询师是乔晓萌。你可以在这里查看更多关于乔晓萌的信息,也可以通过邮箱 hekukaixin@gmail.com 直接联络咨询师「开始咨询」。

作为咨询师,你会觉得自己独特的地方是什么?

可能是不只是咨询师的那个部分(笑)。比如说,我现在可以去说自己是「何苦开心」主理,「开始咨询」发起者等。其实「何苦开心」也早就跳脱出了只是做来访者招募,而成为了一个开放分享,同时自我赋能的媒体实验。所以你能看到我的确是个愿意尝试的人。

那么回到咨询之中,同样我也会有这样一种好奇。当我们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可能并不一定能做到足够灵活,但我会尝试给这种「好奇」留出空间。如此一来,当来访者强烈地理想化咨询关系,或者非常激烈攻击,或者想要侵入,突破设置,这样的时候我就可以后退一步,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的行为一定是有意义的。这种好奇给了我许多机会去更进一步地理解来访者。

这种好奇是个人分析带来的吗?个人分析在你的受训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更多可能本来就是我性格之中的一个部分,但也可以说是个人分析使之更多显现出来。

我一直会认为个人分析是我最重要的受训。

非常幸运的是,在我刚刚准备入行的时候,我就遇到了一些前辈,他们告诉我,当然你要去参加浸泡式的长程培训,你要在督导下与个案工作,但是,最重要的是,首先你要去做个人分析。他们讲的这个部分和我直觉之中相信的,和我在文献之中读到的都是吻合的,所以我也非常认真地照做了。那么之后我也一直在不断回归到这个问题去进行反思。目前我的理解还不足够: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分析将会减少个人议题对于咨询的影响。比如分离焦虑没有处理好的咨询师可能很难面对来访者的成长,因为这种成长将会导致分离,那么咨询师也可能会去付诸行动,以某种方式「留住」来访者。而这种「留住」当然会损害来访者的权益。

其次,我们还是回到抚育的比喻,当妈妈能够更好处理自己的焦虑时,她的内心才有空间去照料婴儿的需求,心理动力学咨询是一样的道理:咨询师不仅需要督导性抱持,而且也需要自己在被分析过程之中收获的内在安全。

最后,个人分析实际也是在培养维持一段长期亲密关系的能力,这个能力本身对于动力取向的咨询师也是至关重要的。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那么咨询的频率不同会有怎样的差别?

我自己经历了三段个人治疗,前面两段都是一周一次的动力治疗,目前在做的是一周超过三次的精神分析。它们确有不同,但不是性质有别,抛开退行,移情等专业概念不谈的话,我个人所感受到的差别有以下几点:

如果现实事件较多的话,频次较低的咨询可能更多起到的是支持性的作用,咨询可能花费许多时间讨论现实事件,而不是那么有机会去做深入探索。

而如果动力性治疗的确也有机会去做探索性的工作的话,咨询频率可能会影响来访者内化咨询师的程度,也就是说,来访者是不是能够将咨询师作为一个好的形象维持在心中,去抵抗那些破坏性的力量。

但是当然以上这些都不是绝对的,每一个咨访关系都是独特的。

对我而言,我自己在做高频分析的话,我也就有机会为来访者提供一周两次的咨询。对于一些来访者来说,一周两次的确会更有帮助。

比如说什么样的来访者会需要一周两次的咨询?

这个需要看具体情况,但比如说,那些很难在内心去保留咨询师形象的来访者,处理分离更加困难的来访者,或者内在焦虑是压倒性的,需要更多咨询去帮助消化代谢这些部分。或者更普遍地说,一周两次可以进行更有探索的工作。

但就像我说的,这个不能一概而论,在决定咨询频率的时候,我也会与来访者共同讨论,包括对此的幻想,激发出来的感受等。

有没有要对潜在来访者说的话?

说到底,我们是在靠潜意识选择自己的咨询师,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安全的感受是最为重要的。同动力学咨询一样,「开始咨询」希望通过我们的设置将外在的不安全感减少到最低,这样才能更好地针对内心工作;在你不必纠结「这个咨询师是否可靠」,不必迷惑于看不懂的简历时,才能充分地调动你的潜意识选择最适合你的咨询师。「开始咨询」只是想为此做点什么。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