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精神分析是一个相当有趣的方向,Mitchell 的许多工作就是以此作为出发点而作。温尼科特与科胡特之间的对比是时常被提及的一点,最近正好在读 The Language of Winnicott: A Dictionary of Winnicott’s Use of Words,不妨具体谈谈相似之处。
- 对于自体客体的使用能力本身是在不断发展的,从最初非常具象的需要,直到相当象征的使用,此处可与过渡客体进行对比:In essence, the process of separating inner from outer, Me from Not-me, is a journey from sensory immediacy to symbolic awareness.
- 对于温尼科特来说,「攻击」有其生物本能的基础,譬如「饥饿」,但它本身并非一定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而只有当环境是剥夺的时候才会如此。甚至它也并非全然带有敌意,而是融合爱与需要。即使母亲体验到了遭受攻击,这也并不一定是婴儿的本意。正如「自恋性暴怒」源于连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