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使用阅读方式重塑大脑

的确,阅读方式将会重新塑造我们的大脑(见《单读·十周年特辑》谷歌把我们变蠢?),但它并不必然是一件坏事。学术研究之中,扫读、略读本身也是着力培养的技能之一,从一篇文献出发,牵引到其他相关书目:有趣的是,这与互联网之下的人们的阅读方式多少有些类似。

Roam Research 等工具大力提倡的网状结构笔记,或可看作是信息爆炸的后稀缺时代人们加工、处理信息的一种可能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方式绝非变得「更糟」。

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一过程之中,我们是否还在继续「思考」。

……媒体塑造了思考的过程。……深入阅读和深入思考是分不开的。……思考呈现出「断续」的特质。……——甚至可能是一种新的自我。

尼古拉斯·卡尔

(最近的阅读之中,时常发现精神分析「无所不在」,或许可挖新坑,日常阅读之中的精神分析。)

如果大脑真的如此具有可塑性,那么,网络时代的特定训练或许也能让它变得更好:Work as if writing is the only thing that matters —— 带着主体性的阅读,即使跳跃,可能也会带来收获。

制作播客清醒梦的过程之中,我也发现:每周话题也像是一次有趣的主题阅读,归纳、讨论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整合。如此整合带来的确带来不少连接、联想、对话、发散(就像上文所说「日常阅读之中的精神分析」,思维过程呈现网状结构,但是,最终还是落地到切身经验之中。

「深入」与「发散」或许并非不可共存。我们如何使用阅读方式重塑大脑,或许才是一个问题。

讨论到科技话题,时代变迁,个体的主体性仿佛已经消失,而只是被动接受不可逆转的改变。增进主体性的第一步,或许就是对于这一点提出质疑。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