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育儿经|自我牺牲可能带来最大的伤害

孙平老师的文章经常带来跨文化的视角,《受虐型人格形成:家庭-文化背景的反思》也是如此。我想接续这一观念,再多进行一些讨论。

身为「自我牺牲」的母亲的孩子是一件非常沉重的事情:这样一个孩子是具有原罪的。吊诡的是,即使从表面上来看,这个孩子更多体验到的是过度满足而非剥夺、或者忽视,但是,羞耻、自责却是他最为主要的情感。

既然一切甚至尚未说出口的要求都是对于受虐母亲的剥夺,那么,孩子将会天然对于需求感到羞耻。他不曾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母亲,但他却相信,这全都是自己的错;——是自己的贪婪「杀死」了母亲。

他可能将会花费一生拯救母亲,但却最终绝望地意识到,拯救母亲的唯一方式就是「杀死」自己。

他也很难真正脱离与母亲之间融合,黏着的关系。

过度、提前满足,恰恰阻止孩子形成属于自己的感受,遑论核心自体的形成。「为了你好」,本身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持久忽视,因为这一话语逻辑之中,「你」根本无需存在。

受虐母亲自身通常没有自己,强烈需要在情感上依附他人;对于任何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来说,这一需要都会显得难以承担。尚未形成情感边界的孩子就是最为容易的下手对象。

这一逻辑之中,孩子没有可能长大,变好,因为任何「独立」都将会被视为背叛,都将使得终于填满的母亲再次回到空虚。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相当缜密,逻辑完美的犯罪:面对一个完美的,自我牺牲的,为你付出了一切的母亲,你如何通过「恨」她划开界限呢?你做不到。你只能持续地憎恶自己。

由此带来相当混乱的情感体验:养育者看似是好的,但却带来非常糟糕的感受。

如果我们还记得的话,紊乱依恋的形成条件之一就是,你的依恋对象既好又坏。而这种现象绝对不只出现在性虐待的家庭之中。长期经验告诉我们,日常的,持续性的创伤也有可能带来相当严重的伤害。

《精神分析育儿经|自我牺牲可能带来最大的伤害》有2条评论

  1. 请问,您在文中提到“紊乱依恋形成的条件之一是依恋客体既好又坏”,我不太理解,每个人需要整合“好妈妈”、“坏妈妈”是一个统一体的形象,接受不会完全的好,也不会完全的坏,才能整合黑白二元对立的世界观,那您说的情况和这个的区别是?

    Liked by 1 person

    1. 感谢评论,我的表述可能的确不够清晰,我的意思是,当一个孩子不得依恋的对象又是令他恐惧的对象,就很可能会形成紊乱依恋,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受到养育者性虐待的儿童,但如本文之中所说,长期日常的言语、情感虐待也是类似。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