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 Data
- 题目:The Interpersonal World of the Infant
- 作者:Daniel N. Stern
- 译本:《婴幼儿的人际世界:精神分析与发展心理学视角》
- 标签:发展;
想法
摘要
第一章 探索婴幼儿的主观体验:自我感的核心作用
本书的目的就是使用这些推论构建关于婴幼儿体验的工作假设,并评估其可能的临床和理论应用。
- 自我及其边界居于哲学对人类特性的探索的核心,自我感及其对应物、他人感(sense of other)是一种普世现象,并深远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体验。自我感在一个单独的、独特的、整合的身体中,也在动作的开展、情绪的体验、制定目标、构建规划、把体验诉诸语言、个人知识的交流和分享中。
- 将自我感置于核心位置,甚至、或特别是在对前语言期的儿童的研究中,其原因有很多。首先,可能存在数种前语言形式的自我感,尽管它们一直被忽视。
- 在自我反思性觉察和语言出现之后,自我感无疑成为可观察的对象,本书提出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在这个时间之前存在某种前语言的自我感吗?
- 本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在自我觉察和语言出现之前很早就存在某些自我感,包括能动感、身体的整体感、时间的延续感、意图感、以及其他一些我们将在后文讨论的体验。相应地,这个问题必须要问:哪一种自我感存在于前语言期婴幼儿中?
- 将自我(正如它很可能在前语言期就存在)置于探究的核心位置的第二个原因,是从临床角度理解人际间的发展。
- 第三个将自我感置于发展性探究的核心位置的原因是:近来再次兴起了对自我的不同病理的临床思考(Kohut,1971,1977)。
- 聚焦于婴幼儿自我感的最后一个原因是:它与我们对发育过程的强烈的临床印象相符。
- 在每一个重要转变期,婴幼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自我与他人的主观体验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 把自我感作为探究婴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主观体验的起点,我们将考察作为能力的成熟而出现的种种自我感,而能力的成熟使得组织对自我和他人的主观认知成为可能。我们还将考察这种发育过程对临床理论和实践的应用。
- 总结:婴儿从出生开始就体验到新兴的自我感。他们先天具有觉察自我组织过程的能力。他们从来不会有完全的自我/他人非分化的阶段性体验,在一开始或婴幼儿期的任何点上都没有自我与他人的混淆。他们天生就会对外界社会事件选择性地回应,并且根本不存在类自闭(autistic-like)阶段。
- 在2—6个月龄之间,婴儿作为一个独立的、内聚的、有边界的、生理单位的核心自我感得到巩固,并有一定的自我效能感、情感性感觉、以及时间延续感。不存在类似共生(symbiotic-like)的阶段。事实上,与他人结合的主观体验只有在核心自我感和核心他人感存在之后才能产生。因此,结合体验应被视为对“自我与他人共在”体验的积极组织的结果,而不是“区分自我与他人”能力不足的消极产物。
- 9—18月龄期间的首要发展性任务并不是独立、或自主性、或个体化——即离开并摆脱照顾者,同等重要的是需求并建立与他人的主体间的结合,后者直到这个年龄段才有可能发生。这个过程涉及对能够与他人分享主观生活——思想的内容和感觉的性质——的认识,因此,自我体验的某些领域中分离持续进展,同时与他人共在的新形式在自我体验的其他领域中进行。(自我体验的不同领域指的是发生在自我感的不同侧面中的体验。)
- 婴幼儿的社会性“表现”和“感觉”的量子跃进不再源自离开一个发展性阶段从而进入下一个,婴幼儿社会体验的主要变化源自他们获得了新的自我感。
- 本书将描述四种不同的自我感,每一种定义了自我体验与社会关联的不同方面:显现自我感,出生至两月龄之间形成;核心自我感,2至6个月之间形成;主观自我感,7至15个月之间形成,以及言语自我(verbal self)感,在其后形成。
- 因此,婴幼儿被视为优秀的现实检验者,这个阶段的现实绝不会因为防御而扭曲。(
- 自我及其边界居于哲学对人类特性的探索的核心,自我感及其对应物、他人感(sense of other)是一种普世现象,并深远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体验。自我感在一个单独的、独特的、整合的身体中,也在动作的开展、情绪的体验、制定目标、构建规划、把体验诉诸语言、个人知识的交流和分享中。
- 将自我感置于核心位置,甚至、或特别是在对前语言期的儿童的研究中,其原因有很多。首先,可能存在数种前语言形式的自我感,尽管它们一直被忽视。
- 在自我反思性觉察和语言出现之后,自我感无疑成为可观察的对象,本书提出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在这个时间之前存在某种前语言的自我感吗?
- 本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在自我觉察和语言出现之前很早就存在某些自我感,包括能动感、身体的整体感、时间的延续感、意图感、以及其他一些我们将在后文讨论的体验。相应地,这个问题必须要问:哪一种自我感存在于前语言期婴幼儿中?
- 将自我(正如它很可能在前语言期就存在)置于探究的核心位置的第二个原因,是从临床角度理解人际间的发展。
- 第三个将自我感置于发展性探究的核心位置的原因是:近来再次兴起了对自我的不同病理的临床思考(Kohut,1971,1977)。
- 聚焦于婴幼儿自我感的最后一个原因是:它与我们对发育过程的强烈的临床印象相符。
- 在每一个重要转变期,婴幼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自我与他人的主观体验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 把自我感作为探究婴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主观体验的起点,我们将考察作为能力的成熟而出现的种种自我感,而能力的成熟使得组织对自我和他人的主观认知成为可能。我们还将考察这种发育过程对临床理论和实践的应用。
- 总结:婴儿从出生开始就体验到新兴的自我感。他们先天具有觉察自我组织过程的能力。他们从来不会有完全的自我/他人非分化的阶段性体验,在一开始或婴幼儿期的任何点上都没有自我与他人的混淆。他们天生就会对外界社会事件选择性地回应,并且根本不存在类自闭(autistic-like)阶段。
- 在2—6个月龄之间,婴儿作为一个独立的、内聚的、有边界的、生理单位的核心自我感得到巩固,并有一定的自我效能感、情感性感觉、以及时间延续感。不存在类似共生(symbiotic-like)的阶段。事实上,与他人结合的主观体验只有在核心自我感和核心他人感存在之后才能产生。因此,结合体验应被视为对“自我与他人共在”体验的积极组织的结果,而不是“区分自我与他人”能力不足的消极产物。
- 9—18月龄期间的首要发展性任务并不是独立、或自主性、或个体化——即离开并摆脱照顾者,同等重要的是需求并建立与他人的主体间的结合,后者直到这个年龄段才有可能发生。这个过程涉及对能够与他人分享主观生活——思想的内容和感觉的性质——的认识,因此,自我体验的某些领域中分离持续进展,同时与他人共在的新形式在自我体验的其他领域中进行。(自我体验的不同领域指的是发生在自我感的不同侧面中的体验。)
- 婴幼儿的社会性“表现”和“感觉”的量子跃进不再源自离开一个发展性阶段从而进入下一个,婴幼儿社会体验的主要变化源自他们获得了新的自我感。
- 本书将描述四种不同的自我感,每一种定义了自我体验与社会关联的不同方面:显现自我感,出生至两月龄之间形成;核心自我感,2至6个月之间形成;主观自我感,7至15个月之间形成,以及言语自我(verbal self)感,在其后形成。
- 因此,婴幼儿被视为优秀的现实检验者,这个阶段的现实绝不会因为防御而扭曲。(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早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一些现象,诸如合并或融合的幻想、分裂、防御性或偏执性幻想,并不适用于婴幼儿期——大约18至24个月龄之前——而仅仅在象征能力(以语言的出现为标志)出现之后才有可能,这时婴幼儿期已结束。)——精神分析理论被误用在了这个生命早期的阶段,它并不适合。
- 对于患者过去的临床重建,最好地使用发展理论的方式是将患者的病理性根源定位于自我体验的某一个领域。
第二章 婴幼儿期视角与方法
- 临床婴幼儿 / 观察婴幼儿:在何种程度上它们探讨的是同一个东西?
- 治疗性叙事并不是简单地说明、或反映了当时确实发生的事情,它同时也通过确定关注到的、以及最突出的内容创建了真实的生活体验。换言之,叙事产生了“体验到的真实生活”,而不是相反。
- 作者赞同:这些普遍假设是有可能加以检验的,或者得到直接观察的、或存在于任何一个特定叙事和精神分析之外的证据的有力支持。
- 这两个理念的部分结合至关重要,原因有三:
- 第一,实际发生的事件——即可观察到的事件(“妈妈做了这个、做了那个……”)——一定是通过某种方式转变为主观体验,即临床所谓的内在事件(“我感觉妈妈是在……”)。
- 第二,治疗师越熟悉观察婴幼儿,就越能帮助患者建立更为恰当的生活叙事。
- 第三,婴儿观察者越熟悉临床婴幼儿可能就越会发现新的观察方向[插图]。
- 本书论及的发展性理念认为自我感是发展的组织性原理,把婴幼儿对自我和他人的体验置于核心地位,与马勒和克莱因的理念最为接近,区别在于对这种体验的特质的思考、发展性序列的先后顺序以及我聚焦于自我感的发展从而摒除了自我(ego)或本我发展的干扰。
- 本书的立场倾向于正常形态而非病理形态、前瞻性而非回溯性。
- 自我感的发展进程(四种自体感)
- 其一是身体自我,体验为一个整体的、具有意愿的、物质的实体,带着其从属的、独特的情感生活和历史。
- 自我和他人不仅仅是物理性的存在、动作的、情感的和延续性的核心实体,在这一时期他们将物理性事件背后的主观心理状态——感觉、动机、意图——纳入核心关联(core-relatedness)的范畴之内。
- 在大约15至18月龄时,婴儿发育出第三种组织有关自我与他人的主观知觉的能力,即感觉到自己(和他人)拥有个人的、对世界的知识和经验的储备(“我知道冰箱里有果汁,我还知道我渴了”)。此外,这种知识可以客观化,并改装为传递意义的象征符号,通过语言所允许的相互磋商而被交流、分享、甚至创造出来。
- 联接很快形成,婴儿体验到组织的出现,显现自我感(sense of anemergent self)处在成形的过程中。体验到的是网络系统得到整合,我们可以把其领域称之为“显现关联域”(domain of emergentrelatedness)。
第三章 显现自我感
- 在婴儿的最初两个月中,一种显现自我感在积极地形成。这是一种建构过程中的组织感,是一种终生保持活跃的自我感。
- ……这些观点把婴儿的直接社会体验(父母本能地成为婴儿主观生活的一部分)视为关注的核心焦点。
- 显现自我感的性质:对过程和结果的体验——婴儿能体验到组织出现的过程和结果,正是这种对正在出现的组织的体验,我称之为显现自我感。是对过程以及结果的体验。
- 而自我感是总体学习能力的诸多重要的副产品之一。
- 显现自我感包括两个成分,在孤立的体验之间形成关联的过程和结果。
- 「非模态认知」
- 形象知觉
- 活力情感
第四章 核心自我感:I. 自我与他人
- 在建立一个人际世界中,婴儿的首要任务是形成核心自我感和核心他人感。
- 该任务大部分在两到七月龄之间完成;并且进一步提出具有精神分析所描述的类兼并(merger-like)或类融合(fusion-like)体验的能力次生于且有赖于既有的自我与他人感。
- 要形成对一个核心自我的组织感,婴儿可用的且必需的体验预备名单包括:(1)自我能动性(self-agency),对自身行动的创作权感和对他人行动的非创作权感;(2)自我统一性(self-coherence),具有不管在运动(行为)还是静止时,都是作为一种非碎片状的存在,是一个有边界和整合行动轨迹的物理性整体的感觉;(3)自我情感性(self-affectivity),体验到归属于其他自我感体验的模式化内在感觉(情感)特质;(4)自我历史感(self-history),具有持续感,对自己的过去有连续感,因此得以“继续存在”,甚至能够在保持同样的同时改变。婴儿注意到事件流中的规律性。这四种自我体验加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核心自我感。核心自我感是将这四种基础自我体验整合为一种社会性主观体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