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笔记|Internalization, Separation, Mourning, and the Superego

Meta Data

想法

摘要

超我是内化及其带来的分离,丧失,哀悼的产物。以分析结束为例讨论。自我认同与超我认同之间的异同,内化程度的介绍:构成超我的内摄基于自我系统边缘,能够促成系统灵活,使之进入自我适应,并松弛超我特色。要素不断持续变化的超我对于未来的内部表征具有影响。

俄狄浦斯客体作为外部客体,或幻想客体放弃,进入自我,成为本我自恋贯注的内部客体。去性化:内部客体作为外部客体的替代。

认同的两个阶段:内部(自我)、外部(客体)。

对于外部客体的放弃于内化包含于哀悼类似的分离、丧失、补偿过程。分析过程之中不断出现,尤以结束阶段最为明显:这是相对日常生活来说过于冗长的道别,且带有经过提升的意识水平;是哀悼过程的复制。

分析师代表父亲、母亲,其他爱与恨的对象,分析过程通过内化与外部客体(分析师)之间的关系重建人格结构,也就是说,内化得以一定程度地修正;内化将在分析终止之后才回完成,但是即将到来的分离将会加速内化。

分离与哀悼与内化相关,其对于个体自身的最终死亡的提醒,与内化现象密切相关。(基督教:耶稣之死)但是,分离并不必然导致哀悼与内化,也有可能否认,寻求其他外部替代,无法建立更为持久的新的关系,无法升华,——它们建立在内化的基础之上。

分析本身就是寻求失落的爱的客体的例子,移情之中的分析师促进这一替代。但其目的是解决婴儿神经症的复活,也就是移情神经症。俄狄浦斯情结的解决失败也就意味着基于真正放弃婴儿乱伦客体关系的获得稳定内化的失败,以及错误超我形成。移情神经症的解决是真正哀悼,外部客体作为内部客体进入自我系统,进一步自我分化。是以分析结束的分离修通如此中药。

分离修通:抑郁 -> 哀悼 -> 狂喜(解脱,对于爱的对象的放弃与内化带来的积极成就)

投射与内化并非防御,而是创造边界与分化的过程。

俄狄浦斯情结修通(哀悼原型)与日常哀悼区别:客体及其冲突仍然存在,并且促进内化过程;促进日常哀悼之中无需客体在场的哀悼。

superego / ideal ego / ego ideal: 幻想的完美状态;可以达到的完美状态。不断通过现实调节,不断幻灭,期待与需求的内化。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