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and Timelessness in the Psychoanalysis of an Adult With Severe Childhood Trauma
- 一篇包含相当迷人案例的文献
- Loewald – timeless / fragmentation;
- 时间并非连续,而是过去、现在、未来相互之间沟通彼此的时间体验;当下经验并非客观现实,而是心理感知时间,记忆、情感、价值动态交织,从而创造出来体验。(对比佛教)
- 创伤从未以序列、组织的方式进入整合叙事:没有过去可以讲述;并且,创伤破坏了按照顺序组织事件的发展能力。
- 解离涉及非线性时间倒置,过去将在现在反复重现,认同是多重、解理的,仿若「时间旅行」(timeless);必须放弃对于线性时间的假设,才有可能达成对于病人的理解。
- 将对时间的感知从 timeless 转化为连续,将情感与记忆联系在一起,创造新的意义,并且最终形成历史叙事。
- 将时间从循环变成螺旋:创伤重复过程之中,做出不同选择,包括:意识,沟通、行动。
- 精神分析更多注重空间阴雨,而时间隐喻并未得到很好发展。
Time-Soaked: How Trauma Submerges In and Out of Time
- “self in time”
‘Reverberation Time’, Dreaming and the Capacity to Dream
- 对于时间的主观感受揭示了严重精神病理之中的心理时间紊乱。
- 回响时间:It is the infant’s introjection of that process and the creation of a reverberation time which enabl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ant’s own capacity to develop and tolerate a sense of time
- 时间感的发展基础在于作者称之为「回响时间」的原始时间感,也就以听觉为重要维度的母婴之间的来回内部交换,这一区域受损,将导致抑郁位、俄狄浦斯情形之下的不同病理。
- 「回响」体验的内在化是梦的核心,因而,也是精神分析的基础。精神分析带来的「回响时间」使得心理时间解冻,并以灵活的方式重新连接「此时此地」、「彼时彼地」,打开更多可能。
- Freud told Marie Bonaparte (1940) that ‘when consciousness awakens within us we perceive this internal flow and then project it in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succession of time,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is finds its psychological birth in the very nature of consciousness rather than being the consequence of something imposed from outside.
- 生理节律,母亲在场、不在场的节奏变化,对于时间的容忍度的增强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Trauma: Marcel Proust’s In Search of Lost Time
- 《追忆似水年华》的核心内容:凄美回忆之下的隐藏童年创伤。
- 创伤性疾病。
- 与母亲之间的矛盾关系:女性角色带来的失望。
- 创伤性客体的丧失与恢复。
It’s about Time: Temporality in Analysis
- 新克莱因主义,Andre Green:时间停滞的临床病理现象,对于关系破坏最为严重的创伤经历的投射性认同,使得个体从内部陷入僵死状态。
- 移情之中,这一体验将被转移给分析师,「时间仿若停滞不前」,这是一种对于依恋、关系的破坏,对于彻底剥夺的重复。
- 对于任何关系发展的恐惧的防御;对于无法想象的湮灭,心理死亡的恐惧的防御。
- 对于循环往复的线性时间进行否认,从而不必依赖,发展,分离,死亡。
- 时间流逝的经验遭到冻结,如此,创伤得以受到封装,并从经验中分离,以便能够生存,延续。
- 类似子宫之中的永恒时间。从中脱离,需要缺乏 / 紧张状态的出现;缺乏 -> 满足,循环,周期,体验时间的能力。超出预期的创伤造成时间崩解,而时间一旦崩解,则是永恒的痛苦。
- 抑郁位之后,才能体验到具有过去时间的线性时间。
- 只要不被理解,创伤就是不朽的;体验「暂时」,需要能够忍受客体的不在场。
- 创伤:侵入,但是死亡的母亲。与之接触本身是非常可怕的。而分析需要松动这一时间,使之重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