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目:ATTACHMENT AN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A Theory and Some Evidence
- 作者:Peter Fonagy, PhD, FBA, Mary Target, PhD, and George Gergely, PhD
- 标签:依恋;边缘性人格障碍;心理化;
- 摘录:林啸
摘要:
本文通过对依恋理论和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理论回顾及模型阐述,表述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工作:(1)旨在与患者建立依恋关系;(2)旨在利用这一点来创造一个人际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对心理状态的理解成为一个焦点;以及(3)试图(大多是含蓄地)重建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中,自我被治疗师认为是有意的和真实的,并且这种认知被患者清楚地感知。对严重人格障碍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核心是增强反射过程。治疗师必须帮助病人理解和标记情绪状态,以期加强第二表征系统。这些患者通过简短、具体的解释产生了变化。这些患者与治疗事业相关的不可避免的破坏性很少通过对抗或解释他们的攻击意图来充分处理。
相关理论回顾:
- 依恋理论:人类婴儿的依恋行为通过成人依恋行为(例如,触摸、握持、抚慰)而得到回报,并且这些反应加强了婴儿对该特定成人的依恋行为。依恋行为的激活取决于婴儿对一系列环境信号的评估,这些信号会导致安全或不安全的主观体验。安全感是依恋系统的目标,依恋系统是情感体验的调节器。
- 婴儿期的依恋模式:玛丽·爱因斯沃斯,发展了著名的基于实验室的程序(奇怪的情况)来观察婴儿在行动中的内部工作模型。婴儿在他们不熟悉的情况下短暂地与他们的照顾者分开,表现出四种行为模式之一。被归类为安全型、焦虑/回避型。焦虑/抗拒,无组织/无方向感。对于第四类婴儿来说,照顾者既是恐惧的来源,也是安慰的来源,因此依恋行为系统的激发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动机。
- 成人依恋:“成人依恋访谈”(AAI)进行随访。这种结构化的临床工具引出了童年依恋关系的叙事历史。AAI评分系统“将个人分为以下几类:(1)安全/自主,(2)不安全/被解雇,(3)不安全/全神贯注,或未解决。这些分类是基于早期经历中关于丧失或创伤的叙述的结构质量。婴儿期的依恋分类和成年期的依恋分类之间有68%到75%的一致性
- 人格障碍的代际模型:一些人格障碍的人是童年虐待的受害者,他们通过拒绝想象他们的依恋客体的想法来应对,从而避免不得不考虑他们的照顾者伤害他们的愿望。继续防御性地破坏他们描绘自己和他人精神状态的能力,使他们对思想和感觉的不准确但严格的模式印象进行操作。他们在亲密关系中非常脆弱。这里有两个命题:(1)经历早期创伤个人可能会防御性抑制他们的心理化能力;(2)人格障碍的某些特征可能根源于这种抑制。
- 心理化模型: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有独特的价值,例如冲突、欺骗或不合理。不幸的是,在情绪激动或亲密关系中,非反射性内部工作模式开始主导BPD个体的行为;任何引起关系表征的人际关系都来源于最初的依恋关系。
- 无组织依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就好像婴儿的情绪表达引发了照顾者暂时无法将孩子视为一个有意图的人,照顾者的反应是大量的退缩、沟通错误、角色混乱、消极、侵入性或惊吓性行为。因此,这些儿童开始体验到他们自己的唤醒是一个被遗弃的危险信号,引发了目的论的、非心理化的功能;它带来了父母在焦虑或愤怒的状态下从儿童身上撤出的形象,对此儿童的反应是补充性的解离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