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笔记|Countertransference and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

  • 题目:Countertransference and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
  • 作者:Sander M. Abend, M.D.
  • 标签:反移情;
  • 摘录:林啸

摘要

本文考察了反移情概念的演变,特别强调了它与精神分析技术的关系,促成这种转变的一些因素是结构假说的引入、克莱因学派和人际学派对技术理论的影响、分析师在与更严重疾病患者合作中的经验的影响,以及某些最近的文化和智力趋势的扩散后果。讨论了向更具包容性的概念转变的好处以及一些潜在的缺点。

反移情一词最初是由弗洛伊德在1910年引入的,目的是指分析师自身心理结构中残留的病理因素对其最佳功能的干扰。

作者提出三个影响反移情概念变化的三个因素:

  1. 结构理论的引入。
  2. 围绕弗洛伊德的理论立场和技术原则很快出现的争议的结果。
  3. 将精神分析技术应用于边缘型、严重自恋型和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在治疗边缘或严重退化的患者时,治疗师倾向于在治疗中很快体验到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与患者的过早、强烈和混乱的移情以及治疗师承受心理压力和焦虑的能力有关,而与治疗师过去的任何特定问题无关。

同时,作者在文中进行了连续的提问,引发读者对反移情反应的细节关注:反移情仅仅是分析者对病人移情的反应吗,这是指他的有意识反应还是无意识反应,还是两者都有?还是说分析者对病人的移情反应,是对他的移情,对病人的其他属性,还是对整个病人?或者说,反移情包括分析者对病人的所有态度和感觉,不管它们是什么,也不管会引起什么?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