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 Data
- 题目:An Expanded View of Intersubjectivity in Infanc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sychoanalysis
- 作者:Beatrice Beebe 等
- 年份:2003 年
- 标签:婴儿;主体间性;
摘要
婴儿前符号化的、非言语、内隐维度的主体间性;心智的对话起源,交流角色,主体间性的符号形式;以上皆是成人外显与内隐主体间性的起源。
互动调节的所有光谱之下的模式为主体间性的前符号起源提供了广泛定义。
Meltzoff, Trevarthen, Stern 等人对于精神分析的贡献:
- 心智的起源是二元的,对话的和象征性的。
- 交流的作用:对应,匹配和相似,构成了「我与你同在」的基础;同时包括活力,游戏,享受。
- Meltzoff:模仿,观察,镜像体验。
- Trevarthen:对话交流是婴儿的天生能力;主体间性的语言形式具有前语言的基础,主体间性最初是前语言的——语言失败的时候,精神分析还可以继续使用前语言,而所有主体间性的语言形式都将继续依赖前语言或非语言形式。
- Stern:扩展匹配概念成为「过程」,且将其定义为从根本上是「二元」的;用以匹配的是内部状态,而非明显行为。
- 匹配概念的困难:快速重新匹配,或是匹配失调;包含「补偿性 / 相似性」两种形式。
- 差异的作用:更加中性的主体间性的定义支柱,「追逐、闪避」或者「差异」更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形式;而在不同情景之下,差异、相似具有不同含义。
- 不同交互模型
- 自我调节是主体间性的重要方面,但在之前的研究之中被忽略了。
自我调节与互动调节的平衡模型:最佳范围
本文观点:match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states, difference states, modes of disruption and repair, distress regulation—and, in fact, all patterns of self-and interactive regulation, including vigilant, midrange, and inhibited contingencies, as well as the loss of the dialogue in states of loss of tonus or “deadness”—are relevant to early presymbolic forms of intersubje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