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目:Oedipal Ties and the Issue of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in Traditional Confucian Societies 传统儒家社会中恋母情结和个体分离问题
- 作者:Walter H.Slote,Ph.D.
- 标签:孝道、祭祖、殉道、乱伦、母亲
- 年代:1992
- 摘录:阎晗
想法
摘要
儒家思想在儒家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中,是渗透在人体内的宗教与哲学的混合体,为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道德和伦理价值以及涉及到的各级权力建立了标准。
儒家文化对于建立可接受与不可接受的情感表达标准要比西方国家严格得多,主要因为两个因素:孝道和祭祖。
这特别体现在家庭关系的本质上,涉及到家庭的凝聚力和连续性。团结,是家庭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把自己与家庭分开比西方国家更难。
这也导致,自我的内在意识更多外在化,较少内在化。
而内在的权力感和自我定义,不是在自己内在,而是要通过其他家庭成员来感知。自我倾向于以他人为中心。
家庭纪律若想维持,成员必须以相似的方式行事,并拥有相同的信仰体系。
基于以上,我们必须要意识到治疗东亚患者的内在危险。
价值体系:代际顺序。
儒家思想构成了个人超我和社会超我的核心。但这种品质不是普遍良性的,它为某些人强加了一种严重的心理冲突模式。
家庭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元素,不仅由生者,也由死者(祖先)组成。祭祀活动是一种活着的家庭成员与祖先之间的纽带。因此无论是对于核心家庭还是扩大范围的家庭都有一个垂直的家族谱系的概念。
传统上,儒家家庭制度是专断的,成员被刻板化,包括地位、角色和行为。个人差异被忽视。那么就产生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将儒家家庭维系在一起?内在动力是什么?
等级社会结构设计为奖励当权者,而下属对现状被动接受。对于下属来说,确实有奖励,但很少,更多的是来源于内心的安全感,相信自己的命运是由一个无所不知的人和有良性权威的人决定的。下属互相支持。历史上,尽管下属偶尔会反抗当权者,但是从没反抗过这个体系,仍然建立和维持等级制度,同时保留了压迫。
人们总是需要神来超越自己的人类脆弱,在另一个世界提供这个世界找不到的东西。
在早期的人格形成期,所有的孩子被同样的方式社会化。不仅限制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也定义了自己内心的方式。一个人行动的内容、思维方式和本质情感表达收到了审查,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支配任务。
要正确看待这一点,必须认识到所有文化都会施加一些限制,但很少有像这样严格的。
虽然所有的儒家文化社会都是男性占主导地位,但在家庭内部母亲是最主要的力量。虽然父亲在东亚社会有充分合法的权威,但他很高兴从冲突中撤退,十分满足尽可能少进入庭院内。
没有理由相信父亲们缺乏爱,而是儒家文化限制了其表达。
儒家文化的情感纽带主要是母亲和孩子,而不是夫妻。母亲与孩子之间共情共生。结果大多数男性,特别是过去,无法让一个同等重要的当代女性取代母亲。这些男人经常虐待和贬低他们的妻子,削弱了女人的精神和自发性的活力。他们不允许自己在妻子身上得到满足,因此花费大量时间转向亲子之外的妓女、婚外恋和艺人上。而母亲,为了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对孩子的占有欲很强,尤其对儿子,因为女儿嫁出去了。母亲在控制装置上最有效的就是殉道。中心问题就是痛苦,没有痛苦就没有影响。孩子们会因为自己的罪行而感到内疚。这是一种去势策略。孩子筋疲力尽,影响是积累的。
殉道常伴随另一种心理机制,母亲为自己塑造了一个被冤枉,表面上完全无辜的形象。
如果来访能够看到背后的动力,就可能把他们从一些破坏性的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
自治,在西方是一个个人的、文化支持的目标,但对于东亚社会,这是被诋毁的,因为缺少爱。
个人不是“我”,而是“我们”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这个家庭在表面上倾向于和谐,但在更深层次上承受巨大压力。几乎没有文化上可以接受的东西,来发泄所有家庭中存在的紧张情绪,比如婆媳关系。
尽管乱伦在所有文化中都是绝对禁止的,但是我们可以合理假设。被深深压抑的乱伦幻想是真实地存在于那些向孩子求助的妇女中,这是比较常见的不是来自于丈夫的感情。
兄弟姐妹的竞争和嫉妒,也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因素,尽管它很少被承认。
儒家的权威主义:依赖、恐惧和敌意。
依赖:被构建到登记系统中并被维护在整个生活中。
恐惧:一种对独裁统治的普遍反应。
敌意:表现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怨恨形式,因为我们总是怨恨我们惧怕的人。
其中,恐惧在权威方面,是最重要的。
儒家思想被建立在权威主义的基础之上,而孝道则是建立和维持该机制的主要工具。
公开的敌意被普遍压制,受制于文化约束和强烈的反对。表达愤怒不仅是父母禁止的,甚至意识到敌对的冲动也是严格禁止的。
孝道什么?是服从父母。因此,对于父母的敌意,无法进入意识,而被内化并转移到丈夫、妻子、孩子和被选择的其他人身上。
男人的虚荣心是他们以自己作为家庭中心的信念来安慰自己,但其实家庭真正的中心是孩子。在早期,任何形式的约束都是最低限度的。但在6、7岁的时候,生活发生巨变。儒家的礼——复杂、精确定义的道德行为准则、对与错被强加在孩子身上。
妻子的爱,是一个人际关系的问题,而不是本能的问题。儿子和父亲之间会出现争夺母亲的权力斗争。父亲被婴儿取代成为妻子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