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笔记|Mentalization, Affect 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elf

  • 题目:Mentalization, Affect 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elf
  • 作者:Elizabeth Weinberg
  • 年份:2006 
  • 标签:#心智化

一定程度上,心智化类似观察自我,同理。病人不仅需要获得帮助理解联想内容,还需要帮助识别正在经历的想法和感受。

自我意识根植于对于重要他人的心理状态归因的经验,这种能力通过与照顾者的互动「偶然镜像」出现,且可被创伤经历破坏。有效镜像的特点是偶然性与标记性。当不一致的镜像占主导地位时,婴儿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现实之间的联系被打破,认知发展可能相对受「假装模式」的支配,在这种模式下,内部现实和外部现实之间几乎没有感知联系。未标记镜像时占主导地位,看护者的表情似乎神奇地反映了婴儿的内在体验。这是「心理等效」模式占主导地位的基础,在这种模式中,内部现实被假定为与外部现实相同。在这两种情况下,心理现实发展的这些正常阶段都可以持续下去。不一致或无标记的镜像为后来的主观性扭曲创造了脆弱性。

在边缘人格障碍中,与照顾者的互动不能提供足够的偶然镜像,或者偶然镜像因创伤而中断,导致自我意识减弱。此类中断可能是由于照顾者的缺陷或婴儿的脆弱性导致照顾者无法充分补偿而发生的。假装模式或心理等效模式占主导地位,内在体验要么被否认,要么被认为是非常真实的。婴儿发展出一种杂乱无章的依恋风格和不安全的自我意识。影响代表性和注意力监管系统运作不佳。在缺乏安全、真实的自我基础的情况下,婴儿使用可用的刺激作为虚假、不安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Fonagy 称之为「外化自我」,通过操纵和控制行为,边缘病人将这个陌生的自我外化,将其转移到可用的依恋对象上。这种外化,导致许多在治疗边缘病人时可能会经历的痛苦反移情体验,起到了恢复病人内部世界一致性的重要作用,并暂时将病人从可能无法生存的内部状态中解放出来。

假装模式和心理等效模式是通用的发展阶段,只有当它们牢固占据主导地位时,才会成为问题。心理体验变得过于真实,而显得可怕(等效),空虚、无意义、肤浅(假装)。目的论:只有现实改变才有可能获得感知。

心智化理论可扩展至各个层级的病人。

Michels 对于这一模型的批评:反关系的。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