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笔记|Shame, Attachment, and Psychotherapy: Phenomenology, Neurophysiology, Relational Trauma, and Harbingers of Healing

  • 题目:羞耻、依恋与心理治疗:现象学、神经生理学、关系创伤与心理治疗疗愈的先兆
  • 作者:Ken Benau PHD
  • 标签:羞愧、依恋、4种羞愧亚型
  • 年代:2017
  • 摘录:阎晗

想法

摘要

羞愧,作为心理治疗师的工作基础,反映自我、他人和人际关系的经验。

羞愧,也是精神病理学和人类痛苦的核心。

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依恋和羞耻之间的关系,特别强调无序或未解决的依恋与羞耻感、不同类型的羞耻感、羞耻感的神经生理学、伯吉斯的多迷走神经理论(2011)以及解离问题。

羞耻是关于自我评价、让人评价以及这两种生活现实的相互作用。羞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情感,它最严厉的惩罚导致自我和他人的破坏性形式。

羞愧感诱导的4步唤醒模型:

第1步:震惊

第2步:下沉(社会参与系统SES→交感神经“战斗或逃跑”反应系统SNS→背侧迷走神经复合体DVC关闭或快速下调的唤醒调节)

第3步:适当的羞愧(能量损失、毫无生气,类似于伯吉斯对哺乳动物死亡的描述)

第4步:解离

内桑杰(1992)描述了四种典型的羞耻感反应:退缩、回避、自我攻击和攻击他人。

四种羞耻亚型:好我羞耻感、坏我羞耻感、非我羞耻感和无我羞耻感。

作为情感过程的羞愧VS.作为创伤状态的羞愧

情感是流动的,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感觉。羞愧在身体姿态上呈现熟悉的状态,包括对他人的服从,就像“我作为下等人,服从于你的上级权威。”最终的震惊通常伴随一种下沉的感觉,“羞愧是一个人在与调节不良的他人关系中感到的自我瓦解的体验。”创伤导致人与自己的身体发展出一种扭曲的关系,生活在一种想要逃跑或关闭的冲动中。

羞愧VS.内疚

羞愧强调自我-他人中“自我”一方,而内疚则是“他人”。

被动羞辱比主动羞辱更具有破坏性,比如父母对于孩子想要分享他们一天经历的忽略。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