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清醒梦 E28|首先养育好自己的内在小孩|× 有朝一日

照顾好自己,是妈妈能为宝宝做的最好的事。

E28 首先养育好自己的内在小孩

主播

Timeline

  • [2:30] 关于晓萌选择儿童/青少年咨询方向的初衷 以及 和儿童青少年做咨询工作的不一样之处;
  • [7:06] 心理咨询师受训项目中的「婴儿观察项目」到底是什么,它又为什么重要?
  • [16:10] 什么是足够好的妈妈?做足够好的妈妈容易吗?
  • [21:47] 我们能真的共情他人吗?到底要怎么做才能算是共情,才能让对方感觉到“有被理解到”;
  • [31:30] 关于什么是”听话“,听话似乎是东亚文化之下对一个孩子的普适评价标准,那我们要尊从吗?又该如何警惕听话这样深入骨髓的概念
  • [35:00] 原生家庭论调之下,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甩锅给父母?(显然不是!)作为父母又该如何看待自己对孩子养育的影响?
  • [40:45] 咨询是一个建立connection的过程,connection is everything ❤

Show Notes

清醒梦是一档由一群心理动力学咨询师发起的播客节目,我们尝试为当下中国的诸多议题,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一个精神分析的视角。我们推荐你使用 RSS 链接来订阅节目,以获得最佳收听体验。如果你不了解 RSS 订阅节目的方法,请参考这篇文章中的指导。


「何苦开心」是一系列围绕「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心智模型」展开的媒体实验,包括:

特别感谢

  • Logo 设计:方琳
  • 封面设计:周睿

精神分析百鬼图|油尽灯枯(上):燃烧

无法安抚,无法停止,思绪漫天,行动不息,甚至无法意识到,你只是在害怕。如果一直奔跑就不用停歇。如果一直燃烧就不用面对。一旦停止,就要被拽回到那种阴森黑暗,就要意识到自己早就彻底破碎,就要面对虚空。虚空里面什么都没有。只有你那睁大的惊恐的眼睛。你吓呆了。魂飞破散。你从来都没有回过神来。你甚至从来不曾走出那种害怕。只能拼命奔跑。用尽全力奔跑。生命中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你在逃跑罢了。耗尽生命也要逃跑。反正生命也没有真正得到过。

你跑得太快,以至于燃成了一团火。火焰将人吞噬,但又延绵、不尽。越燃越旺。只能走向火焰更深处。

这些火焰是你在一片死寂之中的唯一光亮。烧得很痛,但也实在。是你唯一的知觉,唯一的触感,是唯一不用害怕的时刻。在那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抓不住,一切关系都消失殆尽的绝望之谷,就算用作点亮火焰的燃料是自己,其实也没有所谓。

但你其实从来都没有逃掉。哪怕你已经狂奔烧成一团火。就像梦魇,拼命挣扎实际上从未醒来。你想要逃跑,但却一直都在木僵之中。你无法移动。越是无法移动越要逃跑。越是想要逃跑越是迈不开步伐。

世界被劈成两半:一半如火如荼,一半死寂难捱。一半躁动,一半荒凉。你知道,但又不知道。你知道,但你不想知道。你假装不知道,但你不能不知道。在噩梦中,在醉酒后,你就是知道。但你要躲掉,你要逃跑,你不要知道。你在地狱边缘,如履薄冰,一不小心就要堕入涯中,那是永久的黑暗,一直以来的黑暗,从未改变的黑暗。你在那里已经太久、太久,不知今夕何夕。

能不能停下来看清、面对,可你想要呼喊,已经超过可以承受的极限,如果被迫面对只能灵魂出窍,没有办法再把那个部分记忆装回体内,它是一种异物,而你在被迫填食。没有一种选择是真正意义上好的选择,只是痛苦,与另一种痛苦。

山河破碎,大地梦回,

袅袅炊烟,孤魂野鬼。

欲加之罪,百般推诿,

愁肠寸断,魄散魂飞。

往事不谏,来者难追,

落子无悔,白骨累累。

今夕何夕,两行清泪,

独上高楼,百转千回。

塔维笔记 #3|从体验中学习

熟悉精神分析的大家或许都不陌生所谓「从体验中学习」learn from experience 这种说法。我曾吐槽过,给芝加哥动力项目的 director 写信询问是否可以同时与两个督导工作,得到回复除了具体政策细则之外,还包括一句:不要着急,慢慢来,学院并不要求你们一定要在三年之内毕业,毕竟精神分析学习是一种体验,慢比快好。无独有偶,我在参加塔维的 interview 的时候,director 也这样问我,你真的不考虑 part-time 读吗?很多学生选择 part-time,这样就可以三年而不是两年毕业,精神分析学习是一种体验,慢慢来,比较快。作为亚裔学生,周遭都是拼命寻求更早升入分析项目,更早毕业,面对这种询问和回复,当真啼笑皆非。

之前想象,从体验中学习,大约主要是指个人分析,个案工作与督导。塔维似乎强调将体验融入教学环节本身,给我带来一些新的感受,今天展开探讨。

我从新生周的支持小组就能体会到这一点。因为时间缘故,我只参加了少数族裔一场,但整体感受就像一次带有主题的团体治疗。支持小组主旨也说,更多讨论感受,提供思考空间,而不一定是决策或者实践层面的改变。后者当然重要,同时也在持续推进,可是精神分析强调内在,强调感受,强调思考。支持小组的设立,以及塔维对于多元、平等的强调其实并不只是回应政治正确的要求,而更多是投射性认同这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团体之中,因为投射性认同的存在,少数群体更易感受到无助、羞耻等负面感受,对于少数群体的支持使得我们可以更好理解现在正在发生什么,从而帮助打破这个相当顽固,甚至可说人性的机制。

精神分析应用的音乐模块,结课内容是每个人最喜欢的音乐片段分享,但更多关注在于不同音乐对于团体动力改变。一段音乐可能引发焦虑、不确定,并且由此引发沉默,或者分裂与对峙,但也可能让团体变得更加容纳、凝聚。带给我的感受同样像是一场音乐团体治疗。

一次组织系统的课程,我们被要求自我觉察,自己在团体之中的位置,如何与内在相呼应,这一特点又带来了何种损失。因为分组打乱,加上自我暴露,我们感到彼此之间更加紧密,之后的另外一场研讨会,不经意间座位顺序有所变化。老师们同样非常细致、敏感。走进教室的那一刹那,老师愕然评论,今天团体动力似乎有些变化。我们吃惊,但又恍然的确如此。潜意识运作果然奇妙。

Tutor 曾问我看似互不相干的课程安排是否同样带来一些混乱。数周之后,不同模块却仿佛支流汇在一起,非常自然地相互引用、印证。精神分析本就可以用来理解世界。刚在理论课上又一次读完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转过身就看这一理论在《哈姆雷特》中的应用。阅读 The Uncanny 与疫情当下的世界之间莫名而又紧密的关联,与自身跨文化经历的连接,与之相关的写作工作坊。续接 Claude Cahun 的超现实主义摄影,而她的宣言「我当然是自恋的」完美连接弗洛伊德 On Narcissism。婴儿观察可以继续音乐模块的讨论,音乐的过渡客体功能与母婴关系……

精神分析的学习的确是丰硕的,密匝的,或许更重要,最终是体验的。

文献本身带来的激荡、震颤,我常满怀欣喜与泪水阅读。同学半开玩笑地说,文献太过 disturbing 没有高频分析都读不下来。半开玩笑,也道出一点事实,这是要把自己完全投进去才能进行的一场学习。

从体验中学习。


这一周的跨传统瞬间:朋友邀请我一同参加弗洛伊德全集编者 Adam Phillips 的牛津研讨会,内容是讨论 Christopher Bollas 的 The Transformational Object,而它所强调的病人退行之下的将分析师作为环境母亲而非他者使用的早期需求,与芝加哥刚刚谈过的自体客体移情何其相似。不出意外,这一理论也更适用于自恋、边缘病人的治疗。唯一问题在于,在我目前的经验之中,英国普遍对于科胡特的拥抱不足,以至于常常对于我们早已熟悉的内容大惊小怪。Phillips 数次提及这篇文献在弗洛伊德、克莱因传统下的「革命性」radical,即使在芝加哥视角下这已经是默认共识。好在殊途同归。

塔维笔记 #2|再谈不同学院的传统

上周发布「塔维笔记 #1:两个传统的对话」之后,收到了一些提问,大多与不同学院的区别与特色有关,所以打算再多写一点。

这一周我也还在继续感受两个传统的穿插:芝加哥惯例组织的 Institute Dialogue 本轮阅读跨性别相关的文献,我也在追看塔维理论课老师 Juliet Newbigin 的写作。作为英国精神分析协会性别委员会主席,她的不少文章都与性别相关。而 Juliet 本周发来的延伸阅读正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芝加哥教员 Jonathan Lear 的作品,以致有时甚至混淆两个项目的 reading。在塔维图书馆找到了芝加哥 90 周年讨论自体传统的视频提到的科胡特传记 Heinz Kohut: The Making of A Psychoanalys 借阅回来——这一视频的字幕我正在缓慢校对之中,未来将在何苦开心发布。

塔维类似 slogan 一样的是一句 Innovation in Mind,我倒是感觉很能代表它的特色。如果单看塔维项目,就能看到它与通常精神分析学院非常不同,不但数目繁多,而且多了许多让人感觉「什么鬼」的内容。我所在的 M16 就是如此,包括精神分析与不同领域的对话,比如政治、音乐等。其他诸如跨文化领导力更是拓宽了传统精神分析的工作领域。它们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临床项目,但是对于培养精神分析式的思考方式很有帮助。我对塔维学习的期待也是拓宽视角,增强学术能力,完成婴 / 幼儿观察——总之是对于当前临床项目的一个补充。

与此同时,塔维提供包括硕士、博士在内的学历教育,而非只是提供专业培训,这也是它和精神分析学院不同的地方。

相对来说,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则是一所传统意义上的精神分析学院,以临床项目为主,我目前所在的心理动力学项目需要在 3 个督导的指导之下持续与个案工作,对于督导与个案时数、报告撰写都有不算低的要求。

不过,就像之前说的,精神分析学院如同霍格沃滋,各自有其特色,芝加哥同样如此。也有朋友对于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的受训很有兴趣。

如果说学院风格还是一个飘渺而主观的体验,只说最为直观的教学,目前为止我印象深刻的若干课程包括:

  • 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 on Development Processes 以精神分析的角度讨论类似发展心理学的内容,非常细致代入生命历程,为精神分析理论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视角,不再那么抽象;在我看来,非常适合作为儿童青少年项目的先修课程,同时为处在不同生命阶段的来访者工作提供很好框架。
  • Critical Thinking 这门课程在多个维度对我的受训产生影响,无论是文献的批判性阅读,比较精神分析框架的引入,或是非线性、复杂系统与精神分析之间的对话。
  • Evolution of Psychoanalytic Thoughts 类似其他培训之中的理论课程,不过特点是将理论放到历史维度之中讨论,强调理论的渐进、变化、发展,涉及许多重要但平常提及没有那么多的理论家,比如 Leowald,Ferenczi 等,每一主题的教员又是该领域真正的专家,如自体部分由科胡特圈核心成员 David Terman 主讲,温尼科特部分由 Frank Summers 主讲等。
  • 其他包括 Fundamental Concepts in Psychoanalysis,为理论增加主题维度,如性别、老年、自闭症等,我此前文献笔记的分类也是据此而来;至于具体流派的 Self Psychology——被称为学院最受欢迎的课程,Advanced Ego Psychology 皆把理论之中哪怕非常模糊的部分以相当清晰的方式进行呈现;之前听到美国同行不断吹捧的不涉及个案背景而只以逐字稿理解来访者的案例课,这一学期体验之后果然也是非常独特的体验。

我还只是学院的低年级学生,以上也只是我的个人感受,听说学院后续也对于课程进行了更多调整、改进,也欢迎我的同学们补充、指正。

其他相关资源包括:

近年不断有同行进入更多学院学习,包括在中国有专门培训的纽约霍尼精神分析学院 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Psychoanalysis,国际心理治疗研究院 International Psychotherapy Institute(可参考何晓明在做的系列采访),新精神分析中心 New Center for Psychoanalysis,澳大利亚精神分析协会 Australian Psychoanalytical Society 等,其实选择可以说是越来越多的,也很期待听到其他同行更加多元的分享。

塔维笔记 #1|两个传统的对话

是的,回归公众号更新的约定又一次食言,希望这次至少有一个好的理由:我在今年秋季开始了英国塔维斯托克中心的精神分析研究硕士项目。

不想持续断更,我翻看手头的日记,每日写下的塔维见闻,知道至少未来一年,保持更新的容易方式,就是将其发表出来;或可为对于塔维好奇的读者提供一个视角。就像我自己来英国之前也曾在《牛津笔记》获得滋养。

我并不以为曾经或者正在塔维受训的华人数目稀少,我也相信日后也会越来越多。2013 年台版书籍《弗洛伊德也会说错话:精神分析英伦随笔》就是樊雪梅老师的塔维受训经验。而我的个人经验则必将是一个充满偏见、缪误与不断更新的过程,无非写作实验,一家之言,姑妄听之。

当然,即使更新笔记,露出也有一定限制,比如,婴儿观察小组讨论不做任何暴露,关于我个人的部分也还是将会遵循之前在播客里谈过的「不侵入」原则,同样欢迎大家监督。


这个系列的缘起之一,或许也是我的老师和朋友大多对于我来到塔维的事实非常兴奋,即使是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的美国同行,他们也说 I am jealous that you are in Tavistock. 

诸如此类的理想化令我吃惊,毕竟,就像另外一个前辈所说,「塔维甚至不是精神分析学院」。

我还并不清楚国内广为流传的「精神分析圣地」说法出自哪里,但塔维确有出众之处:它开创了对于精神分析训练来说极为重要的婴儿观察传统,也将是我受训的重要部分;秉承克莱因、比昂传统,同时富有原创精神地将其运用到了组织架构的动力研究之中。塔维的性别诊所,以及针对跨性别群体的长期研究同样颇具影响。——仔细考察塔维,不难发现它的活力、多元。即使精神分析学院如同霍格沃滋,每家都有自身特点专长,塔维在其中也还显得气质独特。

我对塔维倒是从来没有过于理想化,也不是因为塔维才来到英国。选择项目从来不是非塔维不可,塔维只是种种因缘交错之下的产物。

「你们要看的塔维的小破楼!」这或许是我对大家过于理想化塔维的一点反叛。

因为自己对于自体心理学的认同,我早就把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看作归属。之前也提到过,我的督导是 Tolpin 的被督,Tolpin 是科胡特的被督与被分析者,我的传统早被决定。虽然总是吵着让我讲给他塔维受训的感受,临行前的最后一次见面,督导还是半开玩笑地说,「你可不要被塔维的克莱因派带坏了呀。」

虽是一句玩笑,但好像却深深印在我心里,进入塔维总像隔了一层什么。这学期芝加哥正在同步学习自体心理学,对峙的张力又多了一层。

可我从受训伊始就已经身在两个传统之间。起始于美国客体关系的国际心理治疗学院,我们讨论克莱因、比昂、温尼科特,但更讨论费尔贝恩,讨论客体关系在家庭、夫妻治疗中的应用。进入自体大本营芝加哥,如我所愿地不断听到 Kohut is very dear and near to us,我的个人分析却一直经由远程进行,从一周 3 次加到一周 6 次,一直是中立、节制的英国分析师不曾改变。

我不断给分析师普及另一个大陆科胡特的贡献,讲述我在芝加哥听到的温暖案例,最终了解到自恋也是她的专攻领域;也常与督导分享我们的分析师都并不是 self psychologists 的别样感受。一直不断感受两个传统之间的对话与冲撞。

我所就读的项目是颇有塔维特色的 Psychoanalytic Studies,包括精神分析在不同领域之中的应用,真正实践我播客的 slogan「用精神分析理解世界」,而我之所以选择这个项目,本身也是因为我在芝加哥接触到的 Applied Psychoanalysis 让我意识到,自己在做的播客与公众号就身处这样一个传统之中,而我想要通过进一步学习做得更好。

督导在我的推荐信中写:

One of my favourite colleagues, Ann Kaplan, I believe graduated from your acclaimed program. I consider Xiaomeng Qiao to be of the same intellect and character as Dr. Kaplan.

Well, I am not sure about that. 毕竟这出自一位宠娃狂魔的自体督导,但 Kaplan 确实是我敬重的塔维受训而任教于芝加哥的前辈。

第一堂 Seminar,我们相当共时地讨论 belonging,提到能不能在保有一个传统的同时,而融入另外一个传统;能不能进入过渡空间,能不能创造

这也是我在不断思考的问题。

我与 tutor 讨论,自己并没有在塔维持续受训的计划,而更加将之看作学术生涯的延伸,感到课程略浅,总是摸索不到合适的位置。几周过去,我将视角调为补充、对话,立刻感到恰切许多。同一个现象,我渐能看到克莱因与科胡特的不同理解,塔维的独特之处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浮出。

——像地质层又多了一层序列,但只是更加扎实而没有丢掉原有积淀,我安心下来。

玩笑之后,督导说,如果你能获得更多视角,这一定是件好事。

而我的确也遇到了能和我在塔维聊科胡特的老奶奶。她讲起自己的中国病人,告诉我对于中国的兴趣,我们一致同意,科胡特是与中国人工作的极好参考。

我永远都会记得比较精神分析的框架,以及第一年历史课的结束时,Erika 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是在所有的理论中找到自己的声音

而我所有的学习与工作,都将以中国来访者进行统整,也只在中国语境下才有意义。

就像我和分析师讲的:我还是相信精神分析将在中国继续发展,相信中国将在精神分析的未来占据重要位置。我想要成为这段历史的一部分。我将会成为这段历史的一部分。

现在我可以记录下这段旅程。

精神分析百鬼图|怪胎养成记

稀薄空气之中,他又一次感到不能呼吸。沉默如此喧嚣,不得不捂住耳朵。耳膜好像要被震裂了。他不存在。他再次不存在。他永远不存在。他从来都没有存在过。他感到自己就要碎裂了,除非对方能有一些反应,而自己就能够集聚在那团反应之上,由此可以存活下来。

可是没有。可是不能。

大口呼气,如果不是如此就活不下来。想要尖叫,但又发不出来声音。那份痛苦过于剧烈,必要破坏一些什么才能好受一点。但不可以。那将又变做「疯狂」的证明。

有谁可以救救我?

每一句话都是一堵墙,把原本稀薄的空气再次榨干,每一低吟都是对于他的否认。最糟糕的是,对方笑意盈盈,仿佛错的正是自己。错的总是自己。错的永远是自己。

不。要。失。控。

他被逼疯了。但是,疯狂正是对他的指控。没有做对的可能。

谎言:空气之中如此明显,低气压,什么发生了,可是没人谈论。他不能谈论。如果谈论,这就是他的「疯狂」。

「全家人都很高兴,为什么你不能正常一点?」

谎言遍地开花。随口一句都是谎言。他听到谎言。他们对于他人的谎言。谎言如此四溢,以致没有任何一句可信。不知道能够相信什么。不能相信就是他的「疯狂」。

「你太多疑了。为什么你不能正常一点?」

——为什么我不能正常一点?为什么我要读书,要多思,要指责,要美好?为什么我是一个怪胎?

Who is that freak in the mirror?

他人的不幸都是我造成的。如果我不存在,每个人都会幸福得多。我花费了如此之多的国家、家庭资源。我却是一个怪胎。我对不起任何人。

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

「我给你买了维生素 D,你如此暴躁一定是因为抑郁。」

「你果然生病了。一定要按时服药。」

「不要多想了。你是一个病人。」

「你不能信任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毕竟,你只是一个病人。」

为什么我如此脆弱?为什么同样是艰难环境,其他人可以坚持,但我却要生病?我对不起任何人。

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

我大概就是不正常。这不是任何人的错。其他人已经对我很好了。或许就是我的基因本身有问题。没有人知道如何对待我。他人被迫在我身边,真的是他们不幸。唯一能够报答他们的方式就是自我摧毁。

清醒梦 E27|寻求一份心智地图

孩子总是非常迫切地渴望了解母亲的心智地图。

E27 寻求一份心智地图

主播

Timeline

  • 00:00:33 心智化,以及这个概念的重要
  • 00:02:22 心智化概念的模糊性以及重谈的必要
  • 00:03:56 心智从一团混沌之中长出来
  • 00:06:27 内在世界的构筑比喻:炸飞机
  • 00:08:44 寻求一份心智地图
  • 00:14:05 心理等效模式 vs 假装模式
  • 00:17:52 心理现实并不等于外在现实,过渡空间,沟通与处理差异的基础
  • 00:19:31 与心智化有关的论述分享
  • 00:22:01 用自己的话重新讲述精神分析概念

Show Notes

清醒梦是一档由一群心理动力学咨询师发起的播客节目,我们尝试为当下中国的诸多议题,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一个精神分析的视角。我们推荐你使用 RSS 链接来订阅节目,以获得最佳收听体验。如果你不了解 RSS 订阅节目的方法,请参考这篇文章中的指导。


「何苦开心」是一系列围绕「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心智模型」展开的媒体实验,包括:

特别感谢

  • Logo 设计:方琳
  • 封面设计:周睿

更加「有用」的精神分析:信息 – 知识 – 模型 – 经验|随愈而安 月刊 01

我的小报童付费专栏「随愈而安」已经开启服务一个月,发布内容 30 条,目前恢复原价。

就像此前承诺的「抢先体验,迟早公开」,「随愈而安」专栏将会每月推出一期由会员付费支持,免费发布的月刊。

月刊与专栏内容没有实际上的重叠,形式上以略长篇幅为主,用以阐释打造专栏背后的理念,计划用时 1 – 2 年迭代完成,之后再做更加细致、深入的专题讨论。

专栏本身则是在以月刊理念为基础的举例、延伸、细化、深入,期间或有诸多互相引用、印证的内容,不是重复,而是刻意设计。——因为贯彻「训练」理念,仅仅「一次」分享,其实并不能真正留下印象,而况促成改变,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之中的不断联系,应用才有可能形成神经科学层面的连接,增强记忆。

月刊与专栏各司其职,互为补充:公开发布月刊,是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随愈而安」的基本理念,并且从中获益,在此之上,如果你感到需要深入理解与持续陪伴,欢迎扫码订阅专栏。而已经订阅的读者也不妨使用月刊作为组织不同笔记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


我向来认为心理服务具有不同层级,精神分析在这个时代更加珍贵,遗憾的是每个咨询师能够与之工作的人数有限,普及精神分析是一件有其独特传统的有意义的事,而何苦开心只是继承这一传统而已。此为背景,我也在不同场合表达过类似观点(如播客 E01|精神分析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吗?和最近一期 E25|应对复杂世界的心智训练),不再赘述。

这篇文章想要说明的是我关于精神分析的不同服务层级的思考,以及如何在更为广泛的人群之中让精神分析变得更加「有用」;内容上接续我对心理科普的思考

如果说,精神分析是更加个人定制层面的服务的话,这一服务的层级在于「经验」,所要达成的目标是旧的经验的转化,以及新的经验的塑造。而日常阅读之中,更多在于「信息」和「知识」。

因为公众对于精神分析的认知普遍不足,而我逐渐发现「身体」是「精神」绝佳的喻体,下文之中的举例都将首先集中在「身体」方面。

「信息」层面绝少能够带来更多改变。 以营养为例,了解控制热量摄入的必要,以及获知某一食物单位重量的卡路里值很难真正让你增加或者减少它的摄入,因为「信息」通常非常抽象,如果没有转化成为「知识」,很难将之与切身生活联系起来。

判断「信息」来源是否可靠,并且综合不同信息来源,对其进行组织加工,并且选取部分作为论据,用以支撑某一观点,这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过程。(参考《批判性思维与说服性写作:独立思考者的精进技巧》相关章节)顺便一说,这也是 flomo 核心倡议之中「不做摘抄,只写笔记」的原因之一。「信息过载」同样因为缺乏这一转化。精神分析或以「消化」进行比喻,不过,我们同样也有比昂提出的「转化」(transformation)这一概念,但是牵扯甚多,此处不再赘述。

「知识」能够一定程度上地为我们所用。 还是以营养为例,如果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反式脂肪的概念,它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长期食用造成的身体成分变化,并且「数数串习」,「形成定解」,或许我们就能更加坚定地持有「食用带有反式脂肪的食物近乎食用垃圾」的信念,进而影响未来决策与选择。

「信息」和「知识」是我们日常阅读之中最为容易接触到的心理科普。它们一定程度地塑造了公众对于心理的认知。

但是,或许我们并不能够满足于此。「知识」同样有其弊端,盖其零散,而不成体系,因此,难以造成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系统性」改变。而若要造成系统性改变,我们或许更加需要「模型」。「模型」可以是一种组织「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原则。

下面只做两条引用:

有了模型,我们就能澄清相关假设且更有逻辑地进行思考,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来拟合、校准、检验因果关系与相关性。总之,有了模型,我们的思考会更有效。

——《模型思维》

其实,做决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效决策需要的是原则和心智模型。

——《纳瓦尔宝典》

是以「模型」不但重要,而且相较「知识」更加难以获得。不过,与「经验」相比,「模型」又并非完全不能通过以向他人学习、借鉴的方式获得。或许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长期追踪某一作者或者 newsletter 的阅读方式有时得到更多推崇,即使难以回忆起来究竟收获何种具体「知识」,因为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思维模型学习。传统师徒体制之下同样如此。

比如,精神分析训练的督导环节一直秉承师徒传承,其中包含「知识」(理论、技术)、「模型」(个案概念化及其干预,也就是说督导如何针对材料进行细致思考)、「经验」(容纳反移情与咨询师支持)三个部分;鉴于督导工作更加针对个案,其中「模型」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而在「模型」这一层级上,通过阅读心理科普能够获得的可能并不算非常丰富。或许更为糟糕的是,许多心理科普实际上具有非常糟糕的底层逻辑,并且由此传递出来「不良模型」。

而所谓「不良模型」,目前在我看来,就是距离精神分析目标更加遥远的认知,比如,不能背负属于自己的责任,受害者思维,二元对立,简化而非认识复杂问题等。 当我读到以这些底层逻辑撰写的「心理健康」科普的时候,通常都会非常警惕。它们所掀动更是一种情绪,而非进展。如果大家留意,在播客之中,如恢复对爱的感知能力,或者大家都有病,我也是在试图以一种相反的思路来做。当然,如果底层逻辑如此,实际上究竟是心理科普还是不是,其实关系并没有那么大了。不良模型如今比比皆是,并不限于心理科普,但是,如果我们假设阅读心理科普的目的在于「疗愈」,而这一行为却实际上将读者推向了截然相反的位置,那就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了。

至于「经验」获得,则只有「亲自尝过梨子的味道」才能了知。但是,「经验」获得同样并非没有规律可循。「训练」就是更加主动而有目的性的经验沉淀过程。 比如,我们可以说,卡片笔记写作法是一种思考训练。精神分析本身就是一种经验沉淀,是一种内隐知识,唯因如此,精神分析培养体系才被称为一种「训练」,而在这一训练之中,个人治疗是非常核心的部分。而「随愈而安」中,我也常说,疗愈是一种长期训练,指的也是类似含义。

这也就意味着,很多时候,即使是「模型」升级和扩展,如果没有与之配套的「经验」沉淀,也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就像我常说,「懂得许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精神分析理解之一就是创伤是一种身体记忆。

因此,我还是认为,「经验」获得,尤其当心理困扰已经是系统性的时候,独自解决可能是更加困难的,支持性关系是非常必要的,选择进入咨询可能是更为高效的方法。——判断心理困扰是否属于系统性的,一个方法可能是思考是否「越努力越糟糕」。不过,「生活之外并无更好的治疗师」,「随愈而安」也将尝试提出一些可能的自主训练方法,以期促进某些改善。

不过,什么时候「模型」更新可能是有用的?

还是以身体健康为例,理解营养运作方式,并不等于现实生活之中真的做好一段时间的营养调整,身体真正变得强健起来。但是,「模型」仍然是有用的,因为它使得你了解之前的饮食问题在什么地方,自己的身体为什么呈现出来当下的样子,又可以如何改变。一个运作良好的「模型」是有效改变的基础。

经由上述梳理,我想或许一个逐渐变得更加显然的事实是,当下我们做的还不够的,以及能够做得更多的部分是提供更能落地、实用的思考心理困扰的「模型」。 鉴于我的背景,以及我所认为的精神分析实际上理应得到越来越多重视的理由,我能够和想要提供的「模型」当然和精神分析有关。

诸多更有价值的心理科普传递出来的「模型」之中,「进化」可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角度,而「随愈而安」想要增加的角度是「创伤」。

有益的精神分析「模型」 包括哪些呢?仅列举我当下想到的:

  • 创伤知情与自我认知:询问 What Happened to Me,了解经验尤其早期经验如何塑造了现在的我们;
  • 心智发展是一种能力:能够理解自己或者他人「做不到」某些事情的原因在于心智能力不足,由此减少对于自他的苛刻要求;
  • 了解情绪作为认识自我的重要工具,并且通过训练达到允许情绪,接纳情绪,理解情绪,释放情绪;
  • 创伤是一种身体记忆;
  • 真正的发展是复杂性的增加;
  • 改变是一种系统性现象,虽然复杂,但是可以认识;
  • 治疗是一种长期训练;

而这些内容就是我所谓的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心智模型的部分。即使我们理解了它们,固然没有办法代替「训练」本身,但是希望可以驱散一些无力,因为它们或许能够带来指北和地图的功能。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这些内容可以说是一些极为普世的精神分析解释 ,即使未能做到个人治疗之中的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设计,或许还是同样能够带来轻松之感。(之前有朋友评论听《清醒梦》得到一些轻盈之感,我想也是类似的精神分析解释起效。)

这也是在心理治疗中,我们将之称为心理教育的工作。但是,通常,所谓的心理教育更多侧重心理治疗本身的起效原理,来访者需要怀抱的合理期待,以及治疗过程之中自己要做的配合。更为广义的心理教育或许并未涉及太多。

就像《创伤与依恋:在依恋创伤治疗中发展心智化》中说:

我意外地发现对患者进行心理教育是最好的治疗途径。

《你经历了什么?关于创伤、疗愈和复原力的对话》也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在对迈克和妻子解释了 PTSD 的基本原理之后:

迈克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但理解了行为背后的原因,他和萨莉就不必再为此而感到困惑,这让他们轻松了很多。

至于关于它们的具体内容,则要留在另外一篇月刊了。

精神分析百鬼图|垃圾时间旅行

精神分析百鬼图是一次以故事形式为心理创伤提供精神分析比喻的尝试。

不知受到了什么波动,他毫不意外地留意到时间再次停止,他被抛弃在了时光之外。他知道,原来的时空之中,时间还在继续流动,他也想要赶紧回去,不要再去错过更多的事情。他已经错过了太多的事情。

但是,他回不来。

他的生命像是一个错乱的地质层,什么被填了进来,又有什么丢掉了,扭曲,旋转,地层承受不住那份力场,就要断裂,而他只能这样以碎片一般的状态生活。

那种力量像是一个黑洞,把他吸了进去。那一时刻的情感过于强烈,他感到自己完全不能放松,只能硬抗,只要扛过去就好了。如果放松下来,岂不就是要被它打败了吗?被打败意味着什么,他没有想过,但总觉得那一定是灭顶之灾。因为即使只是这样闷闷抵抗,他都感觉那团飓风就要把自己撕裂。如果放松下来,可能自己早就已经被卷走了吧。

他与那份情感对抗,越是对抗,越是抓紧不放。他不知道情感是可以流动的,终究可以流走的,他没有这样一个概念,只是害怕。情感在他僵硬的身体里无处可去,只能停在那里,越攒越多,好像要爆炸一样。

他理所当然更加害怕了起来。

再一次跌落,跌落在同样一个深渊,跌落在同样一个不知所起的深渊,越是挣扎,越是陷落,越来越深,爬不出来,绝望、无助,做什么都没有用,但是什么也不做就感觉自己要死掉了。那团飓风就要把他撕成碎片,他想要抓住什么,但是无处可抓。

总是被卡在同样一个地方。——如此熟悉,却又如此陌生,陌生是因为从来都没有找到过出去的路。

他知道自己又进入了垃圾时间旅行之中。他把这个漩涡叫做「垃圾时间旅行」,是因为,他被抛在了原有的时间线之外,而进入了一个结结实实的黑洞,在那个黑洞之中,时间好像是停滞的、静止的,永不前进的。在那个黑洞之中,他没有办法呼吸,没有办法呼救,他只能忍受。

他像是被抛回了过去最为恐怖的噩梦之中,但是,那甚至不是过去本身,而是时光之外的某个地方,是种种噩梦的堆叠,他知道,下一次再进去的时候,这一次的经历也要再重叠在上面,于是又要增加一层恐怖。

每一刻都感觉那就是自己的极限了。每一刻都觉得这个黑洞甚至要比死亡本身还要可怕。死亡只是死亡,而这个黑洞像是要把你的八万四千种死法全部摆在你的面前,逐帧播放。

……

不知道过了多久。不知道那场飓风是如何止息的。甚至不知道它究竟是不是真的已经止息。他惊魂甫定,即使确认飓风止息这个事实都要花费更久时间。他战战兢兢回不过神,小心翼翼想要试探,但就连试探的力气都没有。每一刻都在和自己说好了,没事了,过去了,每一刻都还是动弹不得。情绪过于强烈,可是他的身体太小,根本装不下。

想要收拾心情,把自己再拽回身体里面,可是拽不回来,回来好像就要再次面对那场风暴。他知道自己躲在那个时间之外的洞穴之中,是因为里面可怕,但是外面甚至更加可怕。没有一个选项是好的。不知道怎么做。彻头彻尾的无助。

等到回过神来的时候,他意识到自己又一次地不知道时间是怎么流过的。不是完全不知道。但确实「几乎」不知道。他知道自己看了一眼手机,但是,随后发生了什么,就已经一片模糊了。时间不成比率地流失。洞中一日,世上千年。当然没有那么夸张。可他还是感觉自己的时间被一点一点地偷走了。怎么也有三年、五年、十年。

等到回过神来的时候,他竟然已经长出了白发。他从来没有感到自己真正长大,可却抑制不住地衰老。他的生命像是被偷走了十年。心性还是少年心性。还有那么多基本的常识不知道,不懂。但是年龄却已经结结实实地摆在了那里。他仿佛少了一堂成人课。可是遍寻不到。没有人告诉他必须要懂的常识。就连冷暖好像也不知道。他在那么长的时间里在初夏穿着厚厚的外套。睡不着的时候不知道那只是因为冷,要再加一床被子。

所有的一切都乱套了。垃圾时间旅行好像把一切都打散了。

而他只能提防随时都有可能到来的下一次的更加恐怖的垃圾时间旅行。

清醒梦 E26|应对复杂时代的心智训练

混乱不安,而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时代,要求我们具有更高的心智发展程度,由此才能不为无助裹挟。精神分析则可以为此提供一些帮助。

E26 应对复杂时代的心智训练

主播

Timeline

  • 00:00:30 感谢你还在
  • 00:00:49 暂停实验
  • 00:01:29 几点更新:开始和儿童青少年工作;四个栏目 – 精神分析百鬼图 / 阅读联想 / 随愈而安 / 清醒梦
  • 00:04:06 何苦开心 2.0: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心智模型
  • 00:04:53 精神分析诞生于时代变化之中
  • 00:07:18 时代变化:不确定性增加
  • 00:08:31 时代变化:信息过载
  • 00:09:50 创伤激活带来的习得性无助
  • 00:11:37 对抗复杂时代的尝试:笔记软件的迭代更新
  • 00:13:31 工具、方法与情感需求
  • 00:15:50 对抗复杂时代:教育需求变化
  • 00:16:58 工具与方法之外,还需心智改变
  • 00:21:09 精神分析能够带来的帮助:「分析性倾听」带来的消化能力增强
  • 00:23:13 精神分析能够带来的帮助:复杂度的增加
  • 00:25:29 精神分析能够带来的帮助:耐受不确定性
  • 00:26:44 精神分析能够带来的帮助:归位感受与需要
  • 00:28:49 回头来看四个栏目

Show Notes

清醒梦是一档由一群心理动力学咨询师发起的播客节目,我们尝试为当下中国的诸多议题,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一个精神分析的视角。我们推荐你使用 RSS 链接来订阅节目,以获得最佳收听体验。如果你不了解 RSS 订阅节目的方法,请参考这篇文章中的指导。

  • 何苦开心(公众号):主张精神分析活用,内容包括精神分析视频翻译,引言壁纸,精神分析活用系列文章,书籍讨论系列音频「阅读联想」等。
  • 开始咨询(公众号):由何苦开心发起的可靠、低价(200 元 – 400 元)的动力取向新手咨询师黄页,筛选国内外认可度较高的精神分析培训在读 / 毕业生,并且增加对于个人分析、个别督导的要求。

特别感谢

  • Logo 设计:方琳
  • 封面设计:周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