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随愈而安|轻量精神分析解压胶囊

这是一篇广告:我开了一个付费专栏「随愈而安」,安家在「小报童」,是曾经做客「清醒梦」的少楠的新产品。

时代日益复杂,不确定性永远存在,在我看来,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心智模型将是复杂时代的一味解药,如何把它更加有效地介绍给更多的人,是「何苦开心」持续思考的问题。

我从入行之初就在探索「精神分析自助方法」,期间转变若干方向,这次休假正式孵化,但并不能够确定以何种形式进行发布,这时了解到「小报童」。

「小报童」设计包括诸多亮点,这里暂且只说带给读者的便利:通过微信或者邮件订阅,来自创作者更少审视的即时想法,每篇大致 200 – 500 的字数,定期统一发送或主动阅读,简便、轻量、不侵入,以期带来常常新鲜,偶尔启发的阅读体验。

对于「随愈而安」来说,最重要的或许是,正如专栏名称所呈现的,「原子化内容 + 随机启发 + 持续连接」 的形式正是改变可能的发源,也是我想要达到的发布效果。

「小报童」几乎立刻成为不二之选。

写什么

就像前面说的,「精神分析自助方法」是我一直持续的探索,它们成为笔记软件之中的大量内容,并使我逐渐形成了以下方向:

  • 理解时代背景之下的特殊情感困难;
  • 提供更加多元的精神分析应用场景,比如写作,管理,教育,商业等;
  • 以精神分析理解自助以及自我管理方法,了解原理与局限,由此更好使用它们;
  • 结合日常生活倡导觉察创伤普遍与影响

我将其归纳成为写在专栏简介里的话:

复杂时代的精神分析指北

精神分析学徒的常青笔记

一份精神分析式自助手册

基于创伤知情的自我管理

除此之外,「随愈而安」还将作为「何苦开心」的内容孵化器,你可以第一时间读到孵化之中的更多内容。

我将以 1 周 3+ 张卡片的频率发布,而这只是定能践行的最低承诺。——作为一场「蓄谋已久」的企划,目前撰写完毕的卡片数量已经达到 156 张,换句话说,即使现在开始我停止更新这个项目,也有大概半年左右的「存货」可以发布,很难断更。

不是什么

预期管理或者边界设定已经是少楠产品的惯例,我也学习一下进行说明:

  • 不成体系:目前设置下闪念内容成为必然
  • 不够专业:写给「每个人」的日常内容,尽可能少有专业「黑话」
  • 不是科普:更加注重「理解」、「实践」和「应用」而非理论普及
  • 不必当真:基于个人理解的新鲜尝试,少有前人参考,姑妄听之,更不能以此替代心理咨询

多少钱

首发 15 元 / 3 个月,一个月之后恢复原价 30 元 / 3 个月,100 元 / 1 年。后者是我当前认为这一专栏的价值(未来可能变动,如无意外将持续增长)。但我同样期待早期读者的参与。

为什么收费

关于付费设计,「小报童」本身已经做过许多精彩阐释,我无意赘述。可以补充的是:

无论今后进行何种尝试,我最为基本的身份都是一名咨询师,临床工作是我投入最多的部分,我的主要收入也都来自于此。

这一付费专栏更多是想要建立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创作与发布「设置」,并且使得不断增加的孵化内容抵达读者成为可能。

定价参考:

  • 经验最贵:我正在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在督导下与个案工作,且包括一周 6 次的高频分析,这一经验即使在咨询师中也不多见;
  • 专业有价:长期大量阅读精神分析文献,且即将进行精神分析研究 / 应用精神分析学习,与专栏内容高度重合;
  • 内容稀缺:精神分析科普常见,但是我试图以「跨界」、「自助」、「复杂系统」与「工具」作为关键词提供新鲜视角。

你不必一定付费才能接触到这些内容,这一专栏开设伊始,我的计划便是 「抢先体验」+「迟早公开」。「随愈而安」的内容未来可能会:

  • 随机作为一个想法出现在播客之中
  • 公众号将每月发布一篇「随愈而安」月刊衍生读物
  • 为了帮助到更多的人,部分内容完成之后将会以其他形式最终公开。

当然,为了保证订阅者的权益,我将采用延迟,部分公开,其余内容将只在专栏内部保留

写给谁

如果你:

  • 读过许多精神分析相关理论、科普,但是难以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 常常隐隐受到情绪困扰,想要在正念和斯多葛主义之外寻求新的自助方式;
  • 试图厘清情绪在日常生活 / 工作 / 管理 / 创作等方面的巨大影响;
  • 面对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无可适从,正在寻求哲学与艺术之外的新的慰藉;

或者你是认同「何苦开心」理念的读者,愿意支持「何苦开心」,并且第一时间读到孵化内容。

欢迎你订阅「随愈而安」,租用这个精神分析式的心智空间,试着与我一起思考。

扫码点击「订阅专栏」支付即可。

  • 「小报童」默认每周五晚 8 点通过微信服务号推送更新或者邮件投递(需要绑定电子邮件),推荐采用这一设置,避免过度打扰
  • 订阅 48 小时之内可以无条件申请退款

精神分析百鬼图

写一点关于这个新系列的想法。

先说形式。

何苦开心建立初期,我在说的就是「尝试种种与精神分析有关的媒体实验」,形式固然以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作为区分,但是虚构写作未尝不是如此。想要进行的尝试还有很多,包括诗歌、音乐、漫画、游戏等,生命很长,不妨慢慢来。

这一次想要去做的是类似寓言的一种尝试。原因大约有二:第一是在一个所谓的多媒体时代,重新试图赋予文字本应具有的力量;第二是借由故事的包装,使得我们更能触及情感。科普文章总是多了一些理智化的味道,而情感才是精神分析工作的核心。

前段时间重读温尼科特,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

Playing is doing.

玩耍是一种实践,玩耍需要时间与空间。我也希望这些故事或许能够提供一些可以控制的喻体作为过渡客体,而透过它们,读者也能创造出来属于自己的比喻。比喻是重要的,虽然比喻几乎总是不够精确,但是「比喻能够创造新的连结和新的逻辑,也因此建立新的认知,最后在人们心智中开拓一片新的图景」(任宁,致「泛科技播客」的听众们)。

「开拓一片新的图景」,无中生有,难道不正是精神分析想要进行的工作吗?

当然,我也多少有一点私心,因为公共写作让人感觉太干,想要通过一些虚构写作滋润一下自己。未来可能的其他创作同样如此。

再来说「鬼」。

精神分析颇有论「鬼」的传统,无论鼎鼎大名的《育婴室里的幽魂》,还是 Loewald 谈论的祖先与鬼魂。文献之中常常谈鬼,无论代际创伤,还是解离。此处的「鬼」当然是一种比喻。不过,精神分析的故事的确经常阴气森森的,因为它所讲述的都是那些最为早期的创伤,尤其对于新生儿来说,它们当然关乎生死。

中国人并不喜欢谈「鬼」,虽然我们早有《聊斋志异》的传统。这里的「鬼」加了引号,是因为中国人感到避讳的并不只是实在的「鬼」,而是包括种种创伤、冲突,甚至中文网络之中的荒原,似乎蒙上眼睛就能够看不见。

但是,我们必须坟墓之中穿越过来,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活着的人。如果真的带来一种阅读不适,或许反而是可喜的:让那些尘封已久的东西见了光,我们才能真正开始新的生活。我常想,精神分析经常在做的就是招魂、驱鬼的事情。

虽然创作向来对我来说都是一件重要的事,不过这里写作水平或许并不第一要紧,语言、结构并没有很好推敲,我更看重的是,它们都是结结实实、如假包换的精神分析比喻

就是这样。

用专业的方式与你一起支持孩子的发展

为什么需要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

养育孩子的过程之中遇到困难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我们非常理解,面对孩子的心理痛苦,父母所感受到的迷茫、自责与无助,以及由此导致的沟通受阻,矛盾升级等一系列恶性循环。

未成年人的心理困扰相当普遍:时代高速变化,孩子不但常常感受到源自父母的焦虑,自身往往也要承受不断提升的压力,长辈遭受的代际创伤在他们身上有所体现,这些都是造成心理困扰的宏观原因。

从根本处来看,孩子并非「天生」具有与他人共同生活的能力,需要成人各个层面提供帮助才能构建自我。事实上,人类幼崽对于养育者的依赖程度是最高的。而在这一过程之中,不仅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的是一种「理解」的力量,因此父母同样需要大量支持才能真正有效地支持孩子

我能如何帮助到你

而这其实正是我作为咨询师的职责所在:用专业的方式与你一起支持孩子的发展。希望我们能够从这篇推送开始逐渐建立起来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在未来继续共同努力。

我的主要理论取向是心理动力学方向,它的工作方式是把症状及其痛苦体验整合到一个人的整体人格环境中去理解和转化。

因此,我将和你共同倾听孩子作为表达方式的「症状」与「问题」,真正理解孩子的需求与困难,并在此过程之中为你提供心理支持,以使你更加能够容纳孩子的情绪,改善亲子关系,进而促进孩子行为层面的改变。

为了达成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我的工作持续需要父母的协助与配合:在我与儿童青少年工作之前,需要与父母进行 2 – 3 次甚至更多次的访谈,以便双方确定是否合适工作,而在与儿童青少年的过程之中,我也需要与父母保持固定频率的访谈,「与父母工作」正是儿童青少年工作的重要部分。

作为一名精神分析流派的咨询师,我接受着国际标准的受训模式:

  • 理论学习:塔维斯托克中心、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国际心理治疗学院教学体系之中系统学习与文献阅读使我掌握了精神分析的理论,技术,诊断等,以及它们在实践之中的应用。
  • 持续督导:规律、持续的个别督导与团体督导可以帮助我超越个人心智的局限,更好地理解来访者以及我们之间的动力关系。
  • 个人分析:每周数次的高频分析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觉察咨询关系之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减少我的个人议题给咨询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能够帮助我统整理论与实践之中的内容,内化成为可传递的体验。

更特别地,作为国内第一批接受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儿童与青少年方向心理动力学项目的咨询师,我了解儿童青少年工作的特殊之处,并且持续与学院儿童青少年督导分析师工作。

你只需要…

  1. 对于孩子具有足够的信心,并愿为之付出相应的改变。
  2. 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承担相应的费用。

联系我

个人受训

  • 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辅修)
  • 英国塔维斯托克中心 精神分析研究(硕士在读)
  • 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 心理动力学项目(儿童与青少年方向)
  • 国际心理治疗学院 心理动力学项目
  • 高频分析 | 英国精神分析协会 分析师(一周 6 次)
  • 个别督导 | 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 督导分析师
  • 团体督导 | 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 导师团

收费标准

  • 500 元 / 50 分钟 (一周 1 – 2 次)

联系方式

  • 填写预约表单
  • 工作邮箱:hekukaixin@gmail.com
  • 工作 QQ:3092044247

清醒梦 番外|读一首诗:《分离焦虑》|× 主播与诗

在播客先声发起的节目「主播与诗」之中分享了一首与精神分析有关的诗《分离焦虑》。

番外 读一首诗《分离焦虑》

主播

Timeline

  • 00:00:10 一首与精神分析有关的诗
  • 00:00:29 作者与背景介绍
  • 00:01:44 对于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过程的好的描述
  • 00:02:20 诗歌朗读
  • 00:04:11 我的理解

Show Notes

  • Separation Anxiety on PEP Web
  • 主播与诗:由播客先声作为主理人,每期会邀请主播读诗的节目;可以 rss 订阅,另可在喜马拉雅、微信听书、小宇宙、网易云音乐等平台收听。
  • 原文:

Separation Anxiety Catherine Webb
It is no use staying
as I will only have to leave.
Being attached to you
fills me with pain and an insatiable need
A reminder of what could have been,
should have been
But will never be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
Out pours grief from the core
dependency I abhor
but crave deeply as if I truly were small.
Four again and sitting on your knee
Won’t you put me out of my misery.
What kind of thirty something can I be,
whilst caught up in infantile fantasies.
Still looking for someone to mother me.
I could draw your absence with my pen,
but how can I conjure your presence just the same.
I’m fighting daemons in my sleep
a battle to the death.
It’s as if life is on freeze
and I am sat waiting,
huddled and holding my breath.
The presence of your absence encases me.

清醒梦是一档由一群心理动力学咨询师发起的播客节目,我们尝试为当下中国的诸多议题,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一个精神分析的视角。我们推荐你使用 RSS 链接来订阅节目,以获得最佳收听体验。如果你不了解 RSS 订阅节目的方法,请参考这篇文章中的指导。

  • 何苦开心(公众号):主张精神分析活用,内容包括精神分析视频翻译,引言壁纸,精神分析活用系列文章,书籍讨论系列音频「阅读联想」等。
  • 开始咨询(公众号):由何苦开心发起的可靠、低价(200 元 – 400 元)的动力取向新手咨询师黄页,筛选国内外认可度较高的精神分析培训在读 / 毕业生,并且增加对于个人分析、个别督导的要求。

特别感谢

  • Logo 设计:方琳
  • 封面设计:周睿

文献笔记|Rewind:Conecepts of Psychoanalytic Change Of Gear Shifts and Paradignm Shifts

  • 题目: Rewind:Conecepts of Psychoanalytic Change Of Gear Shifts and Paradignm Shifts
  • 作者:Estelle Birowitz,Ph.D.
  • 标签:精神分析;范式转变;自恋移情;反移情;
  • 摘录:林啸

摘要:

这篇论文将考察三篇精神分析报告,这些报告涉及精神分析治疗中产生变化的不断发展的思想。我们是否感觉到这些问题是由于偏离了一个现有系统的规范而产生的,而这个系统本来是足够的,或者我们是否感觉到这个系统本身需要一个“范式转变”(库恩,1970)。

  1. 此时此地与彼时此刻:后知后觉的洞察力:在开放系统中的相互作用,而不仅仅是在封闭系统中的内部活动,会导致变化、改善和治愈。文献反映了这种直觉,因为它开始提到“此时此地”的移情解释。这是一种认识到移情中的分析者不仅仅是一种投射的幻觉,而是为病人执行一些功能的方式。
  2. 自恋移情,一个新的工具:如何和何时使用它:分析师或多或少地放弃了禁欲的立场,充当了病人的父母和/或教育者”(Basch,1991,第4页)比昂(1970)提出了分析情境是一个容器的概念,一个可以接受和容纳病人攻击而不报复的空间。当患者了解到他们的攻击没有摧毁客体,他们的爱没有引诱客体时,他们就可以开始痊愈。所有这些骚动导致人们认识到,一旦人们拓宽移情的概念,一些病态,更棘手的问题——自恋和无序的实体——可以用精神分析来处理。
  3. 改变关于干预的惯例;再谈战术和技术:Spotnitz提出的操作理论,这个理论不仅包括自恋移情,而且大胆地将一系列干预措施不仅仅视为“参数”,而是作为病人改变和治愈的组成部分。该技术中固有的防止“混乱退化”的保护措施使他能够轻松应对治疗中出现的攻击性因素。他的目标是让病人在情感上成熟,在这种状态下,病人可以有多种选择根据需要做出情绪反应,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复原力会稳定下来。
  4. 关于中立的痛苦观念:反移情和情感交流:到目前为止,反移情已经变得非常具体,并被仔细检查其产生的关于病人对事件的阻塞、扭曲和过度防御反应的线索他们早期的精神生活,并不像以前那样简单,为分析师分析不足、适应不良的反应倾向提供线索。分析师必须不断扫描自己的感觉状态,寻找“共鸣或不和谐”的暗示。这需要缺乏防御性,分析师可以在患者痊愈的深层与患者进行情感接触。分析师不支持冲突的行为;不要因为自己的反移情原因而过度参与一组特定的治疗目标;不过度参与治疗结果;不具有诱惑性、操纵性或虐待狂;把一个人的治疗满足感集中在专业能力的体验上..
  5. 安全设置和可靠客体:新密钥中的解释:患者需要得到保证,他们的治疗师不会被他们幼稚的愿望所吸引,韦斯等人发现,大多数患者希望掌握这些愿望,而不是简单地感到满足(同上)。病人试图吸引治疗师的部分原因是为了测试这些安全条件,无意识地挑战治疗师的可靠性。三个主要的治疗因素:一,需要一个能够为患者提供有利于情绪反应的环境和正确的再训练的客体;二、合理有利的生活状况;第三,对分析治疗的真正渴望。
  6. 改变倾听视角:现代精神分析学家的助听器:随着时代变化在人类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揭示了自恋相对于恋母情结的相对突出。

这种对有关变化的文献的有限抽样并没有穷尽这些问题的范围、它们的描述、围绕这些问题的争论或提供的解决方案的范围。正如文献所考察的那样,来自各种训练和背景的精神分析学家正在批判传统概念,正在描述需要处理的新主题的出现,并且正在重新思考“精神分析治疗作用的本质”。

文献笔记|Read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Freud and the Rhetoric of Wish and Awareness

  • 题目:Read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Freud and the Rhetoric of Wish and Awareness
  • 作者:George E. Atwood, Ph.D.
  • 标签:梦 《梦的解析》
  • 摘录:高彦慧

《梦的解释》是弗洛伊德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他解释精神生活的基础。弗洛伊德在写《梦的解析》中遇到了一些难题,解决这个难题,需要一个仔细的、有分寸的方法。如果他使用受分析者的梦境材料,担心分析情境的保密性,并会受到他的读者的质疑。在证明建立在弗洛伊德描绘为无意识的心灵系统中的核心愿望的存在方面,弗洛伊德唯一的选择是使用他自己自我分析的材料。与此同时,他担心人们可能会对这种惊人的自我披露做出反应。弗洛伊德担心过多地披露他的个人生活会让他更难获得分析案例或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实现晋升。有教养的社会不赞成关于愿望的潜在自我揭示,尤其是来自幼儿期的性愿望。事实上,正如弗洛伊德在第七章C节中所强调的,在梦的童年起源被揭示之前,对梦的分析是不完整的。与此同时,弗洛伊德过于诚实,以至于不能不为读者提供关于梦的完整论述,这是他的梦的解释理论的基础。作为一名科学家,他的科学探索的理想已经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中得到发展,他个人觉得有义务证明,不仅梦的标本反映了满足愿望的努力,而且这种愿望存在于意识之外,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童年时代。结果以这样一种方式构建了文本,弗洛伊德能够向细心的读者展示,像他自己的梦样本这样的梦确实揭示了它们的童年起源,同时他能够保持他的职业声望。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的第二章中提出了一个梦的标本,他的《厄玛的注射之梦》,并且坚持认为这是精神分析中第一个被完全分析的梦。他的解释显示了显而易见的愿望,这是梦的基础。然而,在第七章关于梦的心理学的C节中,弗洛伊德指出,在核心(俄狄浦斯)愿望中建立的幼儿起源被发现之前,没有梦被完全分析。弗洛伊德并没有明确讨论将满足他对一个完全分析的样本梦的童年起源。他通过在植物学专著《梦的解析》中加入一个脚注来解决这个问题。脚注提供了线索,秘密的伪装核心愿望,完成了分析样本的梦想,并履行弗洛伊德的主张,这确实是精神分析中第一个充分分析的。这个脚注提到了弗洛伊德在1899年写的关于屏幕记忆的论文,那是在他写梦之书的时候写的,它描述了一个几乎没有掩饰的自传式的童年与他的侄子和侄女的性游戏,他们也是小孩子。如果我们阅读这些材料,连同弗洛伊德在两年(1897-1899)期间与他的同事威廉·弗列斯的通信,我们可以看到弗洛伊德是如何解决他的问题,以实现他的主张,即样本梦是精神分析学中第一个充分分析的梦,而不必明确揭示可能证明他的职业声誉尴尬的自传信息。

文献笔记|Attacks on Linking

  • 题目:Attacks on Linking
  • 作者:W.R.Bion
  • 标签: 连接、攻击、原始乳房
  • 年代:1959
  • 摘录:阎晗

想法

摘要

本文阐述病人对任何具有连接另一物体功能的东西进行破坏性攻击的情况,并显示这种情况在边缘型精神病症中出现一些症状的意义。

所有连接的原型都是原始的乳房或阴茎。

这篇论文的前提条件是梅兰妮·克莱茵对婴儿对乳房的虐待狂攻击的幻想描述。伴随婴儿对其对象的分裂、投射性识别这种机制,人格的各个部分被分离出来,投射到外部物体上,这便是俄狄浦斯情结早期阶段的观点。

作者通过分析临床表现的顺序来证明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由分析情境的动态决定。

关心患者对语言思维本身的破坏性攻击,而非对解释的抵制。

行为是为了摧毁任何连接两个物体在一起的方式。

患者用口吃表达攻击,因为语言是分析师和患者之间的纽带;

睡觉被他认为是思想碎片化了。

嫉妒的瞬间表达也是毁灭性的行为。

敌对迫害对象的形成,或者物体的聚集,对于病人产生精神病机制非常重要。它们具有原始的、凶残的超我性质。

否定投射性认同的正常程度

当病人努力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时,这种恐惧对他的人格来说太强烈了,为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他把这部分的恐惧抛给了分析师。

对于连接的攻击等同于对于分析师、原始母亲和内心平静的攻击,问题也就会出现犯罪行为和自杀威胁。

结果

两个主要特征:一方面是病人天生倾向于过度的破坏性、仇恨和嫉妒;另一方面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拒绝病人使用分裂机制和投射性认同。

好奇心是一切学习所依赖的,二好奇心冲动严重失调会导致发展受阻甚至停滞。

婴儿和乳房之间的联系取决于投射性识别和投射性认同的注入能力,未能注入会使外部对象从本质上显现出来敌视好奇心,即投射性认同,婴儿通过这种方法寻求满足好奇心。

结论:当情感太强大而无法被不成熟的心灵控制时,它和物体联系起来,并将现实赋予非自我的物体,从而与原始自恋敌对起来。这个内在客体原本是一个外部的乳房,它拒绝灌注容纳。情感的有害力量被感知,强化后对这个外部乳房发动攻击。这个对情感联结功能的攻击导致了过度突出在人格精神病部分,因此幸存下来的联系时不正常的,残酷的,贫瘠的。

文献笔记|The Vulnerability Cycle: Working With Impasses in Couple Therapy

  • 题目:The Vulnerability Cycle: Working With Impasses in Couple Therapy 脆弱循环:与夫妻治疗中的僵局的工作
  • 作者:Michele Scheinkman, Mona Dekoven Fishbane
  • 年份:2004年
  • 标签:家庭治疗,脆弱循环
  • 摘录:廖可人

摘要:在本文中,我们提出脆弱循环作为理解以及与夫妻间僵局工作的概念。我们扩充了相互影响的夫妻间互动的模式以囊括行为的和主观的维度,并且阐述诱发和维持夫妻的纠葛的具体过程。我们认为脆弱循环是关系的整合,整合了“脆弱”和“存活位”,包含了相互影响的、社会文化的、心理的和代际水平的意义与过程。脆弱循环范式被呈现为一个组织信息的工具。我们提出一个治疗方法来解构夫妻间的僵局,通过精心设计的模式,询问、冻结框架技术、刺激的平静与反应、区别现在与过去、诱发替代的意义、行为、同理心与选择,来促进新模式。这个方法鼓励治疗师与夫妻合作工作以促进改变与韧性。

文献笔记|Rank Contra Freud: Freud’s Frau Doni Dream and the Struggle for the Soul of Psychoanalysis

  • 题目:Rank Contra Freud: Freud’s Frau Doni Dream and the Struggle for the Soul of Psychoanalysis
  • 作者:Dennis B. Klein, Ph.D.
  • 标签:梦 《梦的解析》
  • 摘录:高彦慧

这篇文章剖析了弗洛伊德的门徒(protégé)奥托·兰克(Otto Rank)对《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的多尼夫人之梦(Freud’s Frau Doni dream)的理解与批判,兰克与弗洛伊德的关系——从孝顺到反叛——一个真实的“俄狄浦斯”剧情发展,以及对本能理论的修正。

19世纪90年代是欧洲精神觉醒的时代,在对尼采以及后来对弗洛伊德的依赖中,兰克找到了强大的盟友,支持他反对父亲和事业的运动,支持他发展创造性的、革命性的观点。事实上,他所坚持的尼采式的观点指向了一种新秩序,这种新秩序再也不会让兰克想起他压抑的家庭生活。这种理想,自我表达或自尊的力量,把他从父亲的强迫、工作的机械束缚和对已获得的宗教或伦理智慧的自满教条中解放出来。

从一开始,兰克就没有完全接受精神分析理论。尽管如此,他对它的热情是明确无误的。正如他对《梦的解释》的最早引用所表明的那样,精神分析为兰克提供了关于梦和无意识的永久、永恒品质的新的心理学见解。弗洛伊德保持着对本能的纯粹肯定或颂扬的基本恐惧,主张父子和解,而不是推翻父亲或性解放。通过用自我取代本我,弗洛伊德更喜欢对无意识的分析性理解,而不是对无意识力量的无限制满足,因此使用精神分析理论作为理性控制的工具和使知识更加全面的手段。弗洛伊德的立场反映了他与充满希望的奥地利哲学家的经历,这一经历如此有影响力,以至于他从未完全放弃理性秩序的可能性。与弗洛伊德相反,兰克对自由主义价值观没有什么信心;他认为执行理性是无可救药的压抑。

在写给弗洛伊德的手稿中,兰克重新解释了弗洛伊德的多尼夫人梦,这个梦出现在梦书的结尾。对弗洛伊德梦的分析的重新解读说明了兰克决心建立非理性视角,以反对弗洛伊德作品中的理性约束。兰克批评弗洛伊德用兰克所说的解释的“科学伪装”来掩盖威胁性的梦境愿望。弗洛伊德在解释中声称对给他带来孩子的婚姻感到满意,而兰克则断言这个梦所表达的恰恰相反。对他来说,不愿意全面处理自己的无意识,用兰克的话来说,揭示了弗洛伊德的“对恐惧的防御”。事实证明,这本梦书实际上是弗洛伊德的疗法,是一种驯服他无意识表达的方式,从而平息他的担忧。作为无意识自我任命的仲裁者,兰克总结道:“你还没有消除你的怀疑和恐惧”。

事实上,他对理论化为工具理性责任的早期洞察,不仅形成了他与正统精神分析的分歧,也形成了弗洛伊德本能理论的根本修正。在这场运动中,分析人士认为,对本能创造性努力的控制或扭曲,无论多么良性,都会抑制自由表达,并因此加剧神经症。虽然兰克不喜欢弗洛伊德的分析方法,但如果使用得当,他认为分析具有相当大的意义。他觉得分析师应该对无意识的欲望提供持续的、有意识的和救赎的肯定,而不是解释,或者更准确地说,解释掉被压抑的本能。

文献笔记|Transference-Love and Institutional Involvement in a Case of Psychotherapy Supervision

  • 题目: Transference-Love and Institutional Involvement in a Case of Psychotherapy Supervision
  • 作者:Rony Alfandary
  • 标签:督导,移情-爱
  • 摘录:林啸

摘要:

本文描述并分析了一个学生被督导的事件,她的着装规范提出了一个关于移情-爱情存在的问题。同时在该案例中研究了多文化和性别问题,以说明这一主题的复杂性。

督导也是一个机构和多元文化问题作为治疗过程中的默认参与者出现在最前沿的地方。如果没有足够好的督导,病人和治疗师都有被强迫重复病理模式的危险。被督导者在督导中的行为和感受通常是治疗师-患者关系中发生的事件的反映,最终反映在患者的历史和心理中。从治疗师到被督导者的角色转换使情况变得特别困难,并导致认同患者的防御行为、行为和消极治疗反应,这些在督导过程中反复出现。而督导所在机构的参与和整体存在可能会加剧患者-治疗师/督导者-督导者三位一体中投射性认同的复杂性。该机构的目标和规则存在于治疗和督导关系中,无论是口头的还是非语言的,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它们的影响需要得到承认,以监控向环境的移情

作者针对移情问题,提出两种观点:

  1. 第一种观点倾向于将移情-爱的出现概念化为表示阻抗,因为暴露一些被压抑的材料会有迫在眉睫的危险感,通常与婴儿性问题有关。根据这种方法,治疗师需要像处理任何其他形式的阻抗一样处理阻抗,以使治疗不受阻碍地继续。
  2. 第二种更复杂的观点倾向于将移情-爱的出现视为治疗关系中几乎不可避免的事件,这表明“深情的移情”促进了深层情感发展的亲密唤起。因此,对移情反移情问题的谨慎探索将导致治疗僵局的突破,使患者在表达和实现成人爱的能力方面获得更大的个人自由感。在治疗范围内探索移情-爱,可以让病人记住婴儿期爱的压抑区域,而不是把它们当作违规行为。

当在一个机构的注视下发生时,督导者应该意识到他或她与被督导者的工作关系中涉及的多方面问题,包括多元文化问题和移情问题。督导关系的三重形式是以个人关系为基础的,而个人关系自然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