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值得感谢的是来访者们

几乎所有读过的精神分析相关的著作,致谢之中都有「感谢我的来访者们」;只有逐渐增多的临床工作之后,才越发感到这一句话的重量。

来访者们值得感谢,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愿意走进咨询,支付费用——

我一直认同,心理动力学工作得以成立的前提是来访者对于咨询师的容忍:容忍另一个人磕磕绊绊地走近他的内心,在这个过程之中不断犯错,但也不曾放弃尝试。

对于拥有困难关系体验的人来说,这件事情的难度无论如何想象都不会夸大。——如果受到早期经历的影响,一个人在咨询之中还是体验到了别无二致的被剥夺感,他需要怀抱多么巨大的自救希望才能不断回到咨询之中讨论?

他们之中的许多其实没有理由再去相信任何关系。我的一个老师曾问:「(经历之前所有的困难之后,)他凭什么相信你和其他的人不一样?」

对于绝大多数来访者来说,心理咨询就是一场赌博;无论诊断可能多么严重,开始咨询本身就是他的发展需要的表达。(当然,评估自己是否具有相应的胜任力是非常重要的。)

与之相比,我们面临的压力,风险不足挂齿。

精神分析是一件没有办法假装的事情,来访者总能敏感觉察你的无意识。而正是这种珍贵的容忍,才迫使我们也要真的投身进入一段关系,修通自己。

曾有前辈告诉我,真正的修通并不来自个人分析,而是来自临床工作;来访者带来的帮助绝不仅仅是个案经验的积累:我们一起在咨询之中成为自己。

反移情中的恨 V.S. 持之以恒的「共情」

如果妈妈不能允许自己犯错,孩子就只能攻击自己。如果咨询师强行停留在「天使」的位置,来访者就只能成为「恶魔」。对于一心想要证明自己终将遭受抛弃的人来说,好的关系恰恰反而就是最不能容忍的事。

《人间失格》之中,殉情而亡的田边,夫妻之实的小山,他共赴黄泉的山崎,乃至「如神般的纯真」的良子……好的关系不曾拯救阿叶,而是将之推入死亡——死亡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变作更为糟糕。

但是,避免如同受虐人格一般的过度付出,揽过来访者自己身上的责任,承认反移情之中的恨,并且由此不去付诸行动,并不代表我们就要放弃「共情」的位置。

真正应该去做的反而就是,对于来访者此刻面对的困难保持觉察,并且,持之以恒地「共情」: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给到来访者一点力量,用以对抗长期以来他所认同的攻击者,才能让他相信,如果我们一起尝试,那个旧的世界的瓦解所带来的就不会是新的绝望,而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曾经所有的挣扎其实并不真的必要,我们可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选择想要的人生。

督导的涵容功能

最近越发感到,督导工作远非帮助咨询师获得更多关于来访者的「理解」,或者「技术」提升,而是承担更多功能。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共同理解被督最近一段时间的困难到底是什么,需要获得什么帮助。而这个部分本身是被督自己很难表达清楚,或者将之言语化的,这一情景之下督导实际上也在不断涵容,试图理解。

就像咨询师需要通过个人分析了解这一旅程之中将会发生什么,因此能够充当一个好的向导,而不会在颠簸时感到不安,督导也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之中了解咨询师的职业生涯可能会是什么样子,能够提供一张可能的地图。

如果说,理论积淀,技术提升能够一定程度地通过培训,阅读获得,那么,与督导工作中获得的,意识到对于自身人格可能对咨询带来的影响,懂得「扬长避短」,对于每一阶段状态与需要的体察,以及两人互动之中的动力理解,并且将之落实到切实帮助。这一切,如同个人分析一样,完全没有办法凭借一己之力获得。

咨询师的姿态是最重要的

科胡特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判断,叫做「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父母做了什么更加重要。」原因在于,孩子其实并不会只是去听,去看,而更是去感受;他将像非常精细的仪器一样,敏感觉察父母内在的任何焦虑,并且以此发展出来自己的行事方式。

我们总是对比咨访关系与尤其早期的母婴关系。如果将这一句话放在咨询情境之中,那么可能会是,「咨询师的姿态,比咨询师的诠释更为重要。」我们尝试理解来访者:去做个案概念化,撰写报告,将来访者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关系,咨访关系,以及早期母婴关系联系起来。而一切理解的尝试,除了帮助来访者「将潜意识意识化」,获得洞见,重新赋予过去意义,增强身份认同……除此之外,或许更加重要的是,帮助我们,作为咨询师,更加明确应该如何应当对待来访者。

找不到自我的来访者需要我们首先重视他们的感受,总被忽略的来访者需要被我们看到,如是等等,不一而足。

当然,以上都是咨询师的基本姿态,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共通因素」会是最好的起效因子;只是不同的来访者对于每一面向有着相对独特的需要。

这也是对于咨询师是否「知行合一」的考验:给出一个照本宣科的诠释是容易的,真正接触情感,或照顾到来访者的核心诉求是困难的。看到问题是容易的,不去把对于问题的看到变成指责,而与来访者一起面对问题则困难得多。

咨询师的工作流

咨询预约

如果已经登陆平台(如简单心理),这个部分当然交付平台打理即可。

如果没有登陆平台,而个人拥有工作室,以及营业执照,并且具有一定技术基础,可以借助 SimplyBook 等服务搭建自定制化的自助预约系统。我曾经尝试了一下,功能包括表单填写,预约之后的双方提醒,使用支付宝等方式进行付费等,应该说还是蛮全面的。不过,对于个人执业的咨询师来说,需要管理的个案数目没有那么多,引导来访者进行使用的学习成本可能相对较高,所以可以自己斟酌是否要去使用。

如果并不打算使用特定的预约系统,而是手动完成部分步骤的话,最后借助 Notion 等工具进行数据归档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咨询记录

本文仅仅涉及管理流程:针对撰写,存档的需求而言,任何笔记软件几乎都可以满足,更加重要的是保密功能,我目前使用 Devonthink 与 iCloud,但是近来传出 iCloud 放弃端对端加密的信息,值得关注。也可留意其他的备用选项以备不时之需,比如 Joplin。这是为什么数字时代,咨询师需要对于数字安全具有一定了解的原因。

除了咨询记录之外,逐字稿是一件令人叫苦不迭的事情,尤其需要一周上交几份英文逐字稿时。

最为高级的解决方案是讯飞实体录音笔,甚至包括即时翻译功能,只是不能导出,但是,我们也都知道这个公司在安全性上曾经有过不良记录,所以仍需谨慎。另外,它的价格也令人望而却步。

一个替代方案是它的 iOS 应用讯飞语记之中的语音识别功能,年费并不算高,节日还有半价优惠,最重要的是似乎并不保有录音信息(需要确认),用完即删,识别率尚可,声音小时有可能不完全。

也有同道推荐「学个案」这个应用,据说可以分角色识别逐字稿,我自己并没有用过这个工具,主要还是对于它的安全性有所担忧。

以上工具大多带有录音转换文字的功能,在对于安全问题进行考量之后可以尝试。在不能确定安全性的情况之下,其实不用工具也是一种选择,顺便可以考察自己的记忆以及反移情。

如果使用听打的话,oTranscribe.com 是一个能够大幅提高听打效率的工具;Noted 或者 OneNote 带有录音关联笔记的时间戳功能,除了提高笔记效率之外,时间标记还有利于督导时快速切换到讨论段落的相关录音。(当然,这一功能还有更多可以延展的玩法,比如课程录音,或者个人分析之中,如果自身有对于录音的需求的话,使用起来体验也很不错。——推荐与分析师进行讨论,参考知乎问答。)

个案报告

使用普通的笔记或者文档工具撰写个案报告并非不可,但是,个案报告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写作,因此心智导图,大纲工具(如 Dynalist)也是一种方法。不过,目前针对非线性写作我最推荐的工具仍是 Gingko,具体可见少数派的这篇文章,不再赘述。

个案追踪

最近使用的一个工具 Agenda 非常好地解决了个案追踪的问题,简言之,这是一个以时间功能归档笔记的 笔记 / 日程工具,因此提供了一个围绕个案的历史归档,以及未来计划的结合。在我的日常使用之中,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随时安排或者变更预约,Pro 版中可以直接调用系统日历,提醒,非常方便。
  2. Today 视图之中查看一天安排。
  3. 项目视图之中按照日期查看历史归档(在咨询情境之中,则是访谈评估,咨询记录,量表,以及其他相应文件,包括一些突发事件,或者来访者的临时联络)。
  4. 如果展开来说,Agenda 还可以有效安排家庭会面,精神科医生会谈等。

以及它似乎治好了我不能及时记录的拖延症。

个案相关文献管理

文献阅读和知识管理实际上是学习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尤其在精神分析宗派林立,观点冲撞的情况之下,如果只是听由浸泡就可以学到精髓,那么,非常可能的结果就是误人误己。

从硬件上来说,索尼 DPT 大约是首选了(听闻 @yoyo chen 将它作为笔电的潜力发挥出来,就连咨询记录都是用它来记的),不过我还在用多年前的 Kindle DX 死扛。

至于软件方面,经过了对于需求的仔细考量之后,我使用 ZoteroDocear 结合进行,前者主要用于索引,后者用于文献阅读,形成体系(体系可以参考康强老师 @leo kang 提供的流派脉络)。

Docear 原本为科学研究进行设计,将它引入到了咨询之中,我也发现了更多可能的拓展用法,比如,目前,除了阅读文献之外,我的课程笔记,督导讨论,咨询记录以及个案报告也会留存其中,并且与相应的文献进行关联,一方面,对于各个渠道吸收的信息进行整合,统一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之内,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将理论联系实践的好的方法。

如果已经登陆平台(如简单心理),这个部分当然交付平台打理即可。

如果没有登陆平台,而个人拥有工作室,以及营业执照,并且具有一定技术基础,可以借助 SimplyBook 等服务搭建自定制化的自助预约系统。我曾经尝试了一下,功能包括表单填写,预约之后的双方提醒,使用支付宝等方式进行付费等,应该说还是蛮全面的。不过,对于个人执业的咨询师来说,需要管理的个案数目没有那么多,引导来访者进行使用的学习成本可能相对较高,所以可以自己斟酌是否要去使用。

如果并不打算使用特定的预约系统,而是手动完成部分步骤的话,最后借助 Notion 等工具进行数据归档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咨询记录

本文仅仅涉及管理流程:针对撰写,存档的需求而言,任何笔记软件几乎都可以满足,更加重要的是保密功能,我目前使用 Devonthink 与 iCloud,但是近来传出 iCloud 放弃端对端加密的信息,值得关注。也可留意其他的备用选项以备不时之需,比如 Joplin。这是为什么数字时代,咨询师需要对于数字安全具有一定了解的原因。

除了咨询记录之外,逐字稿是一件令人叫苦不迭的事情,尤其需要一周上交几份英文逐字稿时。

最为高级的解决方案是讯飞实体录音笔,甚至包括即时翻译功能,只是不能导出,但是,我们也都知道这个公司在安全性上曾经有过不良记录,所以仍需谨慎。另外,它的价格也令人望而却步。

一个替代方案是它的 iOS 应用讯飞语记之中的语音识别功能,年费并不算高,节日还有半价优惠,最重要的是似乎并不保有录音信息(需要确认),用完即删,识别率尚可,声音小时有可能不完全。

也有同道推荐「学个案」这个应用,据说可以分角色识别逐字稿,我自己并没有用过这个工具,主要还是对于它的安全性有所担忧。

以上工具大多带有录音转换文字的功能,在对于安全问题进行考量之后可以尝试。在不能确定安全性的情况之下,其实不用工具也是一种选择,顺便可以考察自己的记忆以及反移情。

如果使用听打的话,oTranscribe.com 是一个能够大幅提高听打效率的工具;Noted 或者 OneNote 带有录音关联笔记的时间戳功能,除了提高笔记效率之外,时间标记还有利于督导时快速切换到讨论段落的相关录音。(当然,这一功能还有更多可以延展的玩法,比如课程录音,或者个人分析之中,如果自身有对于录音的需求的话,使用起来体验也很不错。——推荐与分析师进行讨论,参考知乎问答。)

个案报告

使用普通的笔记或者文档工具撰写个案报告并非不可,但是,个案报告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写作,因此心智导图,大纲工具(如 Dynalist)也是一种方法。不过,目前针对非线性写作我最推荐的工具仍是 Gingko,具体可见少数派的这篇文章,不再赘述。

个案追踪

最近使用的一个工具 Agenda 非常好地解决了个案追踪的问题,简言之,这是一个以时间功能归档笔记的 笔记 / 日程工具,因此提供了一个围绕个案的历史归档,以及未来计划的结合。在我的日常使用之中,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随时安排或者变更预约,Pro 版中可以直接调用系统日历,提醒,非常方便。
  2. Today 视图之中查看一天安排。
  3. 项目视图之中按照日期查看历史归档(在咨询情境之中,则是访谈评估,咨询记录,量表,以及其他相应文件,包括一些突发事件,或者来访者的临时联络)。
  4. 如果展开来说,Agenda 还可以有效安排家庭会面,精神科医生会谈等。

以及它似乎治好了我不能及时记录的拖延症。

个案相关文献管理

文献阅读和知识管理实际上是学习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尤其在精神分析宗派林立,观点冲撞的情况之下,如果只是听由浸泡就可以学到精髓,那么,非常可能的结果就是误人误己。

从硬件上来说,索尼 DPT 大约是首选了(听闻 @yoyo chen 将它作为笔电的潜力发挥出来,就连咨询记录都是用它来记的),不过我还在用多年前的 Kindle DX 死扛。

至于软件方面,经过了对于需求的仔细考量之后,我使用 ZoteroDocear 结合进行,前者主要用于索引,后者用于文献阅读,形成体系(体系可以参考康强老师 @leo kang 提供的流派脉络)。

Docear 原本为科学研究进行设计,将它引入到了咨询之中,我也发现了更多可能的拓展用法,比如,目前,除了阅读文献之外,我的课程笔记,督导讨论,咨询记录以及个案报告也会留存其中,并且与相应的文献进行关联,一方面,对于各个渠道吸收的信息进行整合,统一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之内,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将理论联系实践的好的方法。

咨询师的元知识

兼谈我为什么要做付费分享。

什么是咨询师的元知识?它为什么是重要的?

根据维基百科,元知识是关于描述、使用一般知识的知识,也常被宽泛地依照字面意思称为「关于知识的知识」。第一级别的元知识包括关于计划,建模,学习和更新领域知识的方法。

此处我们借用这一概念,把心理咨询领域一切与专业能力没有直接联系,但却对于后者的提升在事实上起到关键作用的知识称为元知识。

举例来说,我的职业生涯之中,对我帮助最大的并非某一培训,分析师,督导,而是 Yoyo Chen 的知乎 live「做一名不为个案来源发愁的咨询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生万物,其他皆由此而来。当我真正理解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受训的重要,我就能够做出当时对我而言非常重要的抉择,后续的一切都变得水到渠成了。

而我在与同行,以及后辈交流的时候,同样发现,真正影响一个咨询师职业发展的,远不只是专业能力,更多的是:对于职业发展是否具有合理预期,以及由此带来的信心,而非自我怀疑;学习投入是否合理,而有规划;学习方法是否高效、可行等。

这就是我所谓的咨询师的元知识。

在许多领域之中,元知识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心理咨询也不例外。正如上文所说,专业能力,以及元知识就像因、缘,互相促进,最终在事实上几乎决定了咨询师的职业发展。

为什么获取元知识是困难的?

然而,尤其是在中国心理咨询行业尚无明朗政策的现在,我们能够获得这一知识的渠道非常有限,几乎只能倚赖前辈的经验分享。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见到一名咨询师只因对于培训了解有限,就失去了重要节点的发展机会。

多的是雨后春笋一般陆续推出的培训项目,少的是专业技能之外的元知识的讨论。

我们欠缺的元知识远不只以上提到的内容。如果说,政策,培训,投入等尚且可以通过向前辈请教,而获得一个相对可靠的答案的话,另外一些话题可能很少去被提及,更不用说系统梳理。比如学习方法:

  • 如何高效使用督导?
  • 如何阅读精神分析文献?
  • ……

又比如个人执业相关的系列问题。

  • 如何规划个人执业?
  • 如何创作自媒体?
  • ……

这也一定程度地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涉及元知识的分享很受欢迎。包括:

为什么要以付费分享的形式总结、传播元知识?

实践总是源于观察,以上观察是我开始想要去做付费分享的基础: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一路踩坑的经验分享,多少改善咨询师们获取元知识困难的现状。

元知识首先是一种实践知识,通常只能经由摸着石头过河得到,并且只能经由经验进行传承;一般而言,付费分享的形式就是经过总结的体系化的经验分享。在这一点上,我想二者是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是知识付费的重度用户,但我也不排斥这个形式,曾经从中获益(上面所举的 Yoyo Chen 的知乎 live 就是一例)。在我看来,知识付费首先与人有关:当分享者本身值得信任,具有某一领域的经验,并且熟悉互联网思维时,这一分享可能是会有价值的。

具体到了年内要做的两个分享,同样是由于看到了一些需求,比如:平台变化催生了咨询师们经营个人品牌的愿望,但咨询师们却由于缺乏相关经验而面临困难;或者英文水平限制受训可能,即使努力学习,但却与实际应用还有一定距离等。

这些分享也绝非心血来潮:如果你长期关注何苦开心,就会发现关于创作、英文的分享贯穿始终,近期我也会把相关内容挑选出来,进行回顾,同时作为付费分享的预热。

对我自己来说,创作付费分享的过程也能够使得之前碎片化的思考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体系化的方法论。

为什么要收费?

首先基于这样一个朴素的理念:有价值的分享是值得付费的。松浦弥太郎在《100 个基本》之中说:「常对自己投资。为体验花钱。不用贫穷的方法学习。」这是我非常认同的理念(你当然能够了解这一点,自律的心理动力学咨询师每个月的学习支出接近 1 万);所以,当我在做有价值的分享时,我也认为收费是一件正当的事。

这些分享的价值来自于经验,反思;同时,如上所述,也来自于市面上少有专注于此的内容。

其次,收费也能够使我更加专注地以高质量为首要目的进行创作,而不是平日零散的短文。这对我,与读者都是有益的。免费形式的零散思考是快速发布的最小可用原型,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精神分析,而收费形式的对于某一话题的深入探索让我有机会将原型打磨成为完整作品,同时更加适合有专门需要的人。

当然,收费也是源自生活花销的必须:我的主要收入来自临床工作,但是,一些额外收入可以增加它的灵活。

为什么要采取图文形式?

我能理解,心理咨询领域的许多分享是以线上讲座的形式进行:现场互动更加及时,当面交流的连接也会更强。但我更愿意以图文形式进行分享:这首先使得它成为可以沉淀的内容。我更加希望这些分享成为元知识手册,读者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不断回到其中,按图索骥。而线上讲座的形式显然不能满足这个要求。

至于互动:我将收集提问,答疑部分将以免费更新的部分后续推出。这也会使得这些手册保持持续更新。

由此也引出了以图文形式进行分享的另外一个好处:这些手册可能能够一定程度地不断利益到之后入行的咨询师们。

题外话:是否会有面对来访者端的分享?

我一直在关注各种心理咨询之外能够帮助到来访者们的方法:自助书籍,正念应用,游戏……我也知道,一些心理相关的工作者专门致力于类似研究。心理咨询,尤其是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能够帮助到的人非常有限;而目前真正具有胜任力的咨询师又太过不足。我也听说过,某些咨询师会将服务人群分为不同类别;一些课程的确能够一定程度地促进来访者的自我反思。

但是,以我的受训背景来说,我更愿意,也更擅长进入到一段深入的咨询关系,以此促进来访者的改变(欢迎点击此处与我联系,商讨共同工作的可能)。我目前很难想象出来真正能够帮助到来访者们的分享。或许之后我会改变想法,但是,目前来说,我并不打算做针对来访者们的分享。

欢迎你也参与进来。

就长远来说,我希望能够打造一个咨询师的元知识库,但是,如你们知道的那样,我的个人能力远远不够。就心理咨询领域而言,我不过是一个晚生后辈;个人见识,经验也都非常有限。这也是为什么我非常诚挚地欢迎你也参与进来。

如果你也有与咨询师的「元知识」有关的积淀,但却对于长文写作,知识分享并不熟悉,或者懒于运营一个可以发布这些分享的自媒体,欢迎与我联系商讨合作的可能。

但是,你的参与甚至可以通过一种更加简便易行的方式进行:「何苦开心」将会制作一个持续更新的页面在后台菜单,它将包括我在本文列出的前辈已经做过的与元知识有关的分享,也欢迎大家把合适的内容推荐给我,我可以更新到这一页面。

从一开始的避免「独学而无友」的创立初衷,到字幕组,「开始咨询」黄页,「何苦开心」一直希望把这个场域开放给每一个人,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这一次也不例外。

关于叙事疗法的更多资料

发布《故事的力量》一文之后,收到了一些反馈,大家纷纷表达了对于叙事疗法的兴趣或者喜爱。其实我并没有接受过这一流派的专业受训,不过可以把当时学习的资料做一整理分享。

书籍

叙事疗法奠基者之一 Micheal White 写过不少著作,它们大多可以拿来当做入门使用,在数量、质量上,原作 > 台版 > 内地译本。

例如(附中文名称则有内地译本,我就不一一给出相关链接了):

  • Maps of Narrative Practice(《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 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故事、知识、权力——叙事疗法的力量》)
  • Re-Authoring Lives
  • Narratives of Therapists’ Lives
  • Experience, Contradiction, Narrative and Imagination

其他值得推荐的入门书籍包括:

  • Narrative Therapy – Martin·Payne(《叙事疗法》)
  • Narrative Therapy – Gene Combs / Jill Freedman
  • What is Narrative Therapy? – Alice Morgan

这两年的新书的话,鹿鸣心理的这一套书[2]我还蛮关注的。

视频

大家可能知道我喜欢在油管乱逛,所以这个频道 Re-Authoring Teaching 还是比较推荐的。偷懒引用一下官方介绍:

Re-authoring Teaching is a global learning community of narrative therapy practitioners, teachers and enthusiasts. We began in 2008, shortly after Michael White’s death, with the vision of 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the community to continue learning from and sharing knowledge with another. What began as an online study group has evolved into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offering Narrative Training including our monthly Collab Salon, Online Courses, Faculty Consultation Groups, in-person workshops and a range of narrative resources.

内容丰富,更新勤快,需要的话可以自己去探索一下。

研究

叙事疗法的一些实证研究

以及更多文献

更加全面的精神分析播客推荐

之前我在《把英语用在精神分析学习》一文中推荐了几个精神分析播客,但并不全面,回应后台要求,专门写篇播客推荐的推送。

我一直都很喜欢播客这种形式,抛开陪伴感不谈,我也认为它是一种能够带来更多可能的输出。

播客能够轻易填满通勤时间,就算疫情之后,大家宅居时间变多,运动,打扫的时候,听听播客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另外也谈一下客户端选择的问题,主流推荐 Castro,Pocket Casts,Apple Podcast 之外,我目前在用的是 Google Podcast,各个平台一个帐号直接同步,界面清爽,功能全面,可以说除了需要科学上网之外没有任何缺点。

以下推荐列表之中,我把对谈类的播客列到了前面,因为我会认为它们更能代表轻松听播客的特点,而更加严肃的课程讲座则被排在靠后一些。

Discussions On Psychoanalysis

一个相当可爱的播客节目,由两个纽约的执照精神分析师主理,每个月一次,如播客名称所言,进行『对于精神分析的讨论』,并且回答听众提问。对我来说,这个播客有趣之处首先在于话题常常与临床相关,譬如最近刚刚结束的治疗开始与结束,而其他『乱入』进来的话题,像是日本漫画等,同样保持了相当的深度。

Freud Museum London: Psychoanalysis Podcasts

按照官方介绍,这一播客存在的目的在于记录弗洛伊德博物馆的所有公众活动,并且使得大家能够在网络免费获取。所以,听到就是赚到。话题广泛,以访谈与演讲为主,更新比较随机。

IPA Off the Couch

IPA 旗下的播客节目,优势在于遍及全球各地的精神分析师网络,Slogan 也是 Discover the world of psychoanalysis that lives beyond the couch。不过,同样因为如此,大家的口音听起来可真是一言难尽。非常勤劳地保持着几天一次的更新频率。之前访谈的话题涉及精神分析的各个方面,最近由于全球疫情的爆发,节目集中讨论疫情之下的精神分析工作

New Books in Psychoanalysis

这个节目已经介绍过许多次了,精神分析新书的作者访谈,一则可以作为书讯使用,二则也是一个相当有趣的对谈节目。

Berlin Psychoanalytic

这就是何苦开心的读者相当熟悉的《精神分析史》的主讲 Professor Aleksandar Dimitrijevic 了!Berlin Psychoanalytic 是他和一些同道的新的尝试,初心在于提供免费的精神分析普及教育,内容大多是 10 分钟之内的概念介绍。他们甚至还有 Patreon 页面,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进行赞助并且获得更多有趣的内容。谁说精神分析跟不上时代来着?

Philosophy of Psychoanalysis

这是已逝的精神分析师 Professor Doris Mcllwain 的一门课程录音,或许也是因为如此,录音质量相对来说并不那么完美,但你也可以感受一下教学现场的氛围。课程内容既包括精神分析的基础概念,也有涉及互联网,女性,政治等在内的前沿话题,当然也有各个理论家的理论介绍。

Psychoanalyzing Life with Dr. Alan Karbelnig

精神分析师 Dr. Alan Karbelnig 主理的精神分析播客,每集半个小时左右,讲授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 Out Loud

或许是一个与何苦读文献异曲同工的播客,只不过,身为一名分析师候选人的主创提供的并非文献摘要,而是阅读。

把英文用在精神分析学习

最近我有收到留言,希望何苦开心能够做些英文学习经验分享,尤其是与精神分析有关的部分。而事实上,只论学习的话,我实在并没有特别的心得,至于精神分析与语言的关系,我更没有什么研究。

想了一下,我能够分享的无非是如何真正把英文用在精神分析学习之中。

开始精神分析学习之后,我对于英文的使用要求逐渐更加明确:

  1. 读:提高阅读速度,以及理解能力,高效获取专业知识,扩展眼界,沉浸娱乐;
  2. 说:与分析师、督导更加自如、高效地沟通。
  3. 听:课程、培训无有障碍;
  4. 写:快速完成逐字稿,个案报告等。

其中,对我来说,最为困扰的是阅读速度与学习材料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课程要求的文献阅读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翻译引进的书籍、论文何其有限,与此同时,无论是必须要读的经典原作,还是针对某一个案或者问题,或者只是出于个人兴趣的阅读材料浩瀚如海。除了取舍、泛读之外,阅读速度的提高势在必行。

介绍速读方法的书籍、视频很多,内容大同小异,我推荐的还是 Norman Lewis 的 How To Be a Better Reader,原因在于自成体系,执行性强,练习丰富。

阅读速度的提高本身需要大量泛读作为基础,泛读更加讲求趣味至上,选择自己能够读得进去的材料非常重要,这也是「看一点书」最初的意义。

我通常还是选取 kindle 作为主力阅读工具,原因在于:

  1. 我没有 Sony DPT;
  2. 为了保证大量输入,便携是首先考虑的因素,不能随时打开阅读更易放弃;
  3. 取词方便,且带有生词提示,生词本等功能,即使我并不经常使用生词本;
  4. 速读设置:配合速读一目十行的要求,我通常把 kindle 按照如下图片进行设置,如此一来,每行单词被控制在 3 – 5 个之间,完全可以掌握在「一目」这个单位之内,理想状况之下,只需上下扫视即可完成阅读;5.格式支持:配合 calibre 以及 kindle 邮箱自带的 pdf 转换,epub 以及非影印版本的 pdf 可以几乎完美转换为 mobi,从而享受取词,以及速读等便利,对于排版不很复杂的文献同样适用。

顺便一说,和光、心寻等公号发布的文献翻译同样可以发到 kindle 慢慢阅读。

提高口语的一个有趣方法是从播客「不可理论」学来的:Shadowing

推荐几个精神分析播客,以及油管频道吧。

Podcast

  • Freud Museum London
  • New Books on Psychoanalysis
  • Psychoanalysis On and Off the Couch IPA 的一个频道
  • Discussion On Psychoanalysis

YouTube

  • Anna Freud NCCF
  • BorderlinerNotes(公号精神分析字幕组有翻译)
  • Don Carveth(何苦开心有翻译)
  • Freud Museum London
  • Stillpoint Spaces Berlin(何苦开心有翻译)

反思实践:一个学习心理治疗的笨办法

因为相信「凡事皆可 Hack」,我向来对于方法抱有兴趣,甚至可说执念;我总希望通过一些方法上的调整,一些事情可以变得有趣,高效,甚至自动化。

这个想法在开始学习精神分析这样一个完全没有效率可言的疗法之后渐渐动摇了。——哦,它不但没有效率,而且充满痛苦;学习它的过程也是如此漫长。

我现在依然讲求方法,但我发现自己不再排斥那些有些笨拙的方法。

反思实践是我在一次撰写研究计划时最初接触到的概念,近来将之用在心理治疗的学习与实践之中,发现可以解决许多曾经困扰我的问题,我也逐渐意识到了,在与督导的工作之中,我们如何已经持续使用这个模型。

反思 (Reflection) 是首先由 John Dewey 在 1933 年提出的概念,他把反思定义为一种有目的性的思考方式,也是检视过去的经验并且改善学习行为的一种过程。

而反思实践 (Reflective Practice) 则由 Donald Schön 1983 年在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一书之中首先提出。

在此之后,不同理论家提出了不同的反思模型,目前我在用的是 Gibbs 在 1988 年提出的六阶段反思循环理论 (The Reflction Cycle),方式则是简单地书写反思日志

我会把它用在以下方面。

自主学习评估与管理

即使是经过系统设计的学位教育并无缺位,心理咨询作为细分方向,以及继续教育的一个部分,对于从业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而这个要求其实是不容易达到的。学习型人格障碍的诞生从某个角度来说也与这一事实有关。

而实际上,自主学习是有法可循的,比如,首先明确领域之内的地图(类似 Competence Map,可以借用心智导图等形式),构建框架之后,再根据需要填充细节。而我们之前推荐过的 Docear 就是一款非常适合搭建框架,并且填充细节的开源学术管理应用。

除此之外,今天提到的反思日志也是在这个过程之中进行进程标记,并且灵活调整的一个好的方法。

比起单纯的读书笔记,我经常在反思日志之中进行学习内容与个案,个人分析的联结,即使过滤掉了一些暂时没有印象的部分,这种扎根体验的记录似乎更加符合浸泡感觉

与此同时,它也能够帮助随时调整学习方法,比如大量阅读材料蜂拥而至的时候,泛读的重要就被提上日程了。

咨询师的自我督导

从我最初与督导开始工作的时候,「自我督导」的重要就已经在被强调了。当然,这个话题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我也在读与之有关的相关文献,或许之后可以单独写一篇文章进行讨论。不过,这里我想表达的是,在我们对之了解还并不足够的时候,反思实践或许可以作为简便易行的起点,尤其是在 Boud 以及后来的模型将「个人情绪与感受」引入之后,反思实践可以很好地被用来监测反移情以及它对咨询会谈的影响

它的好用之处在于提供了一个可以遵循的思维模型,认真按照这个流程梳理下来,相当于不断对于学习过程迭代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