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絮语|记忆

记忆重重叠叠,看不清来时路,也找不到归途:每个人都活在过去,每个人都是一缕孤魂,每个人都住在自己构筑的迷梦之中;每个人都只是念着自己的咒语,鲜有真正意义上的「交谈」。

不能与当下接触,是因为过去太过沉重;无能抛开过去,原本我就是一个空壳,如果丢掉伤害,那才是真的什么都不剩下。

我们迷失在丧失爱的客体的记忆之中,恰因迷失其中,所以记忆永被当下激活,永在重复伤痛。如果我们不能真正经历伤痛,就不能使得记忆成为过去,那么,记忆必将不断重现。

当下能够想到的两个意象,是《寻羊冒险记》之中的「羊壳」;与《第六感》之中男孩柯尔眼中不断重复死亡现场的鬼魂。

只有当我们允许自己真正受到影响,我们才有可能不以重复的方式留住回忆,活在当下。(我总是疑心,诸如此类流行文化创造,可曾片刻意识到,「活在当下」其实是一个相当宏伟的发展成就;是以《心灵奇旅》所提供的也不过廉价感动。)

只有痛彻心扉地记忆,才能帮助我们前进:Leowald 所谓的 recollect vs repeat 的区别。当我忆起过去,重新收集碎片(recollect),当真晓得,那已经是过去的事了。

分析絮语|焦虑

焦虑通常始自内在不安,以至无法安住,感到必须做些什么。有些时候,焦虑本身就已经是在做些什么了;有些时候,焦虑更像是一种祈祷方式:如果我能持续保持焦虑,那些糟糕的事可能就不会发生。

当那些内在噪声过于巨大,轰鸣不止,维系思考、找到对策,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而况,焦虑通常与外在现实无关,我们并不真的需要解决办法。

——只是停留在原始创伤之中的木僵状态:面对我将要被迫害,甚至将会解体的恐惧,但又感到无能为力,留有那份代表警惕、紧张,不能放松的焦虑,是我唯一能够为自己做的事情。

而放弃焦虑则意味要去直视不安,甚至与之相处。

如果我们记得,精神分析就是要去帮助我们「体验未曾体验的」:在分析师的陪伴之下,张开眼睛凝视曾经可能将我们摧毁的恐惧,但是,我们并不真的毁灭。这才能够真的松一口气。我们在那个充满破坏的内在世界又活过来。

焦虑终于变得不再必要。

分析絮语|占据

一个新的系列:使用散文的形式,对于精神分析之中的一些概念进行发散联想。或许受到播客《热敏修辞学》的启发,但是,往前去看,《恋人絮语》《我执》似乎都可算作源头。目前还只是碎片,不成体系;我还在持续探索不同媒介表达精神分析的可能,也是整合不同创作的尝试。


一切似乎都要从头说起。当一个婴孩试图通过允许母亲占据他的脑海,由此保留她的形象,确定她还在那儿。最初,它们还都是可喜的发展成就。但是,恋人形象挥之不去,无端感到烦闷不安,安顿不下来,什么也做不了,没有任何内在空间。英文:preoccupied,同样还是占据。

填充过满,以至于仿佛都要溢了出来。……

——充盈固然是一种蓬勃的,有生机的,能够创造的,好的感觉。可是被占据天然带有一种被动,压抑,不得不。占据是侵略,攻击;被占据意味着没有空间留给自己,不能消化,无法创造。

还是一如既往的矛盾:我被填满了,但我还是感到空无一物。(无处不在,无法断线的互联网经常带给我们诸如此类的感觉。)

被动更在于那份占据不可驱逐:由于空无一物,由于刻骨铭心的空虚,我唯一可能的选择就是保留被占据的状态。——和所有的症状一样,这是一个次好的选择;不是最好,但比独自留在空虚之中要好那么一点点。

精神分析提供的新的选择是「转化」(transformation):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消化代谢那占据我们的,并且将之变为属于自己的,可以理解之物,那么,我们就能够体验到充盈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