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特意发布在 3 月 9 日的推送。我也特意把其中的「她」都写作了「他」。没错,我想模糊女性这个概念,哪怕到了现在,这个概念已经逐渐能够发出声音,并且有了更多力量。
简里里《成为女性》去年一度刷爆朋友圈。包括今年武汉抗疫,前线女性医护人员的物资,衣着也受到关注。
越来越多的女性站出来讨论关于女性的话题。
女性这个概念似乎不断在被看到,被解放,被承认,新的外延不断延展出来。但是,与此同时,女性又仍然只是女性,当我们在说「成为女性」的时候,我们只是在说:那个阴柔的部分是被允许的,那些曾被忽视的部分是需要被看到的,那些暗夜之中受过的伤被拿到光明处讨论,这就已经不容易了。
但是,我想,性别问题从来没有那么简单。如果「女性」依然只是一个集合概念,无论这个概念外延多么宽阔,总会有一些人是它的被迫害者。
性别认同的最大困难之一:如果我们不能够真的自我认同,就一定会去依附某个外在概念,这种情况之下,无论这个概念是男性附属,还是性别流动,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鼓励女性以稳定的情绪去做家庭的定海针,与激发他们永无出口的攻击一样不负责任。前者是无法做到的圣人准则,后者则是满地苍夷无可收拾。但是,首先,为什么他们总是需要情感教主指点人生呢?
一个身边都是「经济与思想都是独立的女孩子」的女孩子,忽然对于这种「独立」感到叛逆,并且意识到早就为此付出了许多代价,但他已经没有办法逃离这种「独立」。当然,当用这个视角进行叙事的时候,我们容易看出这里的独立并不是真的独立。
不一样的女性角色:
无论在大众认知,还是实际情况之中,LGBT 群体都有自己仿照异性情侣的配对方式;虽然随着时代以及地区发展情况有所改变,但是它的根深蒂固或许比我们想象得要牢靠得多。如此一来,他们并非发展出了一套「全新」的 LGBT 身份,而是同时「扮演」另外一个传统性别角色,而这或许曾经是不被允许的,因此也造成了混淆错乱。
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呢?又为什么需要一个「正确」呢?
有些情况甚至将会带来更为惨烈的结果:
一位以为自己想要成为女生的跨性别者,由于尚不完善的配套心理诊断,在短时间内完成了那场重要的手术,却在之后的心理咨询之中发现:他(她)只是不知道自己是谁。
**「不知道自己是谁」**的问题被一再地带入心理咨询之中,「不知道自己的性别」只是它的一个表现形式。人们往往发现,自己没有办法调和生命最初那些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感觉,因此也没有办法调和自己身上那些关于男性和女性的部分。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公约(譬如「女性」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攻击之下,那些无法调和的部分非常可能会碎裂。
《年轻的教宗》之中,Esther 告诉教宗,从来都不知道自己天生的美丽是一件被允许的事。我也听过类似的故事,把美貌当做诅咒而非天赐的女孩似乎不在少数。他们对于美貌自我阉割,以期保全自己,但却忘了美貌本来就是自己的一个部分。
我记得读到那个句子的震惊:「她想要将乳房像衬衫一角一样塞在牛仔裤里」。若干年后,写下这个句子的女孩的确被检查出来了乳腺问题。他像攻击自己的女性身份一样攻击乳房,我想是因为女性概念在他的内在是不可忍受的。
他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有些时候,女性这个概念的外延扩大或许就足够了;有些时候,他们或许可以被允许不必成为那个哪怕外延扩大的女性;有些时候,他们甚至需要创造出来一个全新的叙事,就像「他们」这个人称代词(既是他也是她)一样。
——或许每个人都是「他们」。
我真的热爱这个世界上的女孩子们,但如果你们不喜欢「女性」这个词语,和它带来的一切,也都没有关系。
与此同时,精神分析似乎从不提供「政治正确」,那实在过于简单,以致有些无聊。毕竟,只有当你知道你是谁,才能决定是不是允许自己这样做。
越来越多的女性站出来讨论关于女性的话题。
女性这个概念似乎不断在被看到,被解放,被承认,新的外延不断延展出来。但是,与此同时,女性又仍然只是女性,当我们在说「成为女性」的时候,我们只是在说:那个阴柔的部分是被允许的,那些曾被忽视的部分是需要被看到的,那些暗夜之中受过的伤被拿到光明处讨论,这就已经不容易了。
但是,我想,性别问题从来没有那么简单。如果「女性」依然只是一个集合概念,无论这个概念外延多么宽阔,总会有一些人是它的被迫害者。
性别认同的最大困难之一:如果我们不能够真的自我认同,就一定会去依附某个外在概念,这种情况之下,无论这个概念是男性附属,还是性别流动,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鼓励女性以稳定的情绪去做家庭的定海针,与激发他们永无出口的攻击一样不负责任。前者是无法做到的圣人准则,后者则是满地苍夷无可收拾。但是,首先,为什么他们总是需要情感教主指点人生呢?
一个身边都是「经济与思想都是独立的女孩子」的女孩子,忽然对于这种「独立」感到叛逆,并且意识到早就为此付出了许多代价,但他已经没有办法逃离这种「独立」。当然,当用这个视角进行叙事的时候,我们容易看出这里的独立并不是真的独立。
不一样的女性角色:
无论在大众认知,还是实际情况之中,LGBT 群体都有自己仿照异性情侣的配对方式;虽然随着时代以及地区发展情况有所改变,但是它的根深蒂固或许比我们想象得要牢靠得多。如此一来,他们并非发展出了一套「全新」的 LGBT 身份,而是同时「扮演」另外一个传统性别角色,而这或许曾经是不被允许的,因此也造成了混淆错乱。
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呢?又为什么需要一个「正确」呢?
有些情况甚至将会带来更为惨烈的结果:
一位以为自己想要成为女生的跨性别者,由于尚不完善的配套心理诊断,在短时间内完成了那场重要的手术,却在之后的心理咨询之中发现:他(她)只是不知道自己是谁。
**「不知道自己是谁」**的问题被一再地带入心理咨询之中,「不知道自己的性别」只是它的一个表现形式。人们往往发现,自己没有办法调和生命最初那些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感觉,因此也没有办法调和自己身上那些关于男性和女性的部分。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公约(譬如「女性」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攻击之下,那些无法调和的部分非常可能会碎裂。
《年轻的教宗》之中,Esther 告诉教宗,从来都不知道自己天生的美丽是一件被允许的事。我也听过类似的故事,把美貌当做诅咒而非天赐的女孩似乎不在少数。他们对于美貌自我阉割,以期保全自己,但却忘了美貌本来就是自己的一个部分。
我记得读到那个句子的震惊:「她想要将乳房像衬衫一角一样塞在牛仔裤里」。若干年后,写下这个句子的女孩的确被检查出来了乳腺问题。他像攻击自己的女性身份一样攻击乳房,我想是因为女性概念在他的内在是不可忍受的。
他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有些时候,女性这个概念的外延扩大或许就足够了;有些时候,他们或许可以被允许不必成为那个哪怕外延扩大的女性;有些时候,他们甚至需要创造出来一个全新的叙事,就像「他们」这个人称代词(既是他也是她)一样。
——或许每个人都是「他们」。
我真的热爱这个世界上的女孩子们,但如果你们不喜欢「女性」这个词语,和它带来的一切,也都没有关系。
与此同时,精神分析似乎从不提供「政治正确」,那实在过于简单,以致有些无聊。毕竟,只有当你知道你是谁,才能决定是不是允许自己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