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有用」的精神分析:信息 – 知识 – 模型 – 经验|随愈而安 月刊 01

我的小报童付费专栏「随愈而安」已经开启服务一个月,发布内容 30 条,目前恢复原价。

就像此前承诺的「抢先体验,迟早公开」,「随愈而安」专栏将会每月推出一期由会员付费支持,免费发布的月刊。

月刊与专栏内容没有实际上的重叠,形式上以略长篇幅为主,用以阐释打造专栏背后的理念,计划用时 1 – 2 年迭代完成,之后再做更加细致、深入的专题讨论。

专栏本身则是在以月刊理念为基础的举例、延伸、细化、深入,期间或有诸多互相引用、印证的内容,不是重复,而是刻意设计。——因为贯彻「训练」理念,仅仅「一次」分享,其实并不能真正留下印象,而况促成改变,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之中的不断联系,应用才有可能形成神经科学层面的连接,增强记忆。

月刊与专栏各司其职,互为补充:公开发布月刊,是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随愈而安」的基本理念,并且从中获益,在此之上,如果你感到需要深入理解与持续陪伴,欢迎扫码订阅专栏。而已经订阅的读者也不妨使用月刊作为组织不同笔记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


我向来认为心理服务具有不同层级,精神分析在这个时代更加珍贵,遗憾的是每个咨询师能够与之工作的人数有限,普及精神分析是一件有其独特传统的有意义的事,而何苦开心只是继承这一传统而已。此为背景,我也在不同场合表达过类似观点(如播客 E01|精神分析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吗?和最近一期 E25|应对复杂世界的心智训练),不再赘述。

这篇文章想要说明的是我关于精神分析的不同服务层级的思考,以及如何在更为广泛的人群之中让精神分析变得更加「有用」;内容上接续我对心理科普的思考

如果说,精神分析是更加个人定制层面的服务的话,这一服务的层级在于「经验」,所要达成的目标是旧的经验的转化,以及新的经验的塑造。而日常阅读之中,更多在于「信息」和「知识」。

因为公众对于精神分析的认知普遍不足,而我逐渐发现「身体」是「精神」绝佳的喻体,下文之中的举例都将首先集中在「身体」方面。

「信息」层面绝少能够带来更多改变。 以营养为例,了解控制热量摄入的必要,以及获知某一食物单位重量的卡路里值很难真正让你增加或者减少它的摄入,因为「信息」通常非常抽象,如果没有转化成为「知识」,很难将之与切身生活联系起来。

判断「信息」来源是否可靠,并且综合不同信息来源,对其进行组织加工,并且选取部分作为论据,用以支撑某一观点,这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过程。(参考《批判性思维与说服性写作:独立思考者的精进技巧》相关章节)顺便一说,这也是 flomo 核心倡议之中「不做摘抄,只写笔记」的原因之一。「信息过载」同样因为缺乏这一转化。精神分析或以「消化」进行比喻,不过,我们同样也有比昂提出的「转化」(transformation)这一概念,但是牵扯甚多,此处不再赘述。

「知识」能够一定程度上地为我们所用。 还是以营养为例,如果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反式脂肪的概念,它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长期食用造成的身体成分变化,并且「数数串习」,「形成定解」,或许我们就能更加坚定地持有「食用带有反式脂肪的食物近乎食用垃圾」的信念,进而影响未来决策与选择。

「信息」和「知识」是我们日常阅读之中最为容易接触到的心理科普。它们一定程度地塑造了公众对于心理的认知。

但是,或许我们并不能够满足于此。「知识」同样有其弊端,盖其零散,而不成体系,因此,难以造成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系统性」改变。而若要造成系统性改变,我们或许更加需要「模型」。「模型」可以是一种组织「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原则。

下面只做两条引用:

有了模型,我们就能澄清相关假设且更有逻辑地进行思考,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来拟合、校准、检验因果关系与相关性。总之,有了模型,我们的思考会更有效。

——《模型思维》

其实,做决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效决策需要的是原则和心智模型。

——《纳瓦尔宝典》

是以「模型」不但重要,而且相较「知识」更加难以获得。不过,与「经验」相比,「模型」又并非完全不能通过以向他人学习、借鉴的方式获得。或许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长期追踪某一作者或者 newsletter 的阅读方式有时得到更多推崇,即使难以回忆起来究竟收获何种具体「知识」,因为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思维模型学习。传统师徒体制之下同样如此。

比如,精神分析训练的督导环节一直秉承师徒传承,其中包含「知识」(理论、技术)、「模型」(个案概念化及其干预,也就是说督导如何针对材料进行细致思考)、「经验」(容纳反移情与咨询师支持)三个部分;鉴于督导工作更加针对个案,其中「模型」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而在「模型」这一层级上,通过阅读心理科普能够获得的可能并不算非常丰富。或许更为糟糕的是,许多心理科普实际上具有非常糟糕的底层逻辑,并且由此传递出来「不良模型」。

而所谓「不良模型」,目前在我看来,就是距离精神分析目标更加遥远的认知,比如,不能背负属于自己的责任,受害者思维,二元对立,简化而非认识复杂问题等。 当我读到以这些底层逻辑撰写的「心理健康」科普的时候,通常都会非常警惕。它们所掀动更是一种情绪,而非进展。如果大家留意,在播客之中,如恢复对爱的感知能力,或者大家都有病,我也是在试图以一种相反的思路来做。当然,如果底层逻辑如此,实际上究竟是心理科普还是不是,其实关系并没有那么大了。不良模型如今比比皆是,并不限于心理科普,但是,如果我们假设阅读心理科普的目的在于「疗愈」,而这一行为却实际上将读者推向了截然相反的位置,那就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了。

至于「经验」获得,则只有「亲自尝过梨子的味道」才能了知。但是,「经验」获得同样并非没有规律可循。「训练」就是更加主动而有目的性的经验沉淀过程。 比如,我们可以说,卡片笔记写作法是一种思考训练。精神分析本身就是一种经验沉淀,是一种内隐知识,唯因如此,精神分析培养体系才被称为一种「训练」,而在这一训练之中,个人治疗是非常核心的部分。而「随愈而安」中,我也常说,疗愈是一种长期训练,指的也是类似含义。

这也就意味着,很多时候,即使是「模型」升级和扩展,如果没有与之配套的「经验」沉淀,也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就像我常说,「懂得许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精神分析理解之一就是创伤是一种身体记忆。

因此,我还是认为,「经验」获得,尤其当心理困扰已经是系统性的时候,独自解决可能是更加困难的,支持性关系是非常必要的,选择进入咨询可能是更为高效的方法。——判断心理困扰是否属于系统性的,一个方法可能是思考是否「越努力越糟糕」。不过,「生活之外并无更好的治疗师」,「随愈而安」也将尝试提出一些可能的自主训练方法,以期促进某些改善。

不过,什么时候「模型」更新可能是有用的?

还是以身体健康为例,理解营养运作方式,并不等于现实生活之中真的做好一段时间的营养调整,身体真正变得强健起来。但是,「模型」仍然是有用的,因为它使得你了解之前的饮食问题在什么地方,自己的身体为什么呈现出来当下的样子,又可以如何改变。一个运作良好的「模型」是有效改变的基础。

经由上述梳理,我想或许一个逐渐变得更加显然的事实是,当下我们做的还不够的,以及能够做得更多的部分是提供更能落地、实用的思考心理困扰的「模型」。 鉴于我的背景,以及我所认为的精神分析实际上理应得到越来越多重视的理由,我能够和想要提供的「模型」当然和精神分析有关。

诸多更有价值的心理科普传递出来的「模型」之中,「进化」可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角度,而「随愈而安」想要增加的角度是「创伤」。

有益的精神分析「模型」 包括哪些呢?仅列举我当下想到的:

  • 创伤知情与自我认知:询问 What Happened to Me,了解经验尤其早期经验如何塑造了现在的我们;
  • 心智发展是一种能力:能够理解自己或者他人「做不到」某些事情的原因在于心智能力不足,由此减少对于自他的苛刻要求;
  • 了解情绪作为认识自我的重要工具,并且通过训练达到允许情绪,接纳情绪,理解情绪,释放情绪;
  • 创伤是一种身体记忆;
  • 真正的发展是复杂性的增加;
  • 改变是一种系统性现象,虽然复杂,但是可以认识;
  • 治疗是一种长期训练;

而这些内容就是我所谓的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心智模型的部分。即使我们理解了它们,固然没有办法代替「训练」本身,但是希望可以驱散一些无力,因为它们或许能够带来指北和地图的功能。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这些内容可以说是一些极为普世的精神分析解释 ,即使未能做到个人治疗之中的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设计,或许还是同样能够带来轻松之感。(之前有朋友评论听《清醒梦》得到一些轻盈之感,我想也是类似的精神分析解释起效。)

这也是在心理治疗中,我们将之称为心理教育的工作。但是,通常,所谓的心理教育更多侧重心理治疗本身的起效原理,来访者需要怀抱的合理期待,以及治疗过程之中自己要做的配合。更为广义的心理教育或许并未涉及太多。

就像《创伤与依恋:在依恋创伤治疗中发展心智化》中说:

我意外地发现对患者进行心理教育是最好的治疗途径。

《你经历了什么?关于创伤、疗愈和复原力的对话》也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在对迈克和妻子解释了 PTSD 的基本原理之后:

迈克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但理解了行为背后的原因,他和萨莉就不必再为此而感到困惑,这让他们轻松了很多。

至于关于它们的具体内容,则要留在另外一篇月刊了。

随愈而安|轻量精神分析解压胶囊

这是一篇广告:我开了一个付费专栏「随愈而安」,安家在「小报童」,是曾经做客「清醒梦」的少楠的新产品。

时代日益复杂,不确定性永远存在,在我看来,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心智模型将是复杂时代的一味解药,如何把它更加有效地介绍给更多的人,是「何苦开心」持续思考的问题。

我从入行之初就在探索「精神分析自助方法」,期间转变若干方向,这次休假正式孵化,但并不能够确定以何种形式进行发布,这时了解到「小报童」。

「小报童」设计包括诸多亮点,这里暂且只说带给读者的便利:通过微信或者邮件订阅,来自创作者更少审视的即时想法,每篇大致 200 – 500 的字数,定期统一发送或主动阅读,简便、轻量、不侵入,以期带来常常新鲜,偶尔启发的阅读体验。

对于「随愈而安」来说,最重要的或许是,正如专栏名称所呈现的,「原子化内容 + 随机启发 + 持续连接」 的形式正是改变可能的发源,也是我想要达到的发布效果。

「小报童」几乎立刻成为不二之选。

写什么

就像前面说的,「精神分析自助方法」是我一直持续的探索,它们成为笔记软件之中的大量内容,并使我逐渐形成了以下方向:

  • 理解时代背景之下的特殊情感困难;
  • 提供更加多元的精神分析应用场景,比如写作,管理,教育,商业等;
  • 以精神分析理解自助以及自我管理方法,了解原理与局限,由此更好使用它们;
  • 结合日常生活倡导觉察创伤普遍与影响

我将其归纳成为写在专栏简介里的话:

复杂时代的精神分析指北

精神分析学徒的常青笔记

一份精神分析式自助手册

基于创伤知情的自我管理

除此之外,「随愈而安」还将作为「何苦开心」的内容孵化器,你可以第一时间读到孵化之中的更多内容。

我将以 1 周 3+ 张卡片的频率发布,而这只是定能践行的最低承诺。——作为一场「蓄谋已久」的企划,目前撰写完毕的卡片数量已经达到 156 张,换句话说,即使现在开始我停止更新这个项目,也有大概半年左右的「存货」可以发布,很难断更。

不是什么

预期管理或者边界设定已经是少楠产品的惯例,我也学习一下进行说明:

  • 不成体系:目前设置下闪念内容成为必然
  • 不够专业:写给「每个人」的日常内容,尽可能少有专业「黑话」
  • 不是科普:更加注重「理解」、「实践」和「应用」而非理论普及
  • 不必当真:基于个人理解的新鲜尝试,少有前人参考,姑妄听之,更不能以此替代心理咨询

多少钱

首发 15 元 / 3 个月,一个月之后恢复原价 30 元 / 3 个月,100 元 / 1 年。后者是我当前认为这一专栏的价值(未来可能变动,如无意外将持续增长)。但我同样期待早期读者的参与。

为什么收费

关于付费设计,「小报童」本身已经做过许多精彩阐释,我无意赘述。可以补充的是:

无论今后进行何种尝试,我最为基本的身份都是一名咨询师,临床工作是我投入最多的部分,我的主要收入也都来自于此。

这一付费专栏更多是想要建立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创作与发布「设置」,并且使得不断增加的孵化内容抵达读者成为可能。

定价参考:

  • 经验最贵:我正在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在督导下与个案工作,且包括一周 6 次的高频分析,这一经验即使在咨询师中也不多见;
  • 专业有价:长期大量阅读精神分析文献,且即将进行精神分析研究 / 应用精神分析学习,与专栏内容高度重合;
  • 内容稀缺:精神分析科普常见,但是我试图以「跨界」、「自助」、「复杂系统」与「工具」作为关键词提供新鲜视角。

你不必一定付费才能接触到这些内容,这一专栏开设伊始,我的计划便是 「抢先体验」+「迟早公开」。「随愈而安」的内容未来可能会:

  • 随机作为一个想法出现在播客之中
  • 公众号将每月发布一篇「随愈而安」月刊衍生读物
  • 为了帮助到更多的人,部分内容完成之后将会以其他形式最终公开。

当然,为了保证订阅者的权益,我将采用延迟,部分公开,其余内容将只在专栏内部保留

写给谁

如果你:

  • 读过许多精神分析相关理论、科普,但是难以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 常常隐隐受到情绪困扰,想要在正念和斯多葛主义之外寻求新的自助方式;
  • 试图厘清情绪在日常生活 / 工作 / 管理 / 创作等方面的巨大影响;
  • 面对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无可适从,正在寻求哲学与艺术之外的新的慰藉;

或者你是认同「何苦开心」理念的读者,愿意支持「何苦开心」,并且第一时间读到孵化内容。

欢迎你订阅「随愈而安」,租用这个精神分析式的心智空间,试着与我一起思考。

扫码点击「订阅专栏」支付即可。

  • 「小报童」默认每周五晚 8 点通过微信服务号推送更新或者邮件投递(需要绑定电子邮件),推荐采用这一设置,避免过度打扰
  • 订阅 48 小时之内可以无条件申请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