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分析活用是何苦开心的起点,试图通过一系列短文搭建精神分析与日常生活之间的桥梁;从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处接触并在塔维斯托克中心深入学习应用精神分析
传统——亦即将精神分析应用于艺术、政治、文化等其他领域——之后,将其升级为精神分析活用 2.0,用以发布一些更加完整的应用精神分析文章。
《长安三万里》
大时代下的自恋之殇
- 文 / 乔晓萌 洛杉矶当代精神分析学院(ICP) 精神分析师候选人 英国塔维斯托克中心 精神分析研究 硕士在读
- 题图 / 追光动画
- 标签 /
自恋
;自恋损伤
;时代
;
❝ 英文版将同步发表于我的英文 newsletter Chinese Psychoanalytic Scene[1],欢迎阅读、订阅。
以自恋视角理解个人成长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以李白、高适的友情,以及各自不同的人生际遇为切入点,展现大唐历史、文化的一部中国动画。因为中国制造、做工精良、国风浓厚、史诗铺陈等特色,影片引发中、外媒体热议。
本文试图通过精神分析之中的自恋
理论对于这部影片进行梳理。
是否符合史实,是影片上映后遭受争议之一。本文梳理仅限影片内容,也就是说,后文之中谈及李白、高适,只是作为追光动画塑造的虚拟人物,而与历史上真实人物并无关系。
我认为,《长安三万里》或可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进行理解,而人的成长总是在全能自恋和自恋受损之间摆荡,其中,如何处理自恋受损则是成长的关键。李白、高适因为人格特质不同,而在种种摆荡之间表现出来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一定程度也由此而造就了各自差别的人生经历。
「得到的都是侥幸」,外在成功本由时运、机缘等诸多因素造成,如若只以此为着力点,势必仅仅是舍本逐末,甚至造成自恋扭曲,而将忽略最为重要的人格发展。
中国文化向来讲求以史明志,《长安三万里》同样是对于当下社会现状的一份思考与回答。
互为映照,人生没有输赢
李白、高适初遇,正是少年意气,挥斥方遒,怀有凌云之志,希翼大鹏展翅。这是一种理想自我
的表达,也是一种全能自恋
的想象。而后,二人各自经历曲折,时或遭受拒绝,呈现出来自恋损伤
,但也曾一度得志,恢复全能自恋。
❝ 从二人 20 多岁相识起,数十年间,高适科举、李白干谒,高适苦读、李白入赘,高适练武、李白应召,高适做幕僚、李白求仙道,然而入世不得门,出世不得法,两个文武全才有志青年种种尝试都未能施展抱负,年华渐老,仍报国无门。
——看理想 《豆瓣 8.2,人生憾事多》
如果我们将视线拉长,观待每个人一生缩影,大多也亦复如是,不断在全能自恋和自恋损伤之间摆荡。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李白、高适由于各自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在全能自恋、自恋受损的状态下展示出来了相当不同的特质,一定程度上也因此有了非常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李白极具才华,如「暗室之中的明珠」,却又贱为「商人之子」,主观情感体验既有自大、骄傲的一面,又有遭到贬低的羞耻。作为一个在影片塑造中带有强烈的自恋人格特质的诗人,李白[2]在失意时否认
事实,贬低
他人,而在得志时骄傲自满,肆意纵情。
高适则为忠良之后,既有向上仰望的压力,又有一种底层的安全,即使时局动荡,报国无门,也断然抵制「入赘」,投靠得势朋友等「捷径」。加上口吃、读写障碍等先天不足,高适在失意时反躬内省,向内用功,而在得志时内心清醒,「如此乱世,才能使我一个从八品的小吏一举成为三镇节度使」。
即使高适最终成为唐代诗人之中唯一凭军功封侯的诗人,李白诗歌万古流传至今,乱世之中并没有所谓的「赢家」。在精神分析看来,真正重要的是经历不同境遇之后的人格成熟、心性淬炼,所谓「修通」。
李白:仙人有待乘黄鹤
影视作品之中的人物,大多带有夸张、抽象色彩,缺乏足够细节,很难进行非常具体的精神分析解读。
不过,仅从目前能够获得的信息来看,《长安三万里》所塑造的李白表现出来强烈的自恋人格
特质,包括但是不限于:
- 夸大的自我认知:认为自己是「谪仙人」,总要「回到天上去」,总有一天「要写出压倒黄鹤楼,古今诗人的诗来」;
- 缺乏现实检验能力:多次遭到拒绝,行卷之路无法走通,依然不能认清真相,而要以一己之力对抗现实——高适评价李白「但也是最天真幼稚的人」,所谓天真,其实就是心智发展尚不成熟的表现;
- 在情感上物化和使用他人,不能将他人当做另一个体来尊重:多次遗忘与高适的约定,但在落魄之时总是寻求高适的抚慰与帮助。
- ……
如前文所说,李白主观情感体验非常两极,既自大又羞耻,似乎自信于自己的旷世才华,却又强烈需要外在认可。
人总是一体两面,全能自恋总是对于被贬低,被羞辱的感觉的防御。在影片中,李白身为商人之子,纵有一身才华,也还处于社会底层,他对于自恋损伤相关感觉并不陌生。
面对自恋损伤,在当下,李白采取的应对方式是否认——「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贬低——指责他人「有眼无珠」。
而从更加长远的视角来看,李白的做法更常常是更换赛道,而缺乏定性,以此逃避内在自省与成长。李白游戏人生,却又入赘名家;寻仙求道,却又成为戏子;隐居庐山,却又私通叛贼,这些其实都是他的内在冲突的外在表现。即使幼年有过「铁杵磨针」的激励,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而不断坚持一件事,对于一个自恋的人来说是不能忍受的。(可参考单雨佳老师《为什么我总是改不了三分钟热度》。)
同时,恰是这种内在持久的自恋损伤使得他总要追求外在认可,甚至不惜使用诸如「入赘」这样的非常手段,也是他最终不能认清现实,投奔永王的原因。
而当他得志的时候,他完全向内归因,又回到自恋的粉红泡泡中,「因为我有才华,所以人人都喜欢我」;看不到是因为唐朝崇道的「大势」,才使得他终于迎来翻身的一天,且不能审时度势、如履薄冰,反而醉酒当歌、纵情肆意,最终再度遭到排挤。
李白的灵活、多变,擅长「诈术」,其实正是自恋人格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通过「假自体」而控制他人的表现。他可以为改出身两次入赘,可以为求功名写诗赞美贵妃,赞美永王(竟然写了 11 首破诗),都是如此。
他所教授给高适的相扑之道:
❝ 高适,你知道怎么才能骗过对手吗?那得做好各种铺垫,细节逼真,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怎么看都是真的——连你自己都以为是真的。
这段话不期然正是他的内在写照:自恋人格正是连自己都骗过,才距离真实情感如此遥远;他们不止未曾与他人亲近,甚至未曾与自己亲近。
李白一度当真相信自己能够打破世俗偏见,仅凭一腔才华为人所知,也当真相信即使世间没有一条路,仙境也还有他的一扇门。只是这种相信在日渐突出的啤酒肚、不断遭到排挤的现实与修仙之路漫漫无期之中渐被消耗——自恋的壳终究还是碎了一点。
不过,自恋人格虽然痛苦深刻,但也极具人格魅力,这也是李白身边总是高朋环绕的原因。即使在这样一部「打碎偶像滤镜」的影片中,李白的洒脱、豁达,也总是能够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高适:我本渔樵孟诸野
反观高适,他在年轻时并没有任何足以引以为傲的才华,反而带有口吃与读写障碍,使得他读书总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努力。唯一可做凭恃的只有祖传高家剑法,却空有杀敌之用,不能讨妇人(玉真公主)欢心;叩天子门而无人应,挫败复挫败。
祖父的高成就、父亲的高期待,以及相形之下家道的衰落、自己的「无能」,高适天然带有一种自恋损伤的自卑感。
但也正因起点低,无论怎样都是向前,而不会更糟;每次自恋受挫,高适总是向内求因、知耻后勇、上下求索。他向李白诉苦自己读书艰辛、缓慢,李白为他讲述「铁杵成针」的故事,说「读书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是容易的事」,他也就信以为真,干脆放下一切、埋头苦读。
高适总是一再退后、告辞,返乡,一定程度上也是他的忠良之后的身份,纵然缺乏才华,但也自有底层的自信和安全,能够安贫,兀自生长。故里商丘梁园成了一个随时可以返还的安全基地,即使没有高的成就,也可以回归家乡,暗自用功。
在与裴十二比武失败之后,高适明白自己尚且技不如人,反而卸下包袱,不再口吃,精进剑法;见识过李白的才华、与黄鹤楼诗板上的崔颢题诗,高适回乡之后请求小儿为自己念书,用功三年,不再写诗。而这一长期用功,终于使得他能够相扑术胜过高大威猛的蛮夷,得入军营,同时边塞题诗一举流传。
高适从不屑于那些轻易得来、甚至贩卖换来的高贵,是以不断劝阻李白入赘,也不在李白得势时趁机沾光。因为外在,终究虚妄,即使得到,也是输了。
如果说即使努力终有回报,高适仍然活在祖父的阴影、家族的期待之中,那么,《将进酒》之后的高适,说出「要赴自己的十年之约」,「即使不能像祖父一样名垂青史,也是一笔一划驰骋疆场」,这个时候,高适已经超越他人评价、社会分级,更求在精神上继承超越祖父遗志,求的是一份心安。
这也是为何高适能够在得志时淡然归因为天下混乱,才使得自己连越数级,并不以为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更像是荒凉。——本以为这一辈子就是这样,没想到几个世纪的事能在一天之内发生。
即使贵为三镇节度使,高适还是小心谨慎、考虑周全,请求郭子仪救助李白,以求避嫌。
至于最后功成,却把功劳尽数拱手让给严武,更是高适已经超越名利、是非的最大的表现。半生已过,历尽时艰,已知个人之力菲薄,此时还要为祖父争光,争的早已不是世俗功名,而是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到了这里,高适才真正超越自卑,而养成一份「浩然之气」,以及从内而外的健康自恋。
相互转化、相互成就
不过,影片之中最为动人的还是李白与高适的情谊,以及相互成就。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这首诗,二十年前,我就是照着你的模样写的。
❝ 你心中的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一日。
李白一直鼓励高适吟出「心中的锦绣」,也是李白告诉他「铁杵成针」的道理,是李白作诗给他,一直坚定相信他、看好他;更不用说,高适的相扑之道亦习得自李白,最后能够收复云山城,也是依靠李白所授的欺诈之术。
李白虽然缺乏客体之爱的能力,却也不愧是一个顶好的朋友,作为一个自恋的人,他知道一个人最需要的就是被看到、被认可。这是他能够给予高适的最好的礼物。
中华文化中的理想主义
❝ 据称,《长安三万里》的片名有着一层寓意:「长安」是大唐群星的理想之地,而「三万里」则是他们与心中理想的距离。
三联生活周刊 《长安三万里》,人到中年才能读懂的电影?
正如文章开篇所说,压力、竞争、阶级固化,渐已成为社会常态,每个时代的青年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经历全能自恋、自恋损伤之间的摆荡;只是,中国快速发展阶段过去之后,另有疫情等诸多事件,近年来,中国年轻一代尤为惨痛。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个人发展尤其容易遭遇自恋受损。消费主义、信息技术,又更再多了一层枷锁。这也是《长安三万里》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原因之一。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需要建立的是不受外在评价标准影响的内在健康自恋,趋于现实、平衡,而非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由理想所前导,为雄心所推动,不断迈向人格发展与整合。
精神分析之外,无论个人境遇如何,审慎思考时代环境是必要的;如此方可丢掉「精英的傲慢」[3],不得意忘形,但同样重要的是不失意忘形。《金榜题名之后》[4],《巴拉巴西成功定律》[5]等书皆从中外不同角度论述了个人成败并不总与努力、才华相等。不得意忘形,不失意忘形,便可以心平气和继续努力。
以科举制度闻名的中华文化对于自恋损伤早有调解之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进退无忧。然而,无论个人境遇如何,终究讲求个人与家国相连,与更宏观者相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种华人独有的治愈之道,也是一种自恋的升华。精神分析师兰克对此也多有论述。
更大尺度下,个人得失、成败更是无足挂齿,只剩一句「功成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正如影片结尾处说:
❝ 诗在,书在,长安就在。
References
[1] Chinese Psychoanalytic Scene: https://chinesepsychoanalyticscene.substack.com/
[2] 李白: 红色标注皆为精神分析所谓「防御机制」。
[3] 「精英的傲慢」: https://weread.qq.com/book-detail?type=1&senderVid=23322717&v=5d1320e072744bdc5d154db
[4] 《金榜题名之后》: https://weread.qq.com/book-detail?type=1&senderVid=23322717&v=f0032f50813ab7e04g012a8d
[5]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 https://weread.qq.com/book-detail?type=1&senderVid=23322717&v=e8932bc071db4ab7e899f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