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线上协作工具不断推出折扣,常有人提到「在家办公」这个话题。最近我了解到傅丰元正在进行的「业余公司」计划,感到十分有趣。

「在家办公」,或者「远程办公」,「数字游民」,以及与之类似的「远程教学」,近年逐渐成为一个常态。而在「后新冠时代」,以上形式更是在一定时期之内从可选成为必修。它们的优势自不必说,但是,随之而来也有一些问题。

其实,就算「在家办公」并未盛行的时候,就有人已经详细讨论过独立工作的困难:

  • 效率降低;
  • 生活,工作难以平衡;
  • ……

我想,独立执业之中的孤独不断被提及,咨询师群体一定不会对于这一话题感到陌生。

「线上教学」也面临着类似困难。姑且不论神兽在家上学的酸爽滋味,就算因为疫情而不得不调整作息,远程读书的本科生,研究生,也常常提到「疲惫」,而这一疲惫并不只是时差带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建议会是,即使「在家办公」,也要尽量去图书馆,咖啡馆(《哈利波特》就是咖啡馆带来的生产力的例证)等更有氛围的地方。在「业余公司」计划之中,傅丰元将之称为「人味」。

在我尝试类似的线上虚拟办公的时候,我依然感到,仅仅是有人与我一起工作,这一事实本身就已带来了一种凝聚感,以及由此带来的动力增强。

这实在是一件有些奇妙的事情。

这个时代,普遍而言,我们的自体都不算非常强健;许多时候,我们似乎就是需要他人的存在,以行使我们本已受限的自体客体功能,从而得到一种支撑。

也令人想到通勤路上的 podcast,或者工作时候的背景音乐。

与之类似,在「业余公司」的计划之中,「往期业余公司成员分享的链接……其中最多的是一些视频直播、环境音乐、播客、现场音乐、白噪音等。」——傅丰元将之称为「陪伴性内容」。

但是,有趣的是,这些陪伴性内容,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线上同事,它们固然能够起到陪伴的作用,但却不会侵蚀我们,更多时候,甚至能够提高效率。而诸如抖音一般的媒体流,却会把我们吞噬。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