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的不同服务层级与实践
我向来认为心理服务具有不同层级,而精神分析在当今时代更显珍贵。遗憾的是,每个咨询师能够帮助的人数有限。普及精神分析是一件具有独特传统和深远意义的事情,而何苦开心只是继承这一传统而已。我在不同场合表达过类似观点(如播客 E01|精神分析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吗? 和最近一期 E25|应对复杂世界的心智训练),不再赘述。
这篇文章旨在继续阐述我关于精神分析的不同服务层级的思考,以及如何在更广泛的人群中让精神分析变得更「有用」。内容上接续我对心理科普的思考。
「信息」、「知识」、「模型」和「经验」构成个人成长和改变的基础。「信息」是具体的、片段化的事实或数据,通常抽象且零散,缺乏与生活的直接关联;「知识」则通过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形成系统化理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于生活中;「模型」是系统化的思维框架,用于组织和解释知识,提供内在逻辑和原则,帮助理解复杂现象和因果关系,较难获得但可以学习;而「经验」则是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所获得的深刻理解和内化知识,直接影响行为和情感反应。信息是知识的基础,知识整合信息为个人决策提供依据,模型组织和解释知识提供更高效的思维框架,而经验通过实践将知识和模型内化,产生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因为公众对于精神分析的认知普遍不足,而我逐渐发现「身体」是「精神」绝佳的喻体,下文之中的举例都将首先集中在「身体」方面。
信息:基础数据与事实
如果说精神分析是更个人化的服务层级,这一层级的核心在于「经验」,其目标是转化旧的经验和塑造新的经验。相比之下,日常阅读主要涉及「信息」和「知识」。
「信息」层面难以带来实质改变。以营养为例,了解控制热量摄入的必要性及某食物的卡路里值,往往难以真正改变饮食习惯,因为「信息」通常非常抽象,如果未能转化为「知识」,很难与日常生活产生联系。
知识:系统化理解
判断「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综合不同信息并加以组织加工,选取部分作为论据支撑某观点,这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过程(参考《批判性思维与说服性写作:独立思考者的精进技巧》相关章节)。这也是 flomo 核心倡议中「不做摘抄,只写笔记」的原因之一。「信息过载」同样由于缺乏这一转化。精神分析用「消化」比喻,不过,比昂的「转化」(transformation)概念更为复杂,此处不再详述。
「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所用。以营养为例,进一步了解反式脂肪的概念、代谢过程、长期食用对身体的影响,并通过「数数串习」和「形成定解」,或许我们就能坚定地认为「食用带有反式脂肪的食物近乎食用垃圾」,进而影响未来决策与选择。
「信息」和「知识」是日常阅读中最容易接触到的心理科普内容,它们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公众对心理的认知。
模型:思维框架
但是,或许我们并不能够满足于此。「知识」同样有其弊端,盖其零散,而不成体系,因此,难以造成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系统性」改变。而若要造成系统性改变,我们或许更加需要「模型」。「模型」可以是一种组织「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原则。
下面只做两条引用:
❝ 有了模型,我们就能澄清相关假设且更有逻辑地进行思考,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来拟合、校准、检验因果关系与相关性。总之,有了模型,我们的思考会更有效。
——《模型思维》
❝ 其实,做决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效决策需要的是原则和心智模型。
——《纳瓦尔宝典》
因此,「模型」不仅重要,而且相较于「知识」更难获得。不过,相比「经验」,「模型」可以通过向他人学习和借鉴获得——所谓专家知识。这解释了为什么即使难以回忆具体「知识」,长期追踪某一作者或 newsletter 更受推崇,因为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思维模型学习。传统师徒体制也是如此。
例如,精神分析训练的督导环节秉承师徒传承,包含「知识」(理论、技术)、「模型」(个案概念化及其干预)和「经验」(反移情和咨询师支持)三部分;督导工作更加针对个案,其中「模型」非常重要。
然而,通过阅读心理科普获得的「模型」可能并不丰富。更糟糕的是,许多心理科普具有糟糕的底层逻辑,传递出「不良模型」。
而所谓「不良模型」,目前在我看来,就是距离精神分析目标更加遥远的认知,比如,不能背负属于自己的责任,受害者思维,二元对立,简化而非认识复杂问题等。当我读到以这些底层逻辑撰写的「心理健康」科普的时候,通常都会非常警惕。它们所掀动更是一种情绪,而非进展。如果大家留意,在播客之中,如恢复对爱的感知能力,或者大家都有病,我也是在试图以一种相反的思路来做。当然,如果底层逻辑如此,实际上究竟是心理科普还是不是,其实关系并没有那么大了。不良模型如今比比皆是,并不限于心理科普,但是,如果我们假设阅读心理科普的目的在于「疗愈」,而这一行为却实际上将读者推向了截然相反的位置,那就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了。
经验:实践与内化
「经验」的获得需要亲自体验,类似于「亲自尝过梨子的味道」。然而,「经验」获得也有规律可循。「训练」是有目的的经验沉淀过程。例如,卡片笔记写作法是一种思考训练。精神分析本身就是经验沉淀,是一种内隐知识,故精神分析培养体系被称为「训练」,其中个人治疗是核心部分。「随愈而安」中,我常说疗愈是一种长期训练,指的也是类似含义。
这意味着,即使「模型」升级和扩展,若无配套的「经验」沉淀,也难以带来真正改变。如我常说,「懂得许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精神分析理解之一是创伤是一种身体记忆。
模型作为精神分析科普框架
因此,我还是认为,「经验」获得,尤其当心理困扰已经是系统性的时候,独自解决可能是更加困难的,支持性关系是非常必要的,选择进入咨询可能是更为高效的方法。——判断心理困扰是否属于系统性的,一个方法可能是思考是否「越努力越糟糕」。不过,「生活之外并无更好的治疗师」,「随愈而安」也将尝试提出一些可能的自主训练方法,以期促进某些改善。
不过,什么时候「模型」更新可能是有用的?
还是以身体健康为例,理解营养运作方式,并不等于现实生活之中真的做好一段时间的营养调整,身体真正变得强健起来。但是,「模型」仍然是有用的,因为它使得你了解之前的饮食问题在什么地方,自己的身体为什么呈现出来当下的样子,又可以如何改变。一个运作良好的「模型」是有效改变的基础。
经由上述梳理,我想或许一个逐渐变得更加显然的事实是,当下我们做的还不够的,以及能够做得更多的部分是提供更能落地、实用的思考心理困扰的「模型」。鉴于我的背景,以及我所认为的精神分析实际上理应得到越来越多重视的理由,我能够和想要提供的「模型」当然和精神分析有关。
精神分析的模型
诸多更有价值的心理科普传递出来的「模型」之中,「进化」可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角度,而「随愈而安」想要增加的角度是「创伤」。
而有益的精神分析「模型」 包括哪些呢?仅列举我当下想到的:
- 创伤知情与自我认知:询问 What Happened to Me,了解经验尤其早期经验如何塑造了现在的我们;
- 心智发展是一种能力:能够理解自己或者他人「做不到」某些事情的原因在于心智能力不足,由此减少对于自他的苛刻要求;
- 了解情绪作为认识自我的重要工具,并且通过训练达到允许情绪,接纳情绪,理解情绪,释放情绪;
- 创伤是一种身体记忆;
- 真正的发展是复杂性的增加;
- 改变是一种系统性现象,虽然复杂,但是可以认识;
- 治疗是一种长期训练;
而这些内容就是我所谓的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心智模型的部分。即使我们理解了它们,固然没有办法代替「训练」本身,但是希望可以驱散一些无力,因为它们或许能够带来指北和地图的功能。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这些内容可以说是一些极为普世的精神分析解释 ,即使未能做到个人治疗之中的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设计,或许还是同样能够带来轻松之感。(之前有朋友评论听《清醒梦》得到一些轻盈之感,我想也是类似的精神分析解释起效。)
这也是在心理治疗中,我们将之称为心理教育的工作。但是,通常,所谓的心理教育更多侧重心理治疗本身的起效原理,来访者需要怀抱的合理期待,以及治疗过程之中自己要做的配合。更为广义的心理教育或许并未涉及太多。
就像《创伤与依恋:在依恋创伤治疗中发展心智化》中说:
❝ 我意外地发现对患者进行心理教育是最好的治疗途径。
《你经历了什么?关于创伤、疗愈和复原力的对话》也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在对迈克和妻子解释了 PTSD 的基本原理之后:
❝ 迈克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但理解了行为背后的原因,他和萨莉就不必再为此而感到困惑,这让他们轻松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