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不同理论的过程中,我们总能发现某些论述深得我心,对其产生强烈认同,甚至开始投入实践。这当然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也是因此,接触不同理论,打破那份执着,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

精神分析领域,我们将之称为对于理论的「移情」。

我们当然总是首先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理论,不过,如果一个理论只是固化某种业已存在的思维方式,那么,或许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理论,或许我们的打开方式有些问题。

一个非常常见的例子是所谓「原生家庭」。

感谢一直以来的心理科普,现在,当一个人开始试图理解心理困扰时,他多半会追溯到「原生家庭」。不过,我们知道,追溯本身并不一定带来反思:它可能是缺乏情感的理智化的归因,可能出于试图逃避当前关系之中困难感受,可能是受害者思维的一再重复,进而推演出来相当偏执的论断。

现实情况当然非常复杂:有人不能允许自己失去「天使」一般的父母,永远无法为弱小的自己发声,有人宁愿持续将父母渲染成为「恶魔」,从而不去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如此使用的「原生家庭」论对于当事人不会产生任何帮助。

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那个没有思考空间的位置,如果我们过于习惯使用一切拒绝思考,任何理论都有可能成为限制思维的工具。

而好的理论永远都不会限制思维。

即使精神分析向来强调早期经验,这种强调也远非想象之中的简化归因:事实上,「天性」vs「教养」的争论从来没有答案,而一些重要流派向来认为婴儿的内在幻想,也就是所谓「天性」更加重要。

所以,理论对我们真正可能的帮助就是打开那个思考的空间。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