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正在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1]和塔维斯托克中心[2]受训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育儿经」系列来自我的学习、工作心得,也是写给(准)父母们的一封情书,希望它能抚平一些养育焦虑,让大家在照顾好自己的基础上更好地支持孩子。

这个系列是灵感买家俱乐部业余公司的孵化成果,感谢 Bob,Fori 以及公司同事的帮助。

S1E3 孩子出现困难并不是父母的「过错」

养育过程带来的自恋损伤

孩子,作为父母生物意义和心理意义上的「衍生产品」,作为父母的生活与教育理念实践产物,天然带有太多父母抹不掉的印记,是父母的自恋延伸;一旦孩子出现任何所谓的「问题」,无论这个「问题」是身体疾病、学习障碍,或者情感困难,都是对于父母自恋的一个严重破坏。 

即使在正常的发展之中,孩子的独立、分离也有可能被父母体验称为一种自恋损伤。而当孩子遭遇情感困难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会更加强烈。情感困难在其中或许更为特殊,并且造成更强伤害,是因为它带来的或许是一种对于内在世界的否认与攻击。 

这种自恋损伤在无法体验分离的父母那里更加强烈,因为他们或许很难感受到孩子是一个实际上与自己无关的独立个体,而更容易认为孩子与自己强烈相关,孩子的「不好」也会带来自己「不好」的感觉。

尤其在父母自身自恋水平相对脆弱的情况下,孩子极有可能在许多方面实际起到父母自恋调节工具的作用,甚至需要充当父母的理想化客体。如候选精神分析师周令书在其讲座《完美母亲意象的崩解:从理想化到心智化》指出的那样,父母对于孩子的自恋使用包括: 

•对于孩子粗暴和彻底忽略表达自恋怨恨 •使用孩子的爱浇灌自己的匮乏 •使用孩子的优秀填补自己的自卑 •通过贬低和操控孩子获得自恋满足 

自恋脆弱的父母过分依赖孩子作为自己的自恋支持,孩子任何的不完美都将为父母自恋撕开一道巨大裂缝:孩子一旦出现困难,也就意味着他们对于父母自恋调节的功能失效,父母由此感到的自恋损伤将会更加强烈。 

而正如我们在第一篇育儿经 S1E1 当下,在中国,我们如何养育一个孩子?之中提到过的那样,如此强烈的代际创伤之下,匮乏感,以及由此带来的低自尊是极其常见的感受——我得到的爱是不足够的,因此我是不足够好的——自恋脆弱原本就是相当普遍的情况。 

我们日常观察到的养育现象:父母常常因为孩子的种种表现过度焦虑,越殂代疱,对于孩子过度严格,甚至在孩子「表现不佳」感受到被攻击,或倾向于否认孩子的困难,都与前面所说的养育过程带来的自恋损伤有关。 

更不用说时代话语正在将「成为母亲」构建成为一项要求过高,以至不可能的任务。就像我们前面在育儿经 S1E2 妈妈需要很多支持才能做到 60 分之中提到过的,父母,或许尤其是妈妈,面对孩子的情感困难,非常容易出现的一个反应就是自责、内疚,过度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没有做好。这实际上也是将孩子状态与父母自尊过度绑定在了一起。 

抚平这样的自恋损伤本身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停留在那样一种损伤状态,我们就有可能用一种防御的姿态处理问题,比如,否认孩子遇到的困难,或者陷入一种极端的自我攻击与无助之中。 

这篇文章试图来做这样一种松绑。 

父母对于孩子的塑造通常是「无心之过」

我们常说,咨询在真正开始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因为移情已经发生。与之类似,孩子尚未出生,甚至尚未开始孕育的时候,父母已经怀抱有对于孩子的想象。这些想象通常和孩子本身是什么样子的没有关系,毕竟他还并不存在,而更与父母相关。 

父母或许带有对于孩子的美好想象,他一定聪明、漂亮,受欢迎。孩子经常是作为父母自恋的延伸。如果父母资源不足,他们也有可能对于孩子的养育和成长感到担心。 

孩子是由父母的无意识幻想所塑造的结果。在生命的最早期,投射性认同就在发生着。婴儿当然的确带有一些先天性气质、倾向,心智绝非全然的一团混沌,但是,心智在关系之中形成、发展,我们把什么放到他的身上是非常重要的。 

投射性认同之所以有时是危险的,是因为我们常常将自己没有办法承受的部分投射出去。而孩子往往是一个家庭之中最为弱势的一方,他们同样常常受到家庭动力波及最大,所有冲击容易最终流经至他们那里,就像水往低处流;且由于动力经由许多精神分析称为防御机制的作用,并非绝然线性传播,到了他们那里或许还会遭到乘数,不断放大。 

但是,恰恰因为这是「无意识幻想」所造成的结果,我们同样需要了解:这些事情发生在无意识中,因此,即使养育者当真造成了孩子的一些困扰,在通常情况下它也只是无心之过

所谓无心之过指的是,即使作为成年人,养育者常常也并不能够随时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而只是跟随熟悉的方式进行处理,无论它们显得逃避、隔离,还是强硬、侵入。甚至,有时候,养育者实际上怀揣极其良好的意图,但在孩子的体验之中,他们还是感受到了忽视、拒绝。根据克莱因的观点,后者同样并不罕见。 

这并不是一种推卸责任,但或许能够带来一种自我慈悲的视角。 

你可以这么做:……

一些自我慈悲的心态

内疚并不会带来任何问题的解决,反而是一种苛刻超我,以及向攻击者认同,如果心智被自我攻击的声音所占据,就更加没有空间支持孩子。相反,即使真的看到一些自己尚未做好的部分,反而需要对于自己更加共情,因为那是一种情感局限,也和我们自己的经历有关。 

从照顾好自己开始改变动力

就像前面文章之中提到过的那样:在飞机的安全指南中,先为自己带好氧气面罩,再去帮助孩子,这是我所以为的养育的很好比喻。 

精神分析训练之中,之所以咨询师需要首先进行个人分析,一个原因也是非常类似的:我们只能以自己被养育的方式养育,以自己被倾听的方式倾听。我们没有办法去给予自己没有得到过的东西。 

在这个系列中提到过的许多有益行为,都建立在首先照顾好自己的前提之下。只有首先照顾好自己,才不会在无意识之中寻求孩子的照料,才能分离,才能允许孩子独立。 

照顾好自己是你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请不要让内疚摧毁它。 

看到自己做对了什么

当然,在精神分析之中,我们讨论早期经历如何影响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和世界的关系。这个过程之中,保持觉察,增强反思一定是一件有益的事情。理解自己有可能在无意识与情感层面可能如何影响孩子,从而更好地知道现在正在发生什么,当然也是对于父母有帮助的,但是,这是一个极高的要求,没有做到并不代表「不够好」。 

实际上,精神分析的确常常看到不足够的部分,而没有看到父母做得好的地方。关于这个部分,我们也常有讨论,文献之中也有展开,包括后来的积极心理学或者其他范式转向也与此有关。 

我的老师 Adele 曾经说过一句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当孩子进入到咨询之中的时候,就说明父母已经给到他足够的支持和资源了,且父母在做想要努力的改变,因为显然还有太多的孩子甚至不能进入咨询。 

同样的道理,或许我们可以将之扩展为,当父母开始留意、专注到孩子或许正在遭遇困难,或者持续反思所谓「做得不好的地方」,那反而说明他们恰是足够好的父母,而不可能真的非常糟糕。 

理解非线性发展的复杂性

同样,就像前面说的,我们需要承认成长环境的影响,但是,发展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且远非一蹴而就,而是螺旋上升,甚至不断前进、后退,因此现在常常强调非线性发展观。 

诸多因素之中,包括我们前面已经多次提及过的社会、文化、教育环境——东亚文化之下的孩子本身就有许多压力,同时包括孩子自身的秉性、倾向,外围支持;对于孩子发展,父母或许「难逃其咎」,但也绝非唯一影响因素。 

同时,因为系统之中包含种种因子,涌现同样可能发生。太多事情远超掌控,与其想要一手遮天、逆天改命,接纳这一事实或许更加重要。 

保持好奇与开放的心态

转化对于「问题」的负面看法(可以参见后续章节《育儿经 S1E4 孩子从来没有「问题」,只是在发展中适应环境》),而将之看作发展之中的自然过程,或者一种挑战。比起将之看作一种负担,抱着一种好奇和开放的视角,理解发生了什么,以及提出解决方案更加重要。 

References

[1] 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 https://chicagoanalysis.org/
[2] 塔维斯托克中心: https://tavistockandportman.ac.uk/


我在与父母合作的前提下与儿童青少年工作,如有需要,欢迎与我联络。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