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老师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讨论「要给来访者倒水吗」;其中提到:
如果来访者觉得气氛太客气,有维持这样局面的压力,就很难表达负面情绪。如果来访者的父母总是通过劳心劳力让来访者内疚,你端茶倒水就掉进了旧模式的陷阱,而没有提供纠正性的新体验。……
就像这个例子之中的复杂动力:许多时候,当我们自以为是满足他人需求,拼命做个「好人」,而罔顾他人真实体验,或者未曾给到表达空间,不论作为咨询师,父母,或者任何关系之中的一方,它的本质都可能是一种侵入。更要命的或许是,这种侵入甚至很难令人升起愤怒,而更容易落入自我苛责的窠臼之中。
这一行为更多出自我们自身的不安全感,希望获得认可,……无论如何与对方没有任何关系。
就像上文之中所说,这一动力可能出现在任何关系之中,但是,亲子关系之中,权力结构并不对等,加之「中国式父母」的习以为常,「为了你好」是经常拿来对此合理化的说辞。而它的影响将会非常深远,因为对于一个自体尚未完全建立的孩子来说,任何侵入都有可能使得这个过程更加困难。
对比最近正在书写的亲密关系,一定程度的「侵入」甚至可能是关系建立的必要过程:不安全感需要袒露,而恋人们总是渴望更多了解对方。但是,如何通过不断交流将之「言语化」(你和其他女孩子亲密会让我感到不安),而非「行动化」(争吵,检查,过度讨好,不留空间……),并且建立一个「独立」与「融合」的动态平衡,可能就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