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两难困境的表达总是动人。不过,即使并非那么极端的情境(俄狄浦斯,「世间安得双全法」,爱上我的分析师),我们在关系之中,也会不断遭遇欲望不能满足,或者至少不能立刻满足的痛苦。但是,放弃并不总是意味失去:

如果我们知道,暂时切断联系,能够为对方腾出思考空间,那么,压抑思念本身也就成了一种爱的表达。此时的放弃更像是一种「获得」。

尽管如此,自我牺牲也绝不是爱,而是 self-defeating;以上例子之中,将欲望的不能满足变为获得的,是两人共筑的主体间场,安全、互信,彼此感激,互相成就是其前提。而非因为恐惧失去,由爱生怨的被迫付出。

更为极端的情境之中,则有更加宏高的信念带来的「获得」,无论是 Atypical 之中的那句「我需要她作为我的治疗师」,还是一行禅师所说的「将佛法转化为现实的强烈愿望」

反之,如果没有如此「获得」,任何不被满足的欲望都会变为不可言说的怨恨,任何与之相关的表达都会变为「伪善」。最终,关系将不得不变作一场难堪计算。(《卧虎藏龙》又是如何呢?)

需要说明的是,「获得」甚至并不完全与对方相关:当然,互信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在此之上,「获得」可能更与它们相关:深沉自尊,坦诚沟通,爱的勇气。……

承认并且面对欲望,乃至公开言说,本身就能一定程度地消解只能「付诸行动」的诱惑。——世间并不总是没有双全法。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