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总是流行各式各样的自我管理方法论(GTD,P.A.R.A.)、工具,而它们也一定程度上是有用的。的确有人因此得到了加持,过上了「高效工作,品质生活」1的日子。但也有人不断经历方法、工具变迁,无论如何「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精神分析的好处之一是给了我们可以思考的框架,用以尝试理解生活现象。

我想到的一个例子是「整理」。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与精神空间有关的隐喻:当我们将物理空间清扫干净,分门别类时,我们也就为精神空间腾出来了可能的空位。收纳起来的并不只是衣物,杂用,而更可能是「自体碎片」2;将物品归类整理之后,这一行为就带来了一种「凝聚」的感觉。

各种各样的「笔记术」其实也是类似。或许我们不常留意,但是,许多「笔记术」的自我推销之中实际上包含「心理疏解」的功效。

比如流行一时的「子弹笔记」,它的开创者本身就是为了应对自己的多动症而发明的,之后也给了许多具有相似困扰的人以启发:

老兵在子弹笔记上记录日常生活,分享自己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方法;强迫症患者分享自己放下执念的方式。还有一些人像我一样患有多动症,看到他们成绩进步、焦虑有所缓解,我十分感动。——《子弹笔记》

而 GTD 向来宣扬「面对种种事务皆无压力的平衡感、心理上达到心如止水的一种宁静境界」。

工具设计也会通常遵循如下原则:通过自动化流程,或者更加符合人类认知习惯的架构(看板,网状结构等),减少心理压力。

以上梳理可以让我们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理解自我管理方法、工具。

唯一的问题在于,这些方法是「自外而内」的,也就是说,它们试图通过外部空间的变化,进而去影响到内部空间。这当然一定程度上会是有效的。但是,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它们要去付出额外努力,而一段时间之后,在某种惯性的驱使之下,又会回到初始状态。

——因为最初引发囤积,或者拖延的焦虑本身并未得到处理。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这份焦虑并不一致,所以此处也就不去详细讨论。与之相比,心理咨询,或者精神分析当然更是一种「自内而外」的方法,虽然不会立竿见影,但却治疗根本。

但我们也不只是要去得出「回到你的咨询之中」去谈,或者「找到你的咨询师」这样一个多少令人丧气的结论。

在我看来,如果把各式方法增加一个纵深角度的思考,或许就会多少带来一些不同。

比如,使用 Zettelkasten 写作方法的过程之中,询问自己「关注问题」是什么;使用 GTD 的过程之中,询问自己「职业目标」是什么;使用 P.A.R.A 的过程之中,思考每个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最终构成的人生愿景到底如何;使用「整理术」的过程之中,我到底想要一个怎样的生活……

思路总是增加主体性,寻找我的感受,方法对我的意义,而不只是单纯提高效率「内卷」。

References

[1] 高效工作,品质生活: 少数派

[2] 自体碎片: 并非严格意义,而只是借用这个词语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