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好的亲密关系,不同的人,不同的理论都有各自的理解。从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如果爱人能够承担「理想化」,「镜映」,「孪生」三个自体客体功能的话,那么,这很有可能就是一段好的关系。
以母婴关系作比喻,我有时会把「理想化」与「镜映」的过程非常简化地描述为:妈妈是好的,妈妈是在那里的,妈妈是爱我的,我是好的。
因为对于亲密关系之中的他者的「好」的基本信任,「理想化」带来了一种安全,力量;而「镜映」则意味着自己能够被看到,懂得,欣赏。以上两者的共同作用之下,一种相当具有活力的自我发展的愿望被激发了出来。所谓「我希望变得更好」。这种愿望本身就是人类幸福、满足的基本来源。
科胡特最后加入的第三极,「孪生」自体客体,所谓「世界之中另一个我」的感同身受,对于亲密关系来说可能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缺乏这一部分,亲密关系的独特之处可能不容易体现。现实生活之中,我们也常看到抱有共同志向的伴侣,比如,李银河、王小波等。「志同道合」能够带来非常基本的归属、支撑。
如果去和其他关系进行区分:挚友本身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孪生」自体客体,但在「理想化」与「镜映」的维度则并不要求如此强烈;师长则更多归属于「理想化」。
最后补充一点,其实自体心理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视角理解世界:比如,佛教之中的三宝「佛、法、僧」也可与三极自体客体进行类比。「佛」代表的「理想化」自体客体,「僧」代表的「孪生」自体客体,而「法」则可被用于理解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