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灵奇旅》,心理咨询领域已有不少有趣的解读,比如,李昭老师的《意义的悖论与重建》。而我本人更感兴趣的则是,这部影片带来的讨论之中单一面向的「治愈」感。截止目前,我读到的唯一不同的声音来自翻转电台 Special 心灵奇旅:虚无主义的美学化。
翻转电台将《心灵奇旅》的创作本看作身是对当前社会之中的自恋观众的「讨好」,未免有些苛责。但是,《心灵奇旅》带来的巨大认同,无疑是因为触碰到了广大观影者的脆弱之处。
我将此理解为,「现世安稳」与「梦想无价」的主流声音之外,这一时代,人们更需要新的价值观以「获得意义」。通常对于以父母为代表的「现世安稳」的反抗,不过是到了「梦想无价」这一层次。但是,「内卷」、「打工人」等自嘲当前,追求梦想已经不能解决眼下苦恼。
无论是《心灵奇旅》之中试图自圆其说的「活在当下」也好,翻转电台将之定义成为的「虚无主义」也好,日系发展而来的草食,低消费主义也好,无非不过这一新的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以精神分析的视角出发,二十二展现出来的还是我们不断讨论的「嫉毁」,不断破坏,无法获得。而才华横溢,但却无人赏识的 Joe 不断追求自我实现,本身也是一种 Not Enough 的感觉。与韩炳哲的叙事线索类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全球资本主义浪潮之下的时代通病。
只是这种「不够」的感觉并不可能通过一句「活在当下」消除,价值观本身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或许也只不过微乎其微:新的价值观带来新的追求,也会导致新的不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