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教育
我的精神分析入门开始于以客体关系著称的国际心理治疗学院(IPI),Bion 是其中的重要一脉,与之相关的 Ogden、Ferro、Green 也是如此。受训过程之中,我曾与钻研 Bion 的督导 Karen 工作过一段时间,主要讨论 Bion 发展出来的思考过程理论,以及它在临床上的应用,受益颇丰。
进入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CPI)之后,我们较少提及 Bion,但儿童青少年方向的督导 Colin 带有一些巴西传统,心系 Bion,由他带领的案例研讨会,阅读材料多是受到 Bion 影响极大的 Ferro,督导风格也是不报背景材料,直接进入逐字稿的讨论。游戏式的精神分析,享受精神分析中的「好时光」good hour,都是曾经启发我的临床观点。
到了 Tavistock,算是真正开始深入接触 Freudian-Kleinian-Bionian 传统。在这一传承之下学习 Bion,既看到他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脉络,又更加理解他对于 Kleinian 理论与技术的超越,竟然与当代精神分析更加接近,无怪 Bion 总不过时,而越来越成为讨论前沿。又比如,或可称为 Post-Kleinian / Bionian 的 André Green,理论上虽然以 Freud 为基础,临床上竟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 Winnicottian,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因为 Freud、Klein、Winnicott 实在都是此前受训一读再读的理论家,但 Bion 确实并未系统阅读——虽有前述零散涉猎——所以 Tavistock 真正让我感到新鲜和滋养,是到了 Bion 以及之后的 Post-Kleinian 理论家,是我未曾想象过的惊喜。
而后,因为当时我对于就读分析师项目的学院举棋不定,也又去国际精神分析训练学院(IIPT)亲自体验了一下,参与了整个暑期学校;而如前所述,IPI / IIPT 受到 Bion 影响极深,言之必提及 Ogden,因此又有了一层接续。
真正到了洛杉矶当代精神分析学院(ICPLA),则又是和 Bion 的另外一层缘分:众所周知,Bion 后期讲学,在美国的驻足处就是洛杉矶(孙平《洛杉矶的比昂学术氛围》 ,我们历史课的老师就是 Wilfred Bion: Los Angeles Seminars and Supervision 的编者 Barnet Malin[1];他的经历也很有趣:有过 Ego Psychology 和 Kleinian 两段分析,受到过 Kohut 的启发,最终在 Bion / Lacan 处找到了共鸣。
除了传承上的接续之外,更重要的或许是,Ogden、Ferro 的后续发展,以及当代精神分析的主体间性,无一不与 Bion 相互对照,进一步让我理解了 Bion 的前沿,是我可以认同的理论。我在 Tavistock 的两篇理论论文,除了之前提过的以当代视角批判 Klein 之外,另一篇就是讨论 Bion 的当代性。
心智生长
对我个人来说,Bion 带来最妙的启发是讲清楚了一件精神分析真正重要的事,也就是心智生长于不满足的间隔(gap)之中,而这个过程得益于将扰动调和进入情感真理。
「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人类的存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不完满的状态。我们的欲望与现实之间永远存在着距离,这种距离便是挫折的来源。面对挫折,我们有两种选择:改造现实以满足欲望,或是调和欲望以适应现实。后者虽然看似是对社会的妥协,但实际上是心智成长的必经之路。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耐受挫折的能力被视为思考发展的基础。象征性思考也就意味着与情绪拉开一定距离,保有一些能够思考的空间。这个空间其实就是容纳、忍受挫折的空间,正是在这样一个空间之中,思想(thoughts)得以诞生。心智也就从中生长出来。
挫折指代可能非常广泛,任何无法立刻得到满足的愿望都是一种挫折。对于婴儿来说,就是母亲暂时不在那里,对于成人来说则意蕴更加宽泛,但我们常用一种焦虑替代另外一种焦虑,金钱、关系都是如此,本质还是可以追溯到早期依恋关系。
能够耐受挫折,是因为了解,即使母亲暂时不在,她也总是会回来的。有了这样的信念,挫折是暂时的,于是便可以耐受。
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人们的自恋倾向,使得耐受挫折变得越发困难。过度膨胀的自我期待往往导致更强烈的挫折感。全能自恋的个体可能会将任何不在掌控之中的事物都视为挫折,从而陷入永无止境的痛苦之中。
具象思考往往导致我们陷入生产性的忙碌中,只在现实层面努力而忽视了内心真正的需要。相比之下,象征性思考的核心在于「符号化」的能力,即能够「见山不是山」。象征性思考赋予我们「做梦」的能力,创造「过渡空间」,了解「梦里佛事,水月道场」,就连善业也不必执着,得以真正「游戏人间」。
与此同时,我们既要有「做梦」的能力,也要能够「从梦中醒来」。
当一个破碎状态的人意识到,即使这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但他并不会真的崩解;当一个人认为「必须」的事终于开始松动(必须符合社会时钟,必须解决某个议题),而进一步能够接触感受……
在这之后终于可以真的开始做点什么。
学习资料
何苦开心最初翻译视频,就包括了 Don Carveth 的 Bion 《论团体经验》与《思想等待思想者》,当时就感受到了中文比昂资料的有限,翻译过来的只有台译本
- 《论团体经验》
- 《从经验中学习》
以及临床导论
- 《思想等待思想者》(顺便说一句,同一作者的《论自恋》竟然也有中文译本,也是要感谢编辑老师的独具慧眼了)
除此之外,还有中国精神分析研究丛书:
- 《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建和发展:克莱因和拜昂研究》——这一系列质量都很有保障,而且全面,即使是更加小众的理论家都有涉及,值得大力推荐。
这篇笔记写于去年夏天,现在可喜《阅读比昂》[2]也又译了过来,作为我推荐列表里的第一名,本书是比昂导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想必能够极大帮助国内同行对于比昂的理解。
- 《阅读比昂》
以上事实导致了国内大众对于 Bion 的理解(甚至了解)都很有限。比之于早早翻译过来几乎全集的 Kohut,Klein 以及大量著作的 Winnicott,以中文作为语言阅读 Bion 甚至都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即使 Bion 在当代精神分析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且因其「先进」,所以逐渐更加重要。我也常开玩笑,这也说明了写得少而精对于学术思想传播很是必要,Kohut 重要著作只有三部曲,Klein 只有四本小书,引进、传播、研究,显然都要方便不少。
以下推荐都以好读的导论书籍 / 课程为主,主打一个入门;个人并不建议上来立刻读原著,虽然到了一定阶段一定是必要的,但是以原著上手(尤其在没人带领的情况下)极其劝退。请大家保护好最初珍贵的兴趣与发心。
- 《阅读比昂》Reading Bion:大名鼎鼎的 Reading 系列,这个系列质量不是那么一致,可 Reading Bion 确实不错。
- 《思想等待思想者》:不解释了
- Wilfred Bion: His Life and Works 5 星推荐,结合生平和理论发展,是我最喜欢的一种理论家专集
- A Beam of Intense Darkness 洛杉矶Bion 被分析者写的导论
- Wilfred Bion: Los Angeles Seminars and Supervision 主打一个说人话的 Bion
- Bion's Sources: The Shaping of His Paradigms 如名所示,且是 Hinshelwood
- Bion: An Introduction
- New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Bion 对 Bion 的工作进行了现代探索,提供了新的见解和解释
- The Dictionary of the Work of W.R. Bion 一个必不可少的参考工具,非常适合快速方便地获取重要信息。
- 糖心理的 Bion 课程(我听过,确实不错)
- 简单心理也有入门(我没听过,不知道什么情况,但确实都是很棒的老师)
- 何苦开心的翻译:《论团体经验》与《思想等待思想者》
- 一些 Bion 作品翻译:自传(推荐关注这个公众号,在持续翻译 Bion),另一个版本
Post-Bionian
如前所述,我对 Bion 的一个兴趣也在 Post-Bionian(或不如说,我通常对 Post (-Kleinian/Kohutian))都有很大兴趣,之前也说过想做 Post 读书会,因此最后也做一个简单介绍。
地图
Post-Bionian 在地理上就很多元:英国分析师倾向于强调 Bion 的早期工作,如精神病机制和 Container / Contained,而北美和南美的分析师则侧重于他的后期概念。意大利分析师在场理论的发展和精神分析中的美学体验探索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意大利
意大利的分析师在后比昂理论的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场理论(Field Theory)的发展方面:
- 安东尼诺·费罗(Antonino Ferro):作为帕维亚小组的关键人物,Ferro 通过场理论扩展了 Bion 的思想。这种方法将分析过程视为一个动态场域,在这个场域中,情感动荡被容纳和代谢,从而促进心理成长。Ferro 强调增强病人做梦和思考能力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关注隐藏意义的揭示。
- 朱塞佩·奇维塔雷塞(Giuseppe Civitarese):进一步发展了比昂关于遐思和梦境的概念,如何作为处理无意识材料的媒介,强调分析师的情感接受能力和在治疗关系中共同创造意义的重要性。
- 里卡尔多·隆巴尔迪(Riccardo Lombardi):建立在 Bion 的理论之上的身心分离,解决了身体体验和心理过程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他探讨了分离现象在精神分析实践中的表现,倡导一种整合身体和心理维度的整体方法。
英国
英国的分析师更多地关注比昂的早期工作:如罗纳德·布里顿(Ronald Britton)。
北美和南美
美洲的分析师特别扩展了 Bion 的后期概念:
- 托马斯·奥格登(Thomas Ogden)(美国):Ogden 发展了 The Analytic Third 的概念,这一概念建立在比昂关于容纳和主体间交流的思想之上。
- 詹姆斯·格罗特斯坦(James Grotstein)(美国):详细阐述了 Bion 的 O 概念。
- 恩里克·皮雄·里维埃(Enrique Pichon Rivière)(阿根廷):尽管不严格属于 Post-Bionian 范畴,纽带(el vinculo)概念补充了 Bion 的理论,强调了关系动态在心理形成中的重要性。
法国
法国的精神分析师将 Bion 的思想与他们自己的传统相结合,如安德烈·格林(André Green):格林将 Bion 的概念纳入了他自己关于情感、象征化和死亡母亲情结的理论中。
关键理论发展
这些 Post-Bionian 理论家以各种方式扩展了 Bion 的原始概念:
- 场理论:强调分析过程的动态、共同创造性质。
- 遐思和梦境:探讨分析师对无意识交流的接受能力。
- 身心整合:解决身体和心理体验之间的联系。
- 主体间性:关注精神分析的关系方面。
- 象征化和情感:研究心理表征和情感体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