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发布「塔维笔记 #1:两个传统的对话」之后,收到了一些提问,大多与不同学院的区别与特色有关,所以打算再多写一点。
这一周我也还在继续感受两个传统的穿插:芝加哥惯例组织的 Institute Dialogue 本轮阅读跨性别相关的文献,我也在追看塔维理论课老师 Juliet Newbigin 的写作。作为英国精神分析协会性别委员会主席,她的不少文章都与性别相关。而 Juliet 本周发来的延伸阅读正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芝加哥教员 Jonathan Lear 的作品,以致有时甚至混淆两个项目的 reading。在塔维图书馆找到了芝加哥 90 周年讨论自体传统的视频提到的科胡特传记 Heinz Kohut: The Making of A Psychoanalyst 借阅回来——这一视频的字幕我正在缓慢校对之中,未来将在何苦开心发布。
塔维类似 slogan 一样的是一句 Innovation in Mind,我倒是感觉很能代表它的特色。如果单看塔维项目,就能看到它与通常精神分析学院非常不同,不但数目繁多,而且多了许多让人感觉「什么鬼」的内容。我所在的 M16 就是如此,包括精神分析与不同领域的对话,比如政治、音乐等。其他诸如跨文化、领导力更是拓宽了传统精神分析的工作领域。它们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临床项目,但是对于培养精神分析式的思考方式很有帮助。我对塔维学习的期待也是拓宽视角,增强学术能力,完成婴 / 幼儿观察——总之是对于当前临床项目的一个补充。
与此同时,塔维提供包括硕士、博士在内的学历教育,而非只是提供专业培训,这也是它和精神分析学院不同的地方。
相对来说,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则是一所传统意义上的精神分析学院,以临床项目为主,我目前所在的心理动力学项目需要在 3 个督导的指导之下持续与个案工作,对于督导与个案时数、报告撰写都有不算低的要求。
不过,就像之前说的,精神分析学院如同霍格沃滋,各自有其特色,芝加哥同样如此。也有朋友对于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的受训很有兴趣。
如果说学院风格还是一个飘渺而主观的体验,只说最为直观的教学,目前为止我印象深刻的若干课程包括:
- 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 on Development Processes 以精神分析的角度讨论类似发展心理学的内容,非常细致代入生命历程,为精神分析理论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视角,不再那么抽象;在我看来,非常适合作为儿童青少年项目的先修课程,同时为处在不同生命阶段的来访者工作提供很好框架。
- Critical Thinking 这门课程在多个维度对我的受训产生影响,无论是文献的批判性阅读,比较精神分析框架的引入,或是非线性、复杂系统与精神分析之间的对话。
- Evolution of Psychoanalytic Thoughts 类似其他培训之中的理论课程,不过特点是将理论放到历史维度之中讨论,强调理论的渐进、变化、发展,涉及许多重要但平常提及没有那么多的理论家,比如 Leowald,Ferenczi 等,每一主题的教员又是该领域真正的专家,如自体部分由科胡特圈核心成员 David Terman 主讲,温尼科特部分由 Frank Summers 主讲等。
- 其他包括 Fundamental Concepts in Psychoanalysis,为理论增加主题维度,如性别、老年、自闭症等,我此前文献笔记的分类也是据此而来;至于具体流派的 Self Psychology——被称为学院最受欢迎的课程,Advanced Ego Psychology 皆把理论之中哪怕非常模糊的部分以相当清晰的方式进行呈现;之前听到美国同行不断吹捧的不涉及个案背景而只以逐字稿理解来访者的案例课,这一学期体验之后果然也是非常独特的体验。
我还只是学院的低年级学生,以上也只是我的个人感受,听说学院后续也对于课程进行了更多调整、改进,也欢迎我的同学们补充、指正。
其他相关资源包括:
- 我之前翻译过学院的一个简短介绍视频。
- 关于学院的申请,魏依、陈智瑶分别做过基础项目、分析项目的分享。
- 我的同学高彦慧最近也正在分享芝加哥这一学期「创伤与丧失」课程的学习。
近年不断有同行进入更多学院学习,包括在中国有专门培训的纽约霍尼精神分析学院 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Psychoanalysis,国际心理治疗研究院 International Psychotherapy Institute(可参考何晓明在做的系列采访),新精神分析中心 New Center for Psychoanalysis,澳大利亚精神分析协会 Australian Psychoanalytical Society 等,其实选择可以说是越来越多的,也很期待听到其他同行更加多元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