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在开始写元知识库系列的时候就决心做一篇叫做精神分析文献到底怎么读,既因为当时自己受困于这样一个问题,又因为感受到了它的重要。

现在,经过了国际心理治疗学院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塔维斯托克中心的数轮洗礼,对于这个问题大约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眼下一篇短文,固然没有办法写到之前想象得那么完整,或者也可以简单谈谈。

另外,文中强调了「书单」的重要,未来何苦开心也会发布更多主题书单与大家分享。

祝学习快乐!

芝加哥、塔维的理论教学

我个人的精神分析学习主要是由这几家学院塑造,其中,芝加哥影响最重,其次是塔维与 国际心理治疗学院;因此,在谈到我的个人理解之前,首先谈一下尤其是芝加哥和塔维的教学。

芝加哥

芝加哥教学更偏临床,也就是说,以「用」为主。心理动力学项目除了基础年把祖师爷弗洛伊德全集一一读过,后来的理论家少有这样待遇。或许分析项目课程设计不一样,要更加深入,这我就无从得知了。只记得那时第一次如此读全集,叫苦不迭,所得结果除了至今为止,弗洛伊德全集还是我的微信读书阅读时间最长的书籍之外,也不记得什么了。真正留存下来的是,全体学员哭嚎之下,Erika 开出的辅助书单,这也是我第一次感到二手文献的助人力量

高年级深入不同流派,但是阅读列表并非仅限于原教旨主义,除了温尼科特基本上是读原作之外,自体并不全读科胡特,克莱因也没有读太多原作,而是更多当代作者(我就是这样接触到了至今仍感震撼的 Rachel Blass),自我更是干脆没读安娜·弗洛伊德与哈特曼,而是读了许多当代临床阐释,以至我一时无法区分自我与当代弗洛伊德的区别。

选读原著时也是按照主题而非编年史顺序;主要目标是在临床上够用、好用而芝加哥不断优化课程设计,每门课几乎已经相当经典,他们当然也达到了这个目标。我记得早年选了 Leo 的高阶自我心理学,当时就是一样的阅读清单,今年再读,竟然还很过瘾,也足见其「经典」:他更旨在说明自我心理学的工作特点,以及它与自体的比对,由此带来的冲击与临床观察让我一度也成为一个「柜子里的」自我心理学家[1]

芝加哥课程有时更像 lecture(讲座)而非 seminar(研讨会),即使是 6、7 人的小课,老师也常有专门设计,甚至做好 PPT,只是留出一些时间供学生提问,而非整节课都「自由联想」式闲聊。我自己很喜欢这样的安排,吃得饱又有互动。之前以为美国学生习惯了 seminar。直到与美国同行 Garret 聊天,他说:

Sometimes I only want a good lecture! 有时我只想听一场精彩的讲座!

可真是说到我心里去了。看来学生求知的心理大同小异,全世界也没什么不同。

塔维

但是塔维完全就是另一幅模样。就像我一直以来强调的,我在塔维读的本来就不是一个临床项目,阅读不同思想家,在大的模块中属于「理论 (theory)」,内容从弗洛伊德、克莱因、温尼科特、比昂、梅尔泽到后克莱因派其他作者,几乎全都是一篇一篇按照时间顺序读过来,上课形式也是非常传统的 seminar傍晚从塔维小楼钻出来,我常有种错觉,以为他们的教学方式从古至今大概都没有什么变化,我在塔维的受训,或许与在 How to Flourish as a Psychotherapist[2] 之中 Brett Kahr 所写的也没有太多区别。

相比于芝加哥的 lecture,塔维的 seminar 当然更加自由散漫一些。带理论课的主要老师之一 Marija 总是这样开头:

What do you think? 你们怎么想?

就算是我们提出问题,她也要来一句:

What do others think? 其他人怎么想?

我们私下暗暗吐槽:原来当教授只要会这样两句话就可以胜任;强烈激活嗷嗷待哺的我们的嫉毁 (envy),尤其是面对梅尔泽这种「完全不会说人话」的作者。我们压根思考不了,不能思考,你难道没有体会过被精神分析文献搞创伤的经历吗?于是央她先来做一些总结和介绍,她倒也满口答应。

不过,与此同时,我们当然也知道,这种主动参与、思考与创造本身就是体验的重要部分。这样一篇、一篇啃下来,经过 seminar 的发散讨论,再到论文写作之中的一遍又一遍重新检索、比对、阅读(详见后篇写作作为一种精神分析实践,用自己的方式找到联系并且学习表达,到了学期末的时候,竟然感觉自己真的多少懂了一些什么。

弗洛伊德在芝加哥有好好(emmmm)读过,克莱因与温尼科特也都是熟悉的理论家和作者,但是这一轮炼狱还是体验到了真正理清脉络的感觉,到了芝加哥动力项目只用了两节课匆匆带过的比昂,那种获得新知,但又整理清楚,并且和此前所学联系起来的踏实确实让人舒心

学会了是学会了,可是凭什么要宝宝自己这么努力!

精神分析文献阅读

学习次第

单雨佳老师曾经在公众号列出精神分析分级书单,我认为其精神内核就在于学习次第,反过来说,许多与学习有关的焦虑原因就在于次第不清。

简单来说,如果已有长程、系统培训,最为重要的还是跟随培训浸泡,努力最大化吸收培训内容,课外讲座,或者深入研究、独立钻研都只是吃不饱时自己开的小灶。这也是长程系统培训总被强调的原因。

对于个人来说,首先最要紧的是搭建属于自己的理论、技术框架,在此之上,阅读原著,或者理论技术文献,才会有的放矢;当框架建立起来之后,任何新的阅读都会自动安置在其中一隅,而不会变成不能消化的碎片。

一个好的培训应该能够帮助搭建这样的框架。

阅读次第

  1. 入门读物(《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长程》、《简明》、南希、拉玛、《概念化》等),用以辅佐框架搭建。
  2. 基础技术文献:尤其新手时期,需要精进的更是临床技术,而非理论深度,这一时期,原著阅读实际上并不必要甚至并不应该放在首要位置;这也和芝加哥动力项目并不强调原著一致。尚不需要过度区分流派,经典甚至更加当代的技术文献优先级更高。
  3. 重要二手文献:基于流派,或者理论家。
  4. 原著:后文详述。
  5. 自主阅读。
  6. 新作追踪。

原著阅读

阅读克莱因开始,对于深入一个理论家更有心得:虽说总要从精神分析原著阅读为基础,但是如此必不足够,尤其入门阶段,总要:

  1. 了解理论家的历史背景与生命史,为理解其理论形成打下基础。比如比昂自身早年背井离乡,尤其是参加一战的历史——简直是一个精神病式的环境——与他对于精神病人的工作、理解强烈相关。我也一直认为,理解比昂理论最好的脚注甚至是一战纪录片。而对于某一理论家的生命观的不同看法,甚至可能带来对于理论完全不一样的解读。比如,如果你更倾向于认为克莱因尤其早期生命经历是「足够好」的,创伤更多发生在婚姻之中,那么就会强调克莱因更多讨论爱与接纳,而这个部分是通常被人误解和诠释不足的。
  2. 大量阅读二手综述性质文献、书籍。与其他领域一样,精神分析学习完全没有必要重复造轮子:因为没有一个人认为克莱因、比昂或者科胡特是好读的。当我向督导抱怨科胡特的难读的时候,他说,「You know, that is Kohut, you are supposed to not understand 你知道,那可是科胡特,你原本就不该理解。」我们读比昂的时候,Marija 同样说过类似的话。没有一个人认为他们是好读的,但是共识在于,他们是重要的,所以历史上人们已经想尽办法读懂他们,这些努力就藏在优秀的二手文献中,如果错过它们就太可惜了。好的导论课程也可以算作这个类别。而在这个过程中,反复比较阅读,同样可以深化对于理论的理解。因此,一份好的书单是重要的,犹如一部地图册,用好完全可以事半功倍——是以 syllabus 非常重要,拿到芝加哥每个学期的 syllabus 我都感到已经值回票价,在此也推荐芝加哥精神分析中心 CCP 网站列出了候选人所有课程的 syllabus[3] ,非常精彩,值得按图索骥。
  3. 以上前行之后,心态躺平,但是行动不辍地阅读原著,allow yourself to be washed over——原著阅读更多是心态调节问题,而非方法问题。而前面的准备工作将会让你有更好的心态。单就方法而言,只要去读,就有收获;更好的当然是长期、反复阅读。牢固树立这样的信念,亦即原著阅读是一个长期、反复过程,而非一蹴而就,也有助于建立好的心态。整个学习过程之中,不时自由联想式地翻阅原著也是一个好的习惯。
  4. 以译代读。翻译原著是哲学学习的常用方法,这个方法在精神分析这里似乎并未得到强调,尽管向来都有大量同行翻译文献。与阅读次第不同,作为学习方法,或可推荐翻译更加经典的作者与文献,尤其是那些不说人话的作者的文献,而非当代技术文献。后者简单、明晰,看看就好了,除非为了传播,否则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地翻译出来。仅以后克莱因作者为例,比昂、梅尔泽、葛林,还有大量文本缺乏中文译本,如果想要深入钻研这些作者,不妨在此做些文章。
  5. 写作:都说要有问题意识,可是如何才能建立一条培养问题意识的路径?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是写作,实际上只有通过写作才能真正阅读:讨论一个你所感兴趣的概念的历史演变,比较不同理论家对于同一现象的不同理解,给自己留一些可以做的小题目,并且从那里开始,这个过程会让你自我怀疑到自己之前真的有在读书吗?但结束之后将会感到明显成长。这也是我感到许多项目之中缺乏的重要训练。具体我会在写作作为一种精神分析实践详细展开。

主动阅读

经历了以上步骤,或在期间,如果还是感到「吃不饱」,那么就可以主动在 pep-web 上检索挑食了。想要研究、写作什么主题,自然要查文献。在临床上遇到什么问题,等不及见督导,也不妨多查文献。我的第一任督导就说,「读文献当然是要跟着来访者读。」我的理想状态一直都是「像刷公众号一样刷文献」。好的培训通常都包含 pep-web 账号,如果你的培训不包括,请向主办方进言。

我的文献笔记库[4]之中也有很多我自主选择的主题,比如创伤相关与情绪。针对某一主题大量阅读通常都能带来了不得的内功增长。

而且大佬们都是这么做的。我至今记得初入行时读到张沛超老师这篇访谈,记忆犹新,心向往之。

我好像在圈内的形象是以 talended、gifted 著称的,可能大家并不知道,我在坐冷板凳的时期,一天读的文献量有这么厚。晚上睡前下好文献,然后 QQ 上发给打印店的老板,第二天吃完早点之后去打印社取。

另有孙平老师的学习精神分析宜系统,多为来访者查文献。诚如斯言。

不过,主动阅读到底属于上述工作之外的「加餐」,需要注意比例,不致偏颇。具体内容选择上,除了前面提过的「跟随来访者」,「近期感兴趣的主题」,「最近课程之中想要深化的内容」等,也不妨列一个长期架构出来,逐渐打造自己的知识库

新作追踪

何苦开心的老读者或许知道,我一直都是包括 New Books in Psychoanalysis 在内的许多精神分析播客的忠实听众,同时也订阅了大量的精神分析学院、协会、中心的邮件,以及其他社交媒体或网站的相关内容。其中都有许多讲座信息与书讯。当然没有时间,也无必要一一阅读,但可帮助了解热点话题与最新动向,如果有符合自己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进一步阅读

情绪觉察

很多时候,精神分析文献的阅读困难并非只是语言、内容,而更多是一种情绪困难。当你阅读过于早期、原始的文献时,很难不被其内容所创伤,因此想要逃避。但是,就像我和当代精神分析学院 (ICP) 的候选人 Mia 交流时她所说的:

I always try to do all the reading even if it's difficult emotionally. Because that's what I am here for. 我总是尽力读完所有文献,即使在情感上这很困难。因为这就是我在这儿的原因。

文献阅读也是精神分析训练之中重要的转化因子,大家要为了治病好好读文献呀!

他山之石

最后多说两句,所谓文献多、杂,晦涩难懂,其实本来就不是精神分析学习特有的困难;人文学科大多如此。

临床精神分析与之不同的地方在于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但这也并非新鲜事,一些学科,比如广义上的设计、创作都是如此。

「跨界」是何苦开心搭建之初的基因,面对这些问题,向外寻找方法也是一种自然选择。尤其人文学科的阅读、研究方法多可借鉴。比如,我曾做过一个书单「随愈而安」:写作[5],虽说关于写作,但是读、写本来就不分家,好的写作者必须是好的阅读者;其中也有一些关于阅读的好建议。又比如哲学社这篇如何自学哲学转化之后完全能够应用在精神分析领域,甚至原著阅读之中提到的问题也与芝加哥批判性思维一课之中的练习大体相同。精神分析学院、协会之外,我也持续关注许多人文研究者、创作者与社群,并且不时从中获得启发。

References

[1] 「柜子里的」自我心理学家: 芝加哥老师们的一个冷笑话,用以嘲笑自我已经不再是美国当今精神分析主流

[2] How to Flourish as a Psychotherapist: https://www.amazon.co.uk/How-Flourish-Psychotherapist-Brett-Kahr/dp/1912691035

[3] 候选人所有课程的 syllabus: https://ccpsa.org/2022-23-Courses

[4] 文献笔记库: https://app.heptabase.com/w/779912559744a1322d9852c063a32b070ab965da146f232a5867ce01362f6db8

[5] 「随愈而安」:写作: https://weread.qq.com/misc/booklist/23322717_7znsG6CRm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