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笔记|A Problem of Guilt: An Exploration of Feelings of Guilt as an Obstacle to Psychic Change

  • 题目:A Problem of Guilt: An Exploration of Feelings of Guilt as an Obstacle to Psychic Change
  • 作者:Jan Mcgregor Hepburn
  • 年份:2012 年
  • 标签:#疚 ;

迫害内疚将会阻止发展变化。人们谈论内疚,但却并不一定真正感到内疚,人们并不为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感到内疚,而是为几乎无法控制的事感到内疚,甚至多数是为了他们自己本身作为受害者的事而感到内疚。而内疚本身并不助于改变。内疚既会阻碍发展,也会促进破坏性行为,内疚通常降低自尊而非增强自尊,而且产生空虚与不真实的感觉,只有消除这种内疚,才有可能改变。

迫害性内疚:对于失控(内部,外部)本身的无意识控制,病人并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但是非常清楚自己必须为此受到惩罚,造成慢性焦虑感。发展带来的良好体验并不能够削弱,而是将会增强内疚与焦虑。成熟自我结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也使得退行很难发生。

内疚本身是一种防御,对于攻击者认同并且否认他们的罪责,带来异常的满足感,但是摧毁真正美好的事物,从而加剧内疚。迫害性内疚防御发展本身,也就是对于自己或者客体产生真正深刻的感受。

真正面对责任意味着面对无法修复或恢复的关系,这会导致病人无法忍受的极度痛苦的感觉。

文献笔记|The Dialectics of Guilt and Guilt Feelings

  • 题目:The Dialectics of Guilt and Guilt Feelings
  • 作者:Eike Hinze
  • 年份:2015 年
  • 标签:内疚 ;

道德之中的内疚与无意识之中的内疚感需要区分。一方面,感到内疚的能力通常被视为心理健康和成熟的信号,另一方面,内疚体验,好、坏的思考,带有偏执分裂位的意味。无意识的内疚感可能会促进对分离的防御,只有不断克服内疚,才有可能达成分离。修复是涉及内疚修通的一个内部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因为我们的破坏性愿望和冲动遭到损坏的内部客体得以恢复,但是这一过程必须体现在外部现实之中。体验内疚,而不去站在迫害位置(超越内疚),接受自己的责任,是迈向更多整合的一步。

文献笔记|The Guilt of Tragic Man

  • 题目:The Guilt of Tragic Man
  • 作者:Janet T. Droga, Peter J. Kaufmann
  • 年份:1995 年
  • 标签:内疚 ;
  • 科胡特并未很好处理内疚这一主题。
  • 文献综述
    • 内疚是一种情感反应,18 个月时随着孩子对于他人的痛苦变得敏感而在发展过程之中出现,最初作为对于依恋的保护而存在。
    • 内疚产生于 #自体客体 关系:尝试维护受到威胁或者破裂的自体客体关系。
    • 内疚与羞耻处于同一连续体。
    • Guilty Man as one form of Tragic Man
  • 对于内疚的现象学描述
    • 一个人认为自己伤害了他所关心的其他人时产生的痛苦
    • 情感:痛苦,抑郁焦虑(克莱因 )
    • 认知
  • 悲剧的人的内疚
    • 被理想化但是脆弱的父母需要孩子满足自己的需求,当孩子不能满足父母的期望的时候,孩子即会感到内疚,包括任何自我确认,追求独立,打破共生的行为。
    • 内疚是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 分离内疚:that their differentiation from those who remain in the nuclear family will cause the death of the latter individuals
      • 通过否认消除自尊带来的愉悦感受,并且为此自我惩罚,这种否认撤销了他们与家庭成员的分离(成就),自毁行为多与修复分离有关。
      • 无法分离是因为想要分离带来的无意识内疚
    • 幸存者内疚
    • 多种内疚混合

文献笔记|The Wounded Caretaker and Guilt

  • 题目:The Wounded Caretaker and Guilt
  • 作者:O. Kitayama
  • 年份:1991 年
  • 标签:内疚 ;

我们倾向于理想化奉献和牺牲自己来照顾我们的人,这也导致我们可能会非常深刻地感觉到,如果没有别人的自我牺牲,我们就不会存在。如果接受婴儿的内疚感源于自己的破坏性和母亲的生存能力之间的紧张关系,那么就可以讨论在脆弱的婴儿中产生「强迫内疚」的可能性。这种被迫的内疚感会产生一种防御性和适应性的性格,一个所谓的「受虐照料者」,像日本悲剧中的英雄一样不断修复他所伤害的母亲的伤口。这一内疚成因是病人对母亲的认同,主导因素不是病人自己的内疚,而是母亲对抑郁和无意识内疚的有组织的防御。——借来的内疚感。另一方面,受虐者通过自我牺牲积极尝试被爱,将被爱的渴望投射到他人身上,并且通过照顾他人享受被照顾的满足。

文献笔记|The Borrowed Sense Of Guilt

  • 题目:The Borrowed Sense Of Guilt
  • 作者:Joseph Fernando
  • 年份:2000 年
  • 标签:内疚 ;

患有自恋人格障碍的父母倾向于将其内疚感外化到孩子身上,由此孩子将会形成「借来的」内疚感。孩子为了得到敌对父母的爱,而接受了坏人的角色,以对于内疚感的认同替代关系。另外,对于有罪父母的理想化破灭与贬低同样重要。

文献笔记|Destruction and guilt: Splitting and reintegration in the analysis of a traumatised patient

  • 题目:Destruction and guilt: Splitting and reintegration in the analysis of a traumatised patient
  • 作者:Franziska Henningsen
  • 标签:内疚 ;创伤 ;案例 ;
  • 年份:2005 年

创伤具有层次,在分析之中将转化为冲突,以及精神病性移情。通过解释投射性认同之中的攻击与内疚,将之还原成为象征化语言,分析得以发生结构性转变。

文献笔记|Guilt About Being Born and Debt

  • 题目:Guilt About Being Born and Debt Concerning the Gift of Life
  • 作者:Andrew C. Lotterman
  • 年份:2003 年
  • 标签:内疚 ;

一种最为基本的前俄狄浦斯内疚是以一个人最为基本的需求伤害了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这一经历带来许多复杂感受,对于出生本身的内疚,这一感觉是每个孩子发展过程的一个部分,根据不同处理方式,孩子可能感到对于生活的渴望,无私奉献,或者无价值感,它可能导致受虐现象的出现,以及负性治疗反应 ,因为成功的精神分析也是一种自私的放纵,以及对于父母的背叛。

临床表现:

  • 最常见的是病人发展出某种形式的自虐解决方案。如果他们不对他人提出太多要求,他们似乎可以容忍自己的存在。他们忍受着相当无趣的生活。他们从不主张自己的需求,而且他们似乎对改变沉闷的现状不感兴趣。归根结底,他们可能会觉得偶尔伪装快乐的存在,才是他们应得的一切。
  • 弥赛亚承诺
  • 「献祭的羔羊」幻想:通过将自己视为邪恶,他们在外部世界中保留了善良、希望和创造力,并希望有一天他们可以在其中得救。这种幻想带有无所不能的控制与自虐色彩。
  • 偏执:受到攻击,指责,需要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