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笔记|Defensive Reactions to Infantile Separation Anxiety

  • 题目:Defensive Reactions to Infantile Separation Anxiety
  • 作者:Katherine H. Tennes;  E. Esther Lampl,
  • 年份:1969 年
  • 标签:#分离焦虑 #防御
  • 链接:www.pep-web.org

定性观察研究,婴儿对于分离焦虑的防御主要表现为:

  • 对于丧失客体的动觉恢复的退行尝试
  • 主动掌控环境:跟随母亲,15 – 20 个月
  • 运动活动抑制:可能源自对于自身攻击性的防御
  • 15 – 25 个月,更多表现为对于无生命物体的使用,包括给予、占有、取代攻击性、投掷等
  • 其他防御包括入睡等。

防御反应与焦虑的纵向发展,自我功能,驱力变化有关,大致分为 3 个阶段,即退行,自我控制,移置与认同,与分离个体化的前三个阶段描述一致。

文献笔记|Explanatory Understanding in a Single Case of Separation Anxiety Syndrome: Commentary on Busch and Milrod

  • 题目:Explanatory Understanding in a Single Case of Separation Anxiety Syndrome: Commentary on Busch and Milrod
  • 作者:Mardi J. Horowitz
  • 链接:www.pep-web.org
  • 年份:2015 年
  • 标签:#分离焦虑 #短程
  • 观察状态模式
  • 注意导致状态变化的主题和自我归因:需要且渴望他人照料的时候,进入愤怒状态,因为期望对方挫败而非满足自己,进一步地,愤怒将会导致遗弃与伤害对方。
  • 推断治疗师的行为如何以及为何促进变化:愿望 / 恐惧 / 防御模型
  • 观察行为之后的改变

文献笔记|The Role of the Internal Object and External Object in Object Relationships, Separation Anxiety, Object Constancy and Symbiosis

  • 题目:The Role of the Internal Object and External Object in Object Relationships, Separation Anxiety, Object Constancy and Symbiosis
  • 作者:Klaus Angel
  • 年份:1972 年
  • 标签:#分离焦虑 #共生 #客体恒常性 #客体关系 #内部客体 #外部客体

必须首先区分内部与外部客体,才能开始讨论共生、分离焦虑与客体恒常性。如果将共生定义为自我与客体表征融合的内在心理状态,那么,我们很难在人们尚且处于共生时期的状态下讨论分离焦虑。

相较于更加温和的分离焦虑,共生恐慌更加突然,且是压倒性的:希望与好的全能客体融合,但又害怕遭到坏的弱小客体融合。病人害怕靠近,但也不能分离,临床上将表现为:1)无所不能与无所不是交替出现;2)害怕融合,失去认同,寻求距离;3)沉溺幻想;4)害怕承诺;5)强烈需要控制母亲与分析师以保持距离;6)失去全能母亲的支持,无法完成任何任务。

谈论分离焦虑之前,人们必须已经一定程度地建立客体恒常性。换言之,客体恒定之前,婴儿别无选择,只能丧失客体,这一焦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分离焦虑,而是构成未来分离焦虑的原型。

客体恒常性应被进一步划分为早期客体恒常性晚期或成熟客体恒常性。后者得到发展时,分离焦虑不再出现。

分离焦虑:母亲的缺席导致需求的不能满足,进而导致无意识的对于客体的攻击,以及对于破坏的担心;孩子对于母亲的依恋是对于攻击性的防御,以便进行现实检验。

共生阶段,母亲是无所不能或者吞噬的,之后,母亲或好或坏,直到晚期客体恒常性建立之后,母亲形象才会趋于真实。共生与分离焦虑所描述的并非现实:即使母亲在场,如果母亲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分离焦虑仍会出现。俄狄浦斯之后的由于内疚而产生的害怕分离不应被看作是分离焦虑,而是内疚冲突。

文献笔记|Acting out and Separation Anxiety

  • 题目:Acting out and Separation Anxiety
  • 作者:Alan Harrow
  • 年份:1985 年
  • 标签:#分离 #分离焦虑 #付诸行动

客体丧失与分离是造成付诸行动的根本原因之一(Grinberg):如同 Bion 所说的婴儿的死亡焦虑,如果母亲不能代谢这一焦虑,甚至对其进行剥夺,婴儿将会处于「无名恐惧」之中,处于这一时期的病人需要在外部世界寻找到能够为其处理分离焦虑的客体。分析师的休假将会被病人体验成为一种迫害,这种迫害将会激活攻击与害怕报复的幻想。为了避免这一淹没性质的感受,病人将不断寻求替代,由此导致付诸行动。付诸行动是魔法一般无所不能的,将会消除而非调节紧张,抵消整合状态。如果孩子以强烈敌意的方式与母亲分离,那么在分析过程中与分离相关的行为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