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目:The Role of the Internal Object and External Object in Object Relationships, Separation Anxiety, Object Constancy and Symbiosis
- 作者:Klaus Angel
- 年份:1972 年
- 标签:#分离焦虑 #共生 #客体恒常性 #客体关系 #内部客体 #外部客体
必须首先区分内部与外部客体,才能开始讨论共生、分离焦虑与客体恒常性。如果将共生定义为自我与客体表征融合的内在心理状态,那么,我们很难在人们尚且处于共生时期的状态下讨论分离焦虑。
相较于更加温和的分离焦虑,共生恐慌更加突然,且是压倒性的:希望与好的全能客体融合,但又害怕遭到坏的弱小客体融合。病人害怕靠近,但也不能分离,临床上将表现为:1)无所不能与无所不是交替出现;2)害怕融合,失去认同,寻求距离;3)沉溺幻想;4)害怕承诺;5)强烈需要控制母亲与分析师以保持距离;6)失去全能母亲的支持,无法完成任何任务。
谈论分离焦虑之前,人们必须已经一定程度地建立客体恒常性。换言之,客体恒定之前,婴儿别无选择,只能丧失客体,这一焦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分离焦虑,而是构成未来分离焦虑的原型。
客体恒常性应被进一步划分为早期客体恒常性与晚期或成熟客体恒常性。后者得到发展时,分离焦虑不再出现。
分离焦虑:母亲的缺席导致需求的不能满足,进而导致无意识的对于客体的攻击,以及对于破坏的担心;孩子对于母亲的依恋是对于攻击性的防御,以便进行现实检验。
共生阶段,母亲是无所不能或者吞噬的,之后,母亲或好或坏,直到晚期客体恒常性建立之后,母亲形象才会趋于真实。共生与分离焦虑所描述的并非现实:即使母亲在场,如果母亲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分离焦虑仍会出现。俄狄浦斯之后的由于内疚而产生的害怕分离不应被看作是分离焦虑,而是内疚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