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笔记|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 题目: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 作者:Tyson and Tyson
  • 章节:Chapter 2 The Theory of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 标签:#发展

发展不只包括内在冲突,婴儿神经症,同时考虑心理结构对于冲突适应的源起与发展。发展观点基于真实儿童而非重建儿童,包括儿童分析,学前、育婴、医院设置之下的观察,长期研究;实验;田野调查等。我们看到生理、行为、心理元素的变化过程;对此进行研究,考虑内生气质,经历影响等对于心理结构形成的影响。前者同时也会影响对于后者的体验。

文献笔记|Neurons to Neighborhoods

  • 题目:Neurons to Neighborhoods
  • 年份:2000 年
  • 标签:#神经科学 #发展
  1. 人类发展由生物、经验的动态连续互动构成。
  2. 文化影响人类发展的每一方面,呈现在信念与实践之中,促进健康适应。
  3. 自我调节的发展是早期儿童发展所有行为的基石。
  4. 儿童是自己发展的主动参与者,是人类自在驱力探索和掌控环境的反应。
  5. 人类关系以及关系作用是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6. 个体差异使得区别正常与病理并不容易。
  7. 儿童发展揭示个体之间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以及一系列重要过渡。
  8. 人类发展是脆弱与坚韧之间的角力。
  9. 早期经历重要,但是,儿童成长时期对于威胁与保护都很敏感。
  10. 以上因素的改变干预是有作用的。

文献笔记|Points on a Compass: Four Views on the Developmental Theories of Margaret Mahler and John Bowlby

  • 题目:Points on a Compass: Four Views on the Developmental Theories of Margaret Mahler and John Bowlby 罗盘的方位点:关于玛格丽特·马勒和约翰·鲍尔比发展理论的四种观点
  • 作者:Phyllis Tyson
  • 年份:2004 年
  • 标签:发展理论;鲍尔比;玛勒 
  • 摘录:廖可人

摘要

在作者的时代,玛勒的”分离-个体化理论更盛行,即使鲍尔比的研究方法借鉴了行为系统,观察实验中的指标更清晰,但仍然被精神分析界所忽视。在脑科学的发展下,鲍尔比的理论开始受到关注。但在临床实践中,玛勒的理论依然是有价值的。

在这篇论文的17年之后,鲍尔比的理论已经很受主流的认可了,而玛勒、自体心理学却日渐衰败。所以我和作者的感受还有挺大的差别的。

我竟然认识文献里提到的人了,之前做视频翻译的时候最困扰的事情就是听不出来人名。August Aichhorn 是玛勒的第二任分析师,她俩后来还发展了感情,然后就把玛勒转介给Willi Hoffer了。带玛勒走入维也纳精神分析圈子,给她找来罗夏墨迹的嫡传弟子教授罗夏墨迹技术,给她介绍来访,传授咨询技术。玛勒 评价 艾希霍恩 有让人完全信任的神奇能力,而且即使感情会逝去,永远感谢其对自己事业的帮助。D. W. Winnicott 好像是客体关系学派的,老听他的名字,还不熟悉他。John Bowlby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是最出名的,我没学精分之前,就知道一点点。鲍尔比师从克莱因 Klein,但是反对她关于婴儿幻想的部分,然后就自立门派了。René Spitz 斯皮茨是继承了哈特曼 Hartmann的自我心理学的创立者之一,与玛勒同时代,相互影响。他也是提出的前俄狄浦斯期的理论,自我形成的发生场理论:3个月的微笑反应,8个月的焦虑,15个月摇头说不动作。Margaret Mahler 玛勒也是继承了哈特曼 Hartmann自我心理学的创立者之一,但是她的理论影响更深远。 

文献笔记|Mahler’s Concepts of “Symbiosis” and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Revisited, Reevaluated, Refined

  • 题目:Mahler’s Concepts of “Symbiosis” and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Revisited, Reevaluated, Refined 玛勒的共生、分离-个体化概念的重述、重评与更正
  • 作者:Fred Pine
  • 年份:2004 年
  • 标签:共生;分离个体化;发展
  • 摘录:廖可人

摘要:

玛勒理论受欢迎的时代背景因素:1.客体关系理论的兴起。尽管马勒最初是从弗洛伊德的结构理论的角度看待她的工作,作为从自我的角度研究客体概念的发展——即客体概念的内在建构,补充弗洛伊德对客体的研究作为驱动力满足的终点——她的作品开始被包括在对客体关系本身的新兴兴趣中。 2.人们对前俄狄浦斯时期的浓厚兴趣。3. 直接“观察婴儿”的观察机会可能会补充临床精神分析本身的观察机会。

而且玛勒的观点对于某些临床现象具有解释行,渴望统合、统合的幻觉、统合的恐慌、分离的恐慌。

玛勒的发展观

  1. 自闭阶段Normal autistic phase 

“Alert inactivity”

反对意见认为玛勒低估了此阶段婴儿的感知觉、认知思维能力。

  1. 共生阶段Symbiosis/ symbiotic phase

玛勒理论的核心。“人类深厚的连结起源于此,不像之后的任何连结束缚于理智和现实,也可能是最深的爱、亲密的核心,这种连结是自由的、无法言说的”。

此阶段的特点:没有分化 undiferentiatedness 合并 merger 无边界的 boundarylessness

我们早期的一些观察结果支持从合并到分化的想法

3.分离-个体化阶段separation-individuation

(1)分化differentiation 5-8个月 有四个特征:海关查验,单双刺激,躲猫猫,“鹤立鸡群”的开始。

(2)练习practicing 9/10-16/18个月 婴儿投注精力于新发现的运动功能。这是唯一一个没有和母亲互动、联结的单客体阶段。

(3)和解阶段rapprochement 18-24/30个月 

(4)客体恒常性阶段object constancy 即使妈妈不在身边,孩子能够在内在感受到她的能力。

文献笔记|The Breast as Part of the Whol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concerning whole and part objects

  • 题目: The Breast as Part of the Whol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concerning whole and part objects
  • 作者:James Astor, B.Sc., C.Psychol.
  • 标签:婴儿;发展;客体
  • 摘录:林啸

摘要:

作者提出了一个假设,即从分析和婴儿观察中得出的发展顺序是,最初乳房是整体,后来是整体的一部分,经过相当大的努力,最终成为一个组合的客体——一个神秘的、只有部分可知的对立的结合。

  1. 分析者的思想实际上是乳房,提供思想的食粮,这是对我们的病人进行分析培养的体验的一部分。乳头位于乳房中,作为内部乳汁和等待接收乳汁的开口之间的必要中介。
  2. 当病人进入抑郁状态时,他们通常会瞥见分析师的思维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思维客体,但当他们经历悲伤时,往往会从那一点的全面影响中退缩。
  3. 如果乳房作为整体客体是分析者的精神的分析等价物,那么部分客体乳房就是无思维的乳房,表现在我们的病人的幼稚行为中,他们可以把身体的部分当作整个人来对待。

另外马勒的《人类婴儿的心理出生》一书中找到,该书详细描述了假设的发展阶段。这涉及到通过共生阶段的进展,共生的起源是一种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各种心智操作应该发生,其中最早的一种是在婴儿的头脑中自我与他人的融合。

莫尼基尔的观点认为,如果认知是认知发展的基本行为,那么在一个概念可以用于情感发展之前,它必须经历不同的阶段。他提出的阶段是,

  1. 首先,必须有具体的经验,当先天先入为主的观念遇到一种认识时,或者,用分析心理学的语言来说,当原型期望与环境供给相匹配时,就会发生这种经验。
  2. 第二个阶段发生在一个梦境或表意符号出现的时候;这相当于一个视觉符号或原型图像,必然包含记忆或记忆片段。
  3. 第三个阶段是识别转化为有意识的和主要是口头的表征。

如他所指出的,如果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被省略,病人只有单词而没有概念,那么单词所指的经历就不能用于他们的情感发展。

文献笔记|Primitive Emotional Development

  • 题目:Primitive Emotional Development
  • 作者:D. W. Winnicott
  • 标签:情感;发展;
  • 摘录:高彦慧

这篇论文描述婴儿早期正常的、精神病患者出现退行的原始心理倾向。

这篇论文的主要目的是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在婴儿认识到自己(以及其他人)是一个完整的人之前,婴儿的早期情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这是精神病的精神病理学的线索。

原始的过程包括三个过程:(1) integration 整合 (2) personalization人格化 (3) realization 现实化,包括时间和空间感等。

人格解体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病理学特征非常复杂。然而,在分析中对这些现象的检验表明,原始未整合状态为解体提供了基础,初级整合方面的延迟或失败倾向于解体,作为退行,或其他类型的整合失败的结果。

在环境方面,一些护理技巧、所见的面孔和所闻的声音以及气味只是逐渐拼凑成一个被称为母亲的存在。在精神病患者分析中的移情情境中,我们得到了最清楚的证据,在移情情境中精神病状态在个体情感发展的一个足够原始的阶段有着天然的位置。

与整合同样重要的是发展一个人在自己身体里的感觉。再次,是本能的体验和反复的身体护理的安静体验逐渐建立了所谓的满意的人格化。与解体一样,精神病的去人格化现象也与早期人格化延迟有关。

未整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解离的问题。孩子睡着了和孩子醒着之间不一定是一个整体。这种整合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来的。无论这种解离在儿童或成人身上有多复杂,事实仍然是它可以从睡眠和清醒状态的自然交替开始,从出生开始。

就婴儿和母亲的乳房而言(我并不是说乳房作为母爱的载体是必不可少的),婴儿有本能的冲动和掠夺性的想法。母亲有一个乳房和生产乳汁的能力,并认为她想被一个饥饿的婴儿攻击的想法。这两种现象只有在母亲和孩子共同生活经历之后才相互联系起来。成熟和身体上有能力的母亲必须是一个宽容和理解的母亲,因此,正是她产生了一种情况,幸运的话,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婴儿与外部客体的第一次联系,从婴儿的角度来看,这是外部的自我。婴儿的幻觉世界通过不断的与真实的母亲的互动而变得现实化。

母亲的工作是保护她的婴儿不受婴儿尚不能理解的并发症的影响,并继续稳定地提供婴儿通过她了解的世界的简化部分。任何时候客观性的失败都与原始情感发展阶段的失败有关。接受外部现实之后的一件事是从中获得的好处,就是真正的解脱和满足。为了在婴儿的头脑中产生这种幻觉,人类必须一直不厌其烦地以可理解的形式,以有限的方式,适合婴儿的需要,把世界带给婴儿。因此,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婴儿都不能单独存在,一开始真的需要一个人来照顾他。

文献笔记|Developmental Aspects of Psychological Disturbances

  • 题目:Developmental Aspects of Psychological Disturbances
  • 作者:Kenneth Keniston
  • 年份:1973 年
  • 标签:发展 ;心理障碍 ;

摘要

  1. 精神分析文献之中少有对于青春期后可能发生的重大功能质变讨论。
  2. 精神分析与正常发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 理论、临床和定量研究之中,发展概念使用常常不够精确:生理,神经生理,社会,心智发展(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认知发展)之间的区别。
  4. 发展语境之下理解心理障碍:失当的正常心理发展;发展停滞或「拒斥」(foreclosure);心理成长不能适应发展的新的需求。
  5. 精神分析更多讨论病理发展,而非正常发展。
  6. 许多发展成就都伴随着对过去的无意识重新体验和再现;vs 神经症:只有当它们过度持续、强迫性重复并且没有足够工作来允许发展到它们的功能水平时,才将它们视为真正的病态。
  7. 以上也是通过退行——作者建议使用「重演」(recapitulation)——治疗的基础。退行:似乎永远持续的重演。
  8. 如何区分正常 / 病理:
    1. 即使是最严重的心理障碍也常常被理解为发展失败的努力;理解这种努力,以及失败的原因。
    2. 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程度的发展停滞之中。
    3. 在危机之中成长,重组心理结构。
  9. 发展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定义治疗目标。

其他:

  • 什么是发展?在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中发生的大部分事情是发生在所有个体中的正常发育过程的特例。
  • 除了生活本身之外,没有任何治疗师。
  • 事实上,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之所以有用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它们在治疗关系的特殊缩影中模拟生活。
  • 道德发展的若干阶段 via Kohlberg

书籍笔记|The Essential Other: A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of the Self

Meta Data

  • 题目:The Essential Other: A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of the Self
  • 作者:Robert M. Galatzer-Levy
  • 年份:1994 年
  • 出版:Basic Books
  • 标签:发展;成年晚期;

摘要

第 12 章:晚年生活

  • 挑战:回忆灾难,个人历史重要且不可预料的转变及其影响,不能转变,丧偶,丧失朋友,无法工作。
  • 但是,对于当代社会来说,老龄化比丧失更加严重;生命延长获益小于损失,健康,失能,财产等。
  • 定群研究(cohort study)对于研究老龄化来说非常重要。
  • 早期经历对于老年生活影响的有效研究相对较少,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要比我们想象更加复杂。
  • 老龄化世纪:重要的心理与社会影响,相应经济投入需要增加,老年并非普遍文化想象的智慧,而是面临许多困难。
  • 老年以及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与之相关的研究,老年人普遍精神状态更差,但是,一些因素(身体,朋友)将会带来帮助,但是,老年人的个人负担可能相对较少,特别地,如果更早时期变故已经发生,年老就更加不容易受到它们影响。
  • 生活故事的整合与连续——老年生活的困境:如何通过构筑意义,从而安抚面对死亡的焦虑。
  • 一以贯之的生命故事与那些具足经验、智慧的老人:并不一定如此,我们可能夸大了生命的连续性,而忽视了其中的变化,但是,老人的确更易「活在当下」,了知局限,且倾向反刍——对于生活并不满意的人来说尤其如此,总体而言,反刍带来一种抚慰。反之,不能整合则会带来一种个体耗竭。
  • 能力:使用回忆的能力;自传意义。
  • 而诸如此类的能力使得老年人以一种区别于年轻人的方式使用客体:祖父母是老年人唯一的社会身份,老年人则非常不愿再次卷入孩子们的任何需求,可能变得更加内省,或者自我关怀。
  • 丧偶、丧亲:男性适应更差;不同文化之下的哀伤表达并不一致;可能导致身体疾病。

文献笔记|A Developmental Line of Time Sense: In Late Adulthood and throughout the Life Cycle

Meta Data

摘要

60 岁以后的时间经验;对于死亡的意识和期待;生命回顾,反思;客体关系。

发展:形式,功能和行为的出现,有机体之间,以及内、外部环境之间的交换。

时间感的发展回顾:

  • 生物节律,「挫折 – 满足」的循环,是时间感的「摇篮」。
  • Mother time:通过带来,并且缓解饥饿与痛苦,母亲成为了时间的传递者。
  • 肛欲期:对于时间的控制;如厕训练,交付时间控制,认同母亲。
  • 语言发展促进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区分。
  • 客体恒常性使得时间感得以内化,而不必依赖外部客体;过去,现在,未来成为连续心理体验;随着客体恒常性的建立,对于持续时间的感知能力首次出现,能够建立事件与时间之间的联系。
  • 俄狄浦斯冲突对于时间感的发展的影响:渴望身体成熟,冲动控制,延迟满足,超我对于过去的抑制;father time 出现。
  • 青春期的时间扩散现象:紧迫感 vs 没有将时间作为生活的一个部分加以考虑;婴儿 vs 过度成熟;期待,理想自我 vs 不能立刻满足之间的冲突。
  • 青春期末:过去变得黯淡,但一切又重新开始。
  • 中年危机,紧迫,关系重新塑造时间感,客体关系显著影响成年之后的主观时间感:通过做出承诺,成为父母,感知时间。mother time / father time 减弱,婴儿自恋将被打破。
  • 了解时间连续、有限,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相互复杂作用,接受丧失、无常,人终有一死。
  • 哀悼完成之后的新的自我中心的对于时间的自由使用:停经,空巢等;自我得到强化。
  • 工作对于时间感的塑造,以及退休带来的对于时间感发展的变化;自恋对于退休的影响。
  • 死亡是一个正常过程,而非悲剧性的;这一认识,接受和整合是晚年成熟的重要方面。
  • 生命反思,回溯,持续重塑自我;回忆,子孙,友谊,对于时间感的塑造。

文献笔记|The Emerging Adulthood Years: Finding One’s Way in Career and Intimate Love Relationships

Meta Data

想法

混乱是必要的,对于混乱的接纳对于后续发展意义重大。

摘要

指导框架:1)理解儿童发展过程的概念化 by Mayes;2)终生发展研究框架 by Heckhausen Wrosch and Schulz。

发展并非线性,而是包括混乱,流动等。职业上,放弃无法实现的目标,并且寻求替代目标,有助于增强掌控,获得幸福;亲密关系上同样如此。理想情况下,发展之中的个体能够自主追求生活,并且取得成就而努力,但不会失去自我意识;而过分强求自尊、控制感的人则可能会不断自我批评;与之相反,功效则表明更高的自主调节能力。父母支持对于年轻人完成这一过渡阶段同样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