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维笔记 #3|从体验中学习

熟悉精神分析的大家或许都不陌生所谓「从体验中学习」learn from experience 这种说法。我曾吐槽过,给芝加哥动力项目的 director 写信询问是否可以同时与两个督导工作,得到回复除了具体政策细则之外,还包括一句:不要着急,慢慢来,学院并不要求你们一定要在三年之内毕业,毕竟精神分析学习是一种体验,慢比快好。无独有偶,我在参加塔维的 interview 的时候,director 也这样问我,你真的不考虑 part-time 读吗?很多学生选择 part-time,这样就可以三年而不是两年毕业,精神分析学习是一种体验,慢慢来,比较快。作为亚裔学生,周遭都是拼命寻求更早升入分析项目,更早毕业,面对这种询问和回复,当真啼笑皆非。

之前想象,从体验中学习,大约主要是指个人分析,个案工作与督导。塔维似乎强调将体验融入教学环节本身,给我带来一些新的感受,今天展开探讨。

我从新生周的支持小组就能体会到这一点。因为时间缘故,我只参加了少数族裔一场,但整体感受就像一次带有主题的团体治疗。支持小组主旨也说,更多讨论感受,提供思考空间,而不一定是决策或者实践层面的改变。后者当然重要,同时也在持续推进,可是精神分析强调内在,强调感受,强调思考。支持小组的设立,以及塔维对于多元、平等的强调其实并不只是回应政治正确的要求,而更多是投射性认同这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团体之中,因为投射性认同的存在,少数群体更易感受到无助、羞耻等负面感受,对于少数群体的支持使得我们可以更好理解现在正在发生什么,从而帮助打破这个相当顽固,甚至可说人性的机制。

精神分析应用的音乐模块,结课内容是每个人最喜欢的音乐片段分享,但更多关注在于不同音乐对于团体动力改变。一段音乐可能引发焦虑、不确定,并且由此引发沉默,或者分裂与对峙,但也可能让团体变得更加容纳、凝聚。带给我的感受同样像是一场音乐团体治疗。

一次组织系统的课程,我们被要求自我觉察,自己在团体之中的位置,如何与内在相呼应,这一特点又带来了何种损失。因为分组打乱,加上自我暴露,我们感到彼此之间更加紧密,之后的另外一场研讨会,不经意间座位顺序有所变化。老师们同样非常细致、敏感。走进教室的那一刹那,老师愕然评论,今天团体动力似乎有些变化。我们吃惊,但又恍然的确如此。潜意识运作果然奇妙。

Tutor 曾问我看似互不相干的课程安排是否同样带来一些混乱。数周之后,不同模块却仿佛支流汇在一起,非常自然地相互引用、印证。精神分析本就可以用来理解世界。刚在理论课上又一次读完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转过身就看这一理论在《哈姆雷特》中的应用。阅读 The Uncanny 与疫情当下的世界之间莫名而又紧密的关联,与自身跨文化经历的连接,与之相关的写作工作坊。续接 Claude Cahun 的超现实主义摄影,而她的宣言「我当然是自恋的」完美连接弗洛伊德 On Narcissism。婴儿观察可以继续音乐模块的讨论,音乐的过渡客体功能与母婴关系……

精神分析的学习的确是丰硕的,密匝的,或许更重要,最终是体验的。

文献本身带来的激荡、震颤,我常满怀欣喜与泪水阅读。同学半开玩笑地说,文献太过 disturbing 没有高频分析都读不下来。半开玩笑,也道出一点事实,这是要把自己完全投进去才能进行的一场学习。

从体验中学习。


这一周的跨传统瞬间:朋友邀请我一同参加弗洛伊德全集编者 Adam Phillips 的牛津研讨会,内容是讨论 Christopher Bollas 的 The Transformational Object,而它所强调的病人退行之下的将分析师作为环境母亲而非他者使用的早期需求,与芝加哥刚刚谈过的自体客体移情何其相似。不出意外,这一理论也更适用于自恋、边缘病人的治疗。唯一问题在于,在我目前的经验之中,英国普遍对于科胡特的拥抱不足,以至于常常对于我们早已熟悉的内容大惊小怪。Phillips 数次提及这篇文献在弗洛伊德、克莱因传统下的「革命性」radical,即使在芝加哥视角下这已经是默认共识。好在殊途同归。

塔维笔记 #2|再谈不同学院的传统

上周发布「塔维笔记 #1:两个传统的对话」之后,收到了一些提问,大多与不同学院的区别与特色有关,所以打算再多写一点。

这一周我也还在继续感受两个传统的穿插:芝加哥惯例组织的 Institute Dialogue 本轮阅读跨性别相关的文献,我也在追看塔维理论课老师 Juliet Newbigin 的写作。作为英国精神分析协会性别委员会主席,她的不少文章都与性别相关。而 Juliet 本周发来的延伸阅读正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芝加哥教员 Jonathan Lear 的作品,以致有时甚至混淆两个项目的 reading。在塔维图书馆找到了芝加哥 90 周年讨论自体传统的视频提到的科胡特传记 Heinz Kohut: The Making of A Psychoanalys 借阅回来——这一视频的字幕我正在缓慢校对之中,未来将在何苦开心发布。

塔维类似 slogan 一样的是一句 Innovation in Mind,我倒是感觉很能代表它的特色。如果单看塔维项目,就能看到它与通常精神分析学院非常不同,不但数目繁多,而且多了许多让人感觉「什么鬼」的内容。我所在的 M16 就是如此,包括精神分析与不同领域的对话,比如政治、音乐等。其他诸如跨文化领导力更是拓宽了传统精神分析的工作领域。它们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临床项目,但是对于培养精神分析式的思考方式很有帮助。我对塔维学习的期待也是拓宽视角,增强学术能力,完成婴 / 幼儿观察——总之是对于当前临床项目的一个补充。

与此同时,塔维提供包括硕士、博士在内的学历教育,而非只是提供专业培训,这也是它和精神分析学院不同的地方。

相对来说,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则是一所传统意义上的精神分析学院,以临床项目为主,我目前所在的心理动力学项目需要在 3 个督导的指导之下持续与个案工作,对于督导与个案时数、报告撰写都有不算低的要求。

不过,就像之前说的,精神分析学院如同霍格沃滋,各自有其特色,芝加哥同样如此。也有朋友对于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的受训很有兴趣。

如果说学院风格还是一个飘渺而主观的体验,只说最为直观的教学,目前为止我印象深刻的若干课程包括:

  • 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 on Development Processes 以精神分析的角度讨论类似发展心理学的内容,非常细致代入生命历程,为精神分析理论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视角,不再那么抽象;在我看来,非常适合作为儿童青少年项目的先修课程,同时为处在不同生命阶段的来访者工作提供很好框架。
  • Critical Thinking 这门课程在多个维度对我的受训产生影响,无论是文献的批判性阅读,比较精神分析框架的引入,或是非线性、复杂系统与精神分析之间的对话。
  • Evolution of Psychoanalytic Thoughts 类似其他培训之中的理论课程,不过特点是将理论放到历史维度之中讨论,强调理论的渐进、变化、发展,涉及许多重要但平常提及没有那么多的理论家,比如 Leowald,Ferenczi 等,每一主题的教员又是该领域真正的专家,如自体部分由科胡特圈核心成员 David Terman 主讲,温尼科特部分由 Frank Summers 主讲等。
  • 其他包括 Fundamental Concepts in Psychoanalysis,为理论增加主题维度,如性别、老年、自闭症等,我此前文献笔记的分类也是据此而来;至于具体流派的 Self Psychology——被称为学院最受欢迎的课程,Advanced Ego Psychology 皆把理论之中哪怕非常模糊的部分以相当清晰的方式进行呈现;之前听到美国同行不断吹捧的不涉及个案背景而只以逐字稿理解来访者的案例课,这一学期体验之后果然也是非常独特的体验。

我还只是学院的低年级学生,以上也只是我的个人感受,听说学院后续也对于课程进行了更多调整、改进,也欢迎我的同学们补充、指正。

其他相关资源包括:

近年不断有同行进入更多学院学习,包括在中国有专门培训的纽约霍尼精神分析学院 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Psychoanalysis,国际心理治疗研究院 International Psychotherapy Institute(可参考何晓明在做的系列采访),新精神分析中心 New Center for Psychoanalysis,澳大利亚精神分析协会 Australian Psychoanalytical Society 等,其实选择可以说是越来越多的,也很期待听到其他同行更加多元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