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笔记|The Vulnerability Cycle: Working With Impasses in Couple Therapy

  • 题目:The Vulnerability Cycle: Working With Impasses in Couple Therapy 脆弱循环:与夫妻治疗中的僵局的工作
  • 作者:Michele Scheinkman, Mona Dekoven Fishbane
  • 年份:2004年
  • 标签:家庭治疗,脆弱循环
  • 摘录:廖可人

摘要:在本文中,我们提出脆弱循环作为理解以及与夫妻间僵局工作的概念。我们扩充了相互影响的夫妻间互动的模式以囊括行为的和主观的维度,并且阐述诱发和维持夫妻的纠葛的具体过程。我们认为脆弱循环是关系的整合,整合了“脆弱”和“存活位”,包含了相互影响的、社会文化的、心理的和代际水平的意义与过程。脆弱循环范式被呈现为一个组织信息的工具。我们提出一个治疗方法来解构夫妻间的僵局,通过精心设计的模式,询问、冻结框架技术、刺激的平静与反应、区别现在与过去、诱发替代的意义、行为、同理心与选择,来促进新模式。这个方法鼓励治疗师与夫妻合作工作以促进改变与韧性。

文献笔记|Zones of Maturation and Regression, and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

  • 题目:Zones of Maturation and Regression, and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 成熟、退行和精神分析技术领域
  • 作者:Andre haynal
  • 年份:2002 年
  • 标签:客体关系,精神分析技术 
  • 摘录:廖可人

摘要

本文总结了Balint关于精神分析技术基础问题的思考。Michael Maurice Balint 迈克尔·莫里斯·巴林特是客体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精分中的解释、移情、反移情…巴特林是以一种两个客体的角度去解读的,而不是如经典精神分析,仅仅关注于被分析者。而且他认为发生在咨询中的互动的核心是于母婴的爱有关的,尤其是生命初期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最初抚养者的爱,他会付诸一声去修复没有获得的最初的爱。

文献笔记|Points on a Compass: Four Views on the Developmental Theories of Margaret Mahler and John Bowlby

  • 题目:Points on a Compass: Four Views on the Developmental Theories of Margaret Mahler and John Bowlby 罗盘的方位点:关于玛格丽特·马勒和约翰·鲍尔比发展理论的四种观点
  • 作者:Phyllis Tyson
  • 年份:2004 年
  • 标签:发展理论;鲍尔比;玛勒 
  • 摘录:廖可人

摘要

在作者的时代,玛勒的”分离-个体化理论更盛行,即使鲍尔比的研究方法借鉴了行为系统,观察实验中的指标更清晰,但仍然被精神分析界所忽视。在脑科学的发展下,鲍尔比的理论开始受到关注。但在临床实践中,玛勒的理论依然是有价值的。

在这篇论文的17年之后,鲍尔比的理论已经很受主流的认可了,而玛勒、自体心理学却日渐衰败。所以我和作者的感受还有挺大的差别的。

我竟然认识文献里提到的人了,之前做视频翻译的时候最困扰的事情就是听不出来人名。August Aichhorn 是玛勒的第二任分析师,她俩后来还发展了感情,然后就把玛勒转介给Willi Hoffer了。带玛勒走入维也纳精神分析圈子,给她找来罗夏墨迹的嫡传弟子教授罗夏墨迹技术,给她介绍来访,传授咨询技术。玛勒 评价 艾希霍恩 有让人完全信任的神奇能力,而且即使感情会逝去,永远感谢其对自己事业的帮助。D. W. Winnicott 好像是客体关系学派的,老听他的名字,还不熟悉他。John Bowlby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是最出名的,我没学精分之前,就知道一点点。鲍尔比师从克莱因 Klein,但是反对她关于婴儿幻想的部分,然后就自立门派了。René Spitz 斯皮茨是继承了哈特曼 Hartmann的自我心理学的创立者之一,与玛勒同时代,相互影响。他也是提出的前俄狄浦斯期的理论,自我形成的发生场理论:3个月的微笑反应,8个月的焦虑,15个月摇头说不动作。Margaret Mahler 玛勒也是继承了哈特曼 Hartmann自我心理学的创立者之一,但是她的理论影响更深远。 

文献笔记|The organized categories of infant, child, and adult attachment: flexible vs. inflexible attention under attachment-related stress

  • 题目:The organized categories of infant, child, and adult attachment: flexible vs. inflexible attention under attachment-related stress 婴儿、儿童、成人依恋的结构类型:依恋相关压力下的灵活vs.不灵活注意
  • 作者:Mary Main
  • 年份:2000年
  • 标签:依恋关系
  • 摘录:廖可人

摘要

根据鲍尔比现象学的/进化学的理论,一个核心的促进婴儿存活的机制是保持和依恋对象的接近。因此依恋对象呈现给婴儿首要的经历恐惧的解决办法。随后,安斯沃斯使用了陌生情景实验程序,识别处三种婴儿对于父母分别、重聚的组织模式。本论文呈现了每种类型(安全、回避和矛盾)的录像带的文字叙述,以及讨论了每种类型典型的后遗症(例如,学校行为,分离相关的叙述,六岁时的画)。本文也描述了进入到的另一个层面的成人依恋访谈的呈现。成人依恋可分为安全、缺失、先占的。当访谈的父母是与孩子处在陌生人情境的一方,每个成人依恋访谈的结果都能预测婴儿对其的陌生人情境反应。值得注意的是,有明显不好的生活历史的个体却有安全的后代,仅发生在其叙述个人生活史顺畅、连贯的情况下。如同婴儿陌生情景中的行为,在成人安全感的差异可解释为在依恋相关的压力下的注意灵活性或不灵活性。

安全型的婴儿:妈妈对婴儿信号是敏感的,在家互动多。在陌生人情境中,当进入陌生环境时,母亲在场,婴儿能充分探索环境。在陌生人进入时,能与其互动。当母亲离开后,婴儿有轻度的焦虑,呼喊母亲,但确信母亲会回来。六岁时,安全型的儿童在学校不会欺负同学,也不怎么会被欺负。若让其叙述图片中与母亲分离的孩子的感受,回答是“不知道”。画的家庭的画也是比较写实的。

回避型的婴儿:母亲对婴儿的依恋行为是拒绝的,且缺乏互动。在陌生人情境中,观察者反馈常常感到无聊。婴儿有明显的焦虑、痛苦。在六岁是,回避型的儿童能说出图画中面对分离时的孩子的合理的感受,是悲伤、愤怒的。画的家庭的画,有时画中的人物漂浮在空中,母亲的形象常常是没有双手的。在学习,也更容易欺凌其他孩子,也更容易诱发老师的拒绝。

矛盾型的婴儿:母亲对婴儿的信号是不敏感的,给婴儿的回应是不可预测的,但不是拒绝。

文献笔记|Core Issues in the Treatment of Personality-Disordered Patients

  • 题目:Core Issues in the Treatment of Personality-Disordered Patients 人格障碍病人治疗中的核心问题
  • 作者:Dan H. Buie
  • 年份:2013 年
  • 标签:人格障碍;治疗 
  • 摘录:廖可人

摘要

人格障碍患者在知道自己是谁上存在严重问题:感到黑暗孤独,感到无价值感,感觉不像一个完整的人在一个真实的地方和其他人(相处)。因为他们缺乏自体维持的能力(self-maintenance capacities):自体真实的能力、自体安全的能力、自体价值的能力、体验爱别人的能力、体验上感知身份的能力。

治疗的方案:

  1. 以案例Mark为例,阐述缺乏自体真实感、自体安全感时的治疗过程。Mark会运用否认的防御机制来维护缺乏自体真实感的状态,需要给他足够的安全感,来探索是什么威胁着他,使他拒绝从他人处感知到自己的存在。Mark所恐惧的是失去自己的母亲。
  2. 以案例Jean为例,阐述缺乏自体价值感、自体爱(的能力)时的治疗过程。Jean一个因严重自责、自我厌弃而几度尝试自杀的来访。在非常支持的环境中自由联想揭露了Jean自我厌其的根源,是Jean试图理解儿童时期父母的虐待。
  3. 以案例Rick为例,阐述缺乏个人身份时的治疗过程。嫉妒咨询师能拥有自己不能拥有的东西,为了满足需要想把咨询师吸入体内、消化、吸收他,又恐惧因此而失去了生存所需的咨询师。成长则需要将这些潜意识意识化。

作者Dan H. Buie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精神病学家、医生,并没有查到他精神分析学习背景。但是在他的治疗过程中流露出抱持、温暖,就假设他是自体取向的咨询师吧。把他的self全翻译成了自体,而不是自我、自己或其他的。

文献笔记|Mahler’s Concepts of “Symbiosis” and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Revisited, Reevaluated, Refined

  • 题目:Mahler’s Concepts of “Symbiosis” and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Revisited, Reevaluated, Refined 玛勒的共生、分离-个体化概念的重述、重评与更正
  • 作者:Fred Pine
  • 年份:2004 年
  • 标签:共生;分离个体化;发展
  • 摘录:廖可人

摘要:

玛勒理论受欢迎的时代背景因素:1.客体关系理论的兴起。尽管马勒最初是从弗洛伊德的结构理论的角度看待她的工作,作为从自我的角度研究客体概念的发展——即客体概念的内在建构,补充弗洛伊德对客体的研究作为驱动力满足的终点——她的作品开始被包括在对客体关系本身的新兴兴趣中。 2.人们对前俄狄浦斯时期的浓厚兴趣。3. 直接“观察婴儿”的观察机会可能会补充临床精神分析本身的观察机会。

而且玛勒的观点对于某些临床现象具有解释行,渴望统合、统合的幻觉、统合的恐慌、分离的恐慌。

玛勒的发展观

  1. 自闭阶段Normal autistic phase 

“Alert inactivity”

反对意见认为玛勒低估了此阶段婴儿的感知觉、认知思维能力。

  1. 共生阶段Symbiosis/ symbiotic phase

玛勒理论的核心。“人类深厚的连结起源于此,不像之后的任何连结束缚于理智和现实,也可能是最深的爱、亲密的核心,这种连结是自由的、无法言说的”。

此阶段的特点:没有分化 undiferentiatedness 合并 merger 无边界的 boundarylessness

我们早期的一些观察结果支持从合并到分化的想法

3.分离-个体化阶段separation-individuation

(1)分化differentiation 5-8个月 有四个特征:海关查验,单双刺激,躲猫猫,“鹤立鸡群”的开始。

(2)练习practicing 9/10-16/18个月 婴儿投注精力于新发现的运动功能。这是唯一一个没有和母亲互动、联结的单客体阶段。

(3)和解阶段rapprochement 18-24/30个月 

(4)客体恒常性阶段object constancy 即使妈妈不在身边,孩子能够在内在感受到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