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笔记|The Analyst’s Stance: Transferential Implications of Technical Orientation

  • 题目:The Analyst’s Stance: Transferential Implications of Technical Orientation
  • 作者:Marian Tolpin
  • 年份:1987 年
  • 标签:#技术 #自体

Margaret Black 提出的关于自体心理学的问题:一旦病人的自体凝聚力得以提高,自体理论的应用是否将会成为分离个体化的干扰?

自体并不回避防御诠释,而后者同样需要理解 – 解释,以及共情的姿态。

科胡特认为面质并无价值,类似教育或劝诫,而且将会引发防御,再次组织受阻发展需求。

「活现」可能是从理解到解释的必要步骤:早期的充满感情的步骤,目的是为了承认尚未完全理解的自体客体移情。分析师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具有延迟,描述本身正在起到作用,而改变是令人恐惧的。

文献笔记|Zones of Maturation and Regression, and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

  • 题目:Zones of Maturation and Regression, and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 成熟、退行和精神分析技术领域
  • 作者:Andre haynal
  • 年份:2002 年
  • 标签:客体关系,精神分析技术 
  • 摘录:廖可人

摘要

本文总结了Balint关于精神分析技术基础问题的思考。Michael Maurice Balint 迈克尔·莫里斯·巴林特是客体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精分中的解释、移情、反移情…巴特林是以一种两个客体的角度去解读的,而不是如经典精神分析,仅仅关注于被分析者。而且他认为发生在咨询中的互动的核心是于母婴的爱有关的,尤其是生命初期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最初抚养者的爱,他会付诸一声去修复没有获得的最初的爱。

文献笔记|The Therapeutic use of Countertransference Data with Borderline Patients

  • 题目:The Therapeutic use of Countertransference Data with Borderline Patients
  • 作者:Lawrence Epstein,Ph.D.
  • 标签:反移情、边缘型病人、次级成熟失败、解释的使用
  • 年代:1979
  • 摘录:阎晗

摘要

针对边缘型病人反移情数据的治疗应用。

第一部分重点:反移情数据在治疗边缘型病人中的应用。

温尼克特定义的反移情的客观部分:分析师的爱与恨,是对病人实际性格和行为的反应。

作者认为的分析目标:促进成熟的过程允许自我组织和力量的逐渐成长。

内在病态的人际关系是由应对父母无法满足其特殊的成熟需要儿产生的自然结果。

婴儿期和幼儿期,这种矛盾的人际关系会给自我带来压力并削弱自我,阻止一个被认为足够好的统一自我的发展,被称为是“不称职的养育”。

分析师对病人的反应通常是由于病人的投射和自我分裂过程引起的,基于其自身病态的人际关系中的感觉和冲动而形成。

另一种说法,在人际关系中的移情投射,会在原始的反移情的影响下发生。

因此,需要从结构上纠正持续存在的内在病态。

病人的自我客体关系是对首次反应的成熟建立的失败,而重复的事件是对次级成熟失败。

分析师需要以纠正或反转的方式与病人一起面对次级成熟失败。

首先,未处理的反移情反应可能使病人自身和其病态组织永久化内部对象世界。另一方面,反移情数据,可以帮我们理解可能存在的特殊内化的自我他人关系此刻正在重演。

案例中的变化:

  1. 病人的破坏性被分析师夸大了,远离病人的自我,并在过程中扩散。
  2. 通过接受病人认为她有缺陷的观点,逐渐使病人的内在父母对孩子的缺陷更加宽容。
  3. 分析师抵抗病人试图消除二人分离的努力导致了病人的自我意识遇到了边界,因此反复强调分析师的自我。在过程中,边界在病人的自我意识中增强,以至于足够有力量能够忍受挫折,包容她自己不好的感觉,不用投射它们,让它们反抗或者将其转化为症状,使得她更能接受两个人的现实情况。

总结:在病人的内在自我和客体世界中,病人的自我通过让父母沮丧,成为被动的无助的太虚弱而不能行动——从而招致进一步的攻击令父母沮丧。当病人把她的坏自我投射到治疗师身上时,治疗师为其提供了打破内部恶性循环的机会。治疗师与患者的互动,以她对反移情数据的理解作为支撑,最终克制了仇恨和痛苦,并得到了对她缺陷的接受。

第二部分重点:非解释型干预的专门使用。

其关注点在于表达观点的解释对于边缘型病人的可能创伤。因此,我们会提出促进自我成熟的替代过程和策略。

关注的问题:

  1. 具有洞察力的解释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可能表现在,伤害到病人的心理存在方式,而其主要依赖于原始的自我分裂和投射防御,尤其是对病人的分裂有破坏性的嫉妒。
  2. 无意识的反破坏冲动,可能会导致分析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攻击病人的解释。
  3. 替代战略和干预措施考虑到病人的抗拒和自我成熟的需要。
  4. 边缘型患者和分析师之间的联盟对于伪工作的发展所产生的问题。
  5. 为何通常有必要与此刻此地的边缘型病人的反移情工作。
  6. 可能干扰分析师识别能力的因素。

解释可能会导致自我加强防御。

如果我们的解读是由在病人移情投射的压力下,通过无意识的反移情驱动的,那么病人的自我状态可能会严重恶化。

病人的想法和感知不应该被挑战,而应该被反思。

毁灭性的嫉妒和仇恨行程了一部分阴性治疗反应,可能在某些患者中被掩盖合作行为分析。

工作联盟的可靠核心是由患者自身形成的克服疾病的动力,他的无助感,他的自觉理性的合作意愿,以及他遵循分析师指导和见解的能力。

实际的工作联盟本质上是在病人的合理自我和分析师的分析自我下形成的。

所有苦难的含义是分析失败。

自恋防御可能是为了保护我们抑郁焦虑,分析师可能被迫增加解读活动,通过无意识的冲动来攻击和惩罚病人。

文献笔记|Non-Interpretive Mechanisms in Psychoanalytic Therapy: The ‘Something More’ Than Interpretation

Meta Data

摘要

目前为止,业内共识在于,要达成治疗性改变,除了解释之外,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事情。互动主体过程之中「内隐关系知识」,包括病人与分析师之间发生的主体间时刻(相遇时刻),这些时刻可在二者之间建立新的组织,它们不仅重组分析关系,而且重组病人隐性程序知识,以及行事方式。这一变化则是造成持久治疗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病人倾向记忆的两种事件:1)关键诠释重新构建了他们的内在心理状态;2)分析师与病人之间的真实人际联系的特殊时刻,它们改变了分析关系,从而改变了病人的自我感觉。

——治疗失败或者终止,不是因为错误或者不可接受的解释,而是因为错过两人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的机会。

解释与相遇时刻,互补而非对立。好的解释需要准备。

  • 显式 (声明性的) / 隐性(过程性的)
  • 内隐关系知识 / 移情
  • 突然发生的质变
  • 相遇时刻可以创造新的主体间环境,并且改变「内隐关系知识」领域
  • 准备过程:’moving along’ and ‘present moments’
  • 相遇时刻可能导致一个解释,解释也可能导致相遇时刻或者与之相反的情况
  • 开放空间
  • 「共有的内隐关系」作为治疗之中相互作用的源泉

文献笔记|Termination: The Achilles Heel of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

Meta Data

摘要

精神分析迄今未能提供有关分析终结的范式。许多分析不能自行终结,因为:绝大多数关于终结的愿望是为了对抗更深依赖需求的反向形成,真正独立愿望难以发展,对于许多被分析者而言,移情之爱是生活能够提供的最好的爱的关系。分析师无可避免地进入到了被分析者的生活平衡,这也使得终结变得困难。

现实生活之中,只有死亡与敌意才能使得力比多关系终结。分析终结要求并无先例。

综述:

Ferenczi 与 Rank 首先讨论分析终结:婴儿神经症转变为移情神经症时,即应设定终止日期。弗洛伊德 “Analysis, Terminable and Interminable” 更多作为回应而非令人满意的结论。而在此前,分析师们更多关注精神分析应当实现的目标,而非可以实现的目标,如自我增强。少有文献讨论「何时」以及「如何」。Glover (1955) 少有分析真正终结。Waelder (1960) 收益达到递减即应结束。不同流派提出的结束条件(略)。精神分析带来的获益不是一劳永逸,而是力量平衡。

如何终止?相互讨论,而非提前设定日期(哀悼过程开始),等待与终止有关的幻想出现,协助自我接受现实原则。

精神分析终止需要内化其他关系之中都不需要的东西。对于依赖的恐惧暴露之后,达到安全、信任,退行得以达成,如此才有可能建立真正的非防御性分离过程的起点。

爱的客体选择需要结合以下两种能力,重新发现旧的爱的客体,以及获得能够治愈旧的伤口的新的爱的客体的希望。包括自我容忍,妥协的能力,即使客体并非完美。现实生活之中,二者皆非的情况之下,移情之爱将会继续存在,只有新的关系建立之后,分析终结才会变得容易。

移情并非总是可以解决的,尤其当分析师代表「病人生命之中第一个真正可靠的客体关系」时。在很多情况下,移情并不能够成功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爱的能力。过早结束,而没有完成分析师与被分析者的哀悼过程,容易导致上述情况的发生。

终止需要与两种相反力量斗争:乌托邦式的解决方案 vs 向沮丧 / 挫败屈服,过早丧失信心。

分析导致的生活重建平衡也可能使得分析延长。

文献笔记|Undoing the Lag in the Technique of Conflict and Defense Analysis

Meta Data

想法

摘要

传统分析 vs 密切关注过程的防御分析:关注自由联想,使自己的潜意识与之共鸣 / 关注言语流,但并不使用自己的自由联想;注意移置可能,跨越压抑防御的驱力衍生物 / 移置仅当十分显然时才会受到关注;指出联系 / 无需指出联系,而更多针对防御;梦与其他要素的联系 / 报梦同样受到自我防御的刺激与影响;移情解释,而非对于权威进行解释 / 仅针对普遍存在的,防御驱动的禁止权威或者情感被动权威进行移情解释;并不看重与无意识满足相关的俄狄浦斯情结「放弃」或者「固着」 / 与俄狄浦斯情结有关的自我退行,对于自我功能成熟的恐惧;包括过去,现在,未来在内的背景 / 即时,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过程;优先处理力比多与攻击性的驱力衍生物 / 优先处理自我攻击的超我防御;移情作为一种记忆方式 / 即使病人讨论过去,他仍可能在情感上远离过去。

文献笔记|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Technical Approaches of English-Language Psychoanalytic Schools

Meta Data

想法

摘要

英语主要当代潮流:当代克莱因主义,当代弗洛伊德主义,英国独立学派;「主体间-人际-自体心理学」潮流。联同法国精神分析发展出来的第三种分析技术方法,构成当代精神分析实践之中有关技术的主要趋势。

独立学派的存在使得当代克莱因主义(客体关系)与当代弗洛伊德主义(自我心理学)相互整合,形成一种新的精神分析技术主流;而以自体心理学为起点的「主体间-人际-自体心理学」则代表了另外一个趋势,尽管它也一定程度地促成前二者的范式改变。

不同趋势的特点总结如下。

当代精神分析主流:

  • 早期、系统的对于移情的诠释。
  • 集中专注于反移情分析,以及作为持续分析工作的一个方面,形成移情诠释,注重「全面(totalistic)」反移情。
  • 系统人格分析。
  • 注重移情、反移情发展之中的无意识活现,强调此时此地的无意识意义,作为自我心理学移情分析由浅入深的一个方面。阻抗作为客体关系,而非仅仅个体机制进行理解。
  • 强调情感的主导地位。
  • 以内部客体关系模型为主。
  • 技术中立:与自体心理学对于强调客观的背弃,以及主体间的两人心理学不同,当代主流精神分析通过「三人」模型强调客观,也就是说,既沉浸于移情、反移情关系,与此同时,保持观察与解释病人内部客体关系活现的客观距离。
  • 防御、情感构成的动态无意识,强调通向无意识的黄金大道的多重性,包括记忆,梦,演出,幻想等。
  • 避免灌输,强调病人的积极性,在分析师的初步解释的帮助之下探索无意识。
  • 对于线性发展保持质疑。

主体间-人际间-自体心理学:

  • 移情的构建方法,而非传统客观方法。
  • 技术中立作为幻觉与分析师的权威位置而被拒绝,可能导致对于正常自体巩固的创伤与破坏。
  • 早期依恋的失败,以及抚育需求的未能满足,由此识别早期发展的缺陷模型,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安全型依恋,创伤移情倾向。阻抗其实是一种微型创伤经历,分析师必须考虑刺激过度或者不足导致创伤经历的可能。自体在不断遭受新的创伤、修正的关系矩阵之中发展,移情重复发展出来病人的主观权益。
  • 攻击并非驱力,并且值得重视。
  • 新的客体关系之中,分析师的真实个性与解释同样重要。特定情况之下反移情的交流可能提供新的重要经验,或基本治疗价值。

法国精神分析方法:

  • 技术概念与分析方法形成鲜明对比,强调分析实践的高度个性化,主观化甚至艺术化。
  • 关注语言。
  • 对于移情进行一致、微妙观察,但并不进行系统解释,而只做点缀、少量解释。
  • 对于深刻的,象征的,无意识的冲突直接解释,同时,以不饱和解释为主。
  • 综合考虑躯体化与非语言行为。
  • 努力避免受到病人的日常生活的现实意识构造吸引。
  • 针对分析师对于病人的期待进行分析。
  • 关注前俄狄浦斯期的母婴共生关系。
  • 拒绝线性发展逻辑。
  • 「渐进」解释,作出解释是为了开辟道路,而非建立真理。
  • 接受早期移情的基础来自母亲的神秘信息。
  • 强调前意识唤醒的分析,以及前意识幻想能力发展的可分析性。

文献笔记|Creating Analysts, Creating Analytic Patients

Meta Data

想法

  • 对于分析的信任本身是绝端重要的,是以能够投入个人分析(commitment)。而种种培训,分析,督导,文献阅读的目的之一也是培养这一信任。
  • 这一文献是 2010 审定发表,时间上还相当新。

摘要

  • two-track perspective on psychoanalytic process: transformational as well as archaeological
  • 分析师的分析身份与心智的重要:保持内部分析框架,自始至终的分析态度,对于分析的信任。
  • 分析是否必要?——寻找分析个案的困难使人动摇。
  • 对于「可分析性」的重新思考:「考古模型」对于理解、帮助当前病人并不足够,而需增加「转变模型」;并非分析防御或者解释隐含意义,而是将心智租借给病人使用,以促进其思想、情感、精神状态发展。
    • 基于「考古模型」的研究:分析结果的相关因子 / ‘the analytic match’ by Kantrowitz – reality testing, object relations, affect tolerance, and motivation
    • 「转变模型」可使分析波及更加广泛的病人
  • 「可分析性」:并非病人的「可分析性」,而是分析二元关系的「可分析性」,也就是说,面对特定病人,分析师是否能够在心智中保持分析视角与态度。对于病人来说,灵活并非起点,而是结果。

文献笔记|Some Considerations on Free Association

Meta Data

想法

摘要

历史回顾:自由联想,阻抗,阻抗的不可避免,移情阻抗是治愈关键,自由联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引出自我心理学及其技术,中立以及阻抗分析。

基本原则重述:要求病人自由选择起点,但是并不去除叙述过程之中影响他的表达的任何干扰。

自由联想过程的双重效应:对于病人的直接影响以及对于病人继续自由联想的影响;对于分析师的影响,经由诠释传递给病人。

动力性倾听带来的分析师的权威,以及对于病人帮助的保证。信任的治疗联盟是基础。

外部事件,移情,分析设置(促进自我观察,移置,投射,现实检验偏移,自我功能部分悬置,部分增强)对于自由联想的影响。

阻抗集中攻击基本原则,以付诸行动的形式(但并不只是如此)。

自由联想可以其自身速度成长(驱力上浮,其衍生物进入前台,如愿望,情感,相关想法),或者停滞,两种趋势的摆荡贯穿整个分析过程。

阻抗:来自本我(需要,驱力强弱取决于驱力成分,驱力发展固着点),自我(病理冲突,自我受虐),超我(自我惩罚,超我施虐);系统内部,或者系统间的冲突;或以强度,影响,结果分类;可能出现在分析不同阶段,或以不同强度出现(当分析靠近无意识冲突时更加强烈);强度亦取决于其下特定无意识冲突的位值(the positional value – 表现在言语,症状,人格等)。

并非所有阻抗都是对抗自由联想,以移情阻抗为例:对抗表达想法,或对抗对于分析师的感觉,或对抗意识到移情反应。但是对抗自由联想的一定被考虑为阻抗。

基本原则要求并行逻辑思考 / 幻想,这通常并不可能,但是,分析之中,自我功能通过分析师得以扩展(病人通过分配给分析师,学习使用自己的自我)。两个过程:促进自由联想(古老自我状态);次级过程转化,言语化,回忆,洞见。促进自我转变,平衡。

言语作为信息的主要承接,以及病人与分析师之间的客体关系,病人通过言语释放最为退行、原始的愿望与心理状态,初级过程思考已被重新激活,但是通过言语表达(自我功能),造成与分析师共享的外在现实。冲突造成的言语功能退行入侵。

文献笔记|The Fundamental Rule: Its Utilization in the Conversion of 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 to Psychoanalysis

Meta Data

想法

摘要

尤其考虑经由心理动力学转向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的起源与目的。治疗师概念化与呈现基本原则的方式对于移情发展,精神分析技术,精神分析过程之中发生的领悟都有重要影响。

心理动力学 VS 精神分析,涉及基本原则:therapist as engineer vs analyst as naturalist;自由交流,访谈(free communication / interview)vs 自由联想;更加聚焦的心态 vs 均匀悬浮注意。

共通之处:

  • 动力性倾听;
  • 中立——包括对于分析师内部过程的中立与掌握 Poland,自我、本我、超我,内外客体,移情与原始客体,矛盾,认知与情感等,促成均匀悬浮注意,自由联想;心理动力学更少「中立」,可能影响移情。

动力学治疗转向精神分析:过渡而非转变。

基本原则的历史背景:催眠;分析设置;自我心理学的影响:并非要求,而是渐进介绍。

案例讨论:避免权威,明确自由联想的理由,不要以之作为基本原则,而是允许病人讨论他们认为当前重要的事情,鼓励自由,而非特别介绍自由联想的概念。心理动力学之中达到自由联想非常困难。转向分析之后,解释自由联想(以及分析设置),之后继续探索阻抗,以及被要求进行自由联想的感觉。

教育性质,但也会引发移情足够扭曲,过于详细的清单是不必要的,教育,而非指导,规定,否则将会过于「超我」,而影响分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