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笔记|Committed to a Single Model and Open to Reality

  • 题目:Committed to a Single Model and Open to Reality
  • 作者:Rachel B. Blass
  • 年份:2017 年
  • 标签:比较精神分析 ;

如今的主流观点是持有多种模型增强了我们的工作;不同的模型丰富了我们对病理学的理解,并提供了不同的工作方法,可以满足更多患者的需求。

但是,作者强调对于单一模型的坚持对于现实的开放是更有帮助的,甚至,分析模型的本质决定了它的不可整合;如分析模型是世界观,而非实证结果,是全面的,它表达了我们如何理解成为一个人,如何分析性地成为一个人,什么是有意义的,重要的。

一些条件之下,分析模型的整合看似正在发生,而遵循单一模型并不意味着否认局限,或者放弃完善,当我们不可避免的使用单一的综合模型的时候,反而能够对于现实保持开放。

文献笔记|The Analyst’s Use of Multiple Models in Clinical Work: Introduction

  • 题目:The Analyst’s Use of Multiple Models in Clinical Work: Introduction
  • 作者:Richard B. Zimmer
  • 年份:2017 年
  • 标签:比较精神分析;

摘要

  • 随着多种理论不断整合,精神分析进入了「后多元时代」;与此同时,病人内部,分析师内部,二者之间,二元组及其所处的更大文化之中,多个过程并存。
  • 演绎逻辑 vs 危机管理两种思维模式的相互转换(deductive logic and crisis management)
  • 分裂更多在于理论(抽象层面),而非临床
  • 理论之间的桥梁在于临床之中病人和分析师之间关键时刻发生变化时的主体间体验
  • 个人核心分析理论——每个分析师对于使治疗成为精神分析的要素的看法——逐渐变得更加重要与个性化

文献笔记|Pluralistic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process and outcome in psychoanalysis. The LAC depression study: a case in point

Meta Data

想法

摘要

精神分析是一门关于无意识的特定科学学科,在 100 多年的历史之中,发展出了一系列相当先进的研究方法,对于无意识冲突与幻想进行研究。与许多其他学科一样,当代精神分析包括多种理论、临床治疗方法与研究主题;检查标准则包括解释及其对于转化过程的影响等。在与其他当代学科的对话中,保持精神分析的特异性,以及当代精神分析研究的丰富性,对于精神分析至关重要。

百年精神分析研究评论:Hebermas 对于弗洛伊德寻求精神分析的客观真理的做法进行批判,并将精神分析定性为「对于洞见的解放的兴趣」;经验主义,尤其是定量研究,以及与自然科学的对话,实际上被认为是幼稚的,甚至是有害的;应当允许多种科学范式并存,而非相反,将精神分析描述为「关于无意识的特定科学学科」是适当的。

临床研究是精神分析研究的核心,其重点是理解个人传记独特的无意识结构,可被认为是批判性的诠释学。寻找无意识的典型精神分析过程之中,真理只能通过被分析者来实现,精神分析师只能与被分析者一起检验他们对于心理动力学过程理解的真实性,且其特征在于某个人的真实性。(Jonathan Lear 认为,精神分析是当前治疗方法之中最民主的。)

概念研究是精神分析研究的独特形式,如创伤。

临床外研究,包括实证研究,实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LAC 尝试讲精神分析之中的临床研究与临床外研究进行结合。

文献笔记|An Operational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Goals of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

Meta Data

  • 题目:An Operational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Goals of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
  • 作者:Mark Levey
  • 标签:治疗目标;技术;操作分析;比较精神分析

想法

来自督导的一篇推荐:对于潜意识内容的讨论较好,之后更加宽泛,帮助不大;尤其整合容易滑落共通因素,而背离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的内部整合与抹杀其独特性是不一样的。

摘要

不同精神分析学派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区别:1)寻找揭示的潜意识内容种类;2)关键直接干预过程方面;3)达成共通分析目标的最具疗效的立场与干预。以精神分析过程目标为语境对于以上区别进行组织有助于澄清潜在临床假设,发展不同流派的实证而非理论讨论。

文章结构: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分析过程目标;在精神分析共通基础之上,讨论不同流派对于发展,病理,改变的区别看法;对话,理解,比较差异的方式。

精神分析干预目标的七个功能:1)安全;2)动机;3)揭示;4)情感暴露与反思;5)反思与整合;6)新的行动;7)症状解决与人格改变。

1)寻找揭示的潜意识内容种类;

虽然对于潜意识内容的理解并不一致(冲突,攻击,虚弱自体感,原始湮灭幻想,关系),但是,不同流派在潜意识意识化这一方面具有共识,亦即,探索自由联想,幻想,移情之中对于分析师的情感反应,而只是以不同结构组织潜意识内容。分析过程无需通过具体内容而定义。

不同叙事范式可能更加适应不同病人,但这更是实证而非理论问题。精神分析理论之间的共通与差异对于精神分析都是重要的,因为能够带来分析探索的丰富。

2)关键直接干预过程方面;

弗洛伊德对于治疗过程的理解(略)。传统姿态并不一定能够总能带来安全(七个功能之一);而安全此时已被看成更加重要的因素。修通可被修正为三个独立目标(4 – 过程,5 – 内部结果,6 – 行为结果)。但是,与此相关的具体细节并不清晰,而有分歧。每一分析师应该对此怀有考量,并且作出选择。

3)达成共通分析目标的最具疗效的立场与干预。

关键问题,如何最具成效地促进定义分析过程的安全,揭示,新的整合。

创建安全环境,以便揭示曾受逃避的想法,感觉,整合,促进主观现实和现实功能改变,是精神分析流派的共通目标。

过于共通,而导致分析独特遭到忽略的可能:尝试创造非常广泛的对于之前未被经历现象的体验,由此促进广泛范围之内的整合。

文献笔记|The Hierarchical Model of Mental Functioning: Sources and Applications

Meta Data

  • 题目:The Hierarchical Model of Mental Functioning: Sources and Applications
  • 作者:John E. Gedo
  • 标签:比较精神分析;分级模型

想法

这一模型理应是比较精神分析之中的重要成果,而且作者思路是我所认可的,但是本文更多介绍提出背景以及发展思路,对于模型本身介绍非常有限。

作者

曾任芝加哥精神分析协会主席。

笔记

  • The unthinking enthusiasm that characterized our entry into psychoanalysis with a mixture of embarrassment and wry amusement.
  • In his monograph of 1960, Rapaport had made “a systematizing attempt” to map out the conceptual terrain of psychoanalysis and the nature of the evidence on which those concepts were based.
  •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ust be understood as an epigenetic sequence organized in a hierarchical manner.
  • an internally consistent schema by being arranged in a developmental sequence.
  • Thus, the fully differentiated psyche consists of a hierarchy of five modes; functional regression is represented by downward movement from more mature to more primitive alternatives – progress by ascent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摘要

背景:20 世纪 50 年代,对于精神分析的乐观主义,先锋实验,以及怀疑、反抗(荣格等)并存。作者认为,所有结论过于简化、还原,而一切争论根本源于不同病人样本。Rapaport 的「系统化尝试」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但过于抽象而脱离临床。作者逐渐意识到,不同流派可以经由发展序列排列统一成为内在一致的图式。(作者认为,自体心理学与统一理论是对立的;但在早期作品如 Models of the Mind 之中,他仍然受到科胡特的极大影响。)

发展线(developmental lines)具有多个可能,但是,不同作者在发展的五个阶段上具有共识,亦即口欲期,肛欲期,生殖期,俄狄浦斯期,后俄狄浦斯期。驱力理论与客体关系理论对此能够作出最好解释。

(模型提出过程:略)

分级模型同时具有病理性与治疗意义:不同模式(mode)以不同原则运作,对于退行水平具有不同治疗要求等。

以作者的实际经验来看,这一模型能够极大促进临床工作的开展。

(对科胡特的吐槽等:略)

与沙弗,科胡特等人不同,这一模型是基于生物学的。

对于模型的改进:

  1. 对于自体(self)的强调:Lichtenstein 的「原初认同(primary identify)」概念作为后续心理生活组织者的概念非常重要。作者认为,自体(self)是一个具有等级的心理结构,意指行动、情感、主体意图扩大进入非体验领域,包括本自具足的满足有机需求的心理能力。
  2. 体验序列:婴儿对于阻止发展失调(创伤)的需求。
  3. 自恋发展。
  4. 「死本能」、强迫性重复的生物属性。

更多临床应用:

  1. 「症状选择(choice of symptom)」由被分析者推行的特定功能模式决定。
  2. 从发展上更为高阶的位置对于发展固着与退行进行区分。

拓展阅读:

  • Models of the Mind
  • Beyond Interpretation
  • The Mind in Disorder